14阿房宫赋(三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14阿房宫赋(三稿)

ID:932890

大小:68.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徜徉在这座中国文化的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浏览忘返。古人或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或面临大江东去思考人文关怀,或因万物性灵触发宇宙情思,或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或尽情驰骋思绪追求心灵的逍遥境界,或遭逢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彰显情志的可贵,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古人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散文,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涵盖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文言文发展的若干重要阶段,为我们开辟了一扇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窗口。两篇文赋《阿房宫赋》《赤壁赋》在引领我们感受“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堂皇的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诗赋欲丽”的多彩。在骈散交错中,我们体验了繁复与情采;在整饬的音韵与顿挫的抑扬中,我们感受到了旷达与恢宏。在归有光《项脊轩志》平凡场景的点滴描画中,我们体察到了家族的兴盛浮沉,叹惋人世的更迭悲情。诵读庄子的《逍遥游》,我们既惊叹其辞采的绚丽奇雄,又佩服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含泪捧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我们聆听到了另一种伟大,在他对爱情的深情回望中,在他“捐躯赴国难”的伟大身影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仔细体味梁启超的《论毅力》,我们又被一代国学大师深刻的思想、瑰丽的文辞所折服。六篇文章,字字珠玑。走近他们,就是触摸历史;融入其中,就是体验文明。 14阿房宫赋每课一背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文助读】(1)绿映红:花草树木,红绿相衬。(2)水村山郭:水乡和山城。酒旗:酒店的招牌,用竹竿挑在门外,俗称望子。此处泛指酒楼店铺。(3)南朝:指公元420~589,我国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四百八十寺:南朝佛教盛行,梁代尤盛,当时仅都城建安兴建的佛寺,就有五百多所。这里是一个概数。(4)楼台:寺庙的楼台亭阁。烟雨:烟雾般的蒙蒙细雨。(5)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参沈传师江西观察史、宣歙观察史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的诗一部分描写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但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作品。尤长七言律诗和绝句,于拗折峭建之中,见风华难掩之美,风格富于独创性。他和李商隐齐名,李赠诗云:“刻意伤春又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刘熙载曾说:“杜樊川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艺概》卷二)指出两人的特色。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 【妙笔诱思】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妙题点拨】不同意。诗歌讲究联想与想像,在联想与想像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运用典型化的手法,抓住江南景物特点,展现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缩千里于尺幅。一首优美的诗歌,应是写实与写虚的完美结合,在虚与实的结合中,尽现诗歌引人联想与想像的魅力。自主探究语言积累1.古今异义词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韩魏之经营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齐楚之精英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②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③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④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⑤古:可惜;今:怜悯,同情。⑥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2.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留取丹心照汗青()(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5)缦①廊腰缦回()②缦立远视()(6)尽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②奈何取之尽锱铢()(7)使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8)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9)之①一日之内,一宫之间()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10)其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使六国各爱其人()答案:(1)①统一,②数词,③一旦,④全,都,⑤专一,⑥一体。(2)①喜爱,②爱护,③吝惜,④喜欢。(3)①夺取,②提取,③拿,④着,助词。(4)①灭族,②类,③家族。(5)①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②形容词,通“曼”,久长。(6)①副词,达到顶点;②动词,取尽。(7)①动词,让;②连词,假使。(8)①动词,成为;②动词,做,当。(9)①的,结构助词;②往、去,动词;③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10)①代词,指宫车;②代词,代六国;③代词,代秦国;④代词,自己的。3.词类活用(1)辇来于秦()(2)楚人一炬() (3)六王毕,四海一()(4)族秦者秦也()(5)骊山北构而西折()(6)朝歌夜弦()(7)鼎铛玉石()(8)金块珠砾()(9)廊腰缦回()(10)檐牙高啄()(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乘坐辇车;(2)名词用作动词,放火;(3)数词用作动词,统一;(4)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5)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西;(6)名词用作动词,奏乐;(7)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铛;把玉当做石;(8)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9)名词用作状语,像人腰;(10)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嘴;(1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12)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4.特殊句式(1)谁得而族灭也()(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谁得而族灭也()(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8)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1)几世几年,摞掠其人()(12)秦人不暇自哀()(13)戍卒叫,函谷举()答案:(1)省略句,省宾语“秦国”(2)介宾短语后置(3)判断句(4)判断句(5)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6)省略句,省谓语“有” (7)省略句,省介词“于”(8)判断句(9)疑问句,疑问代词“何”表疑问(10)疑问句,代词“奈何”表疑问(11)省略句,省介词“于”(12)宾语前置(13)被动句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和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治所在现在湖北黄冈)、池州(治所在现在安徽贵池)、睦州(治所在现在浙江建德)刺史。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曾一度出任湖州(今属浙江)刺史,又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2.背景材料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本文的写作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据《旧唐书》敬宗本纪载:唐敬宗李湛十七岁即位,沉湎酒色,酷爱游猎,以致于“好深夜自捕狐狸,宫中谓之‘打夜狐’”,又迷信道术,派人四处寻仙访道,大兴土木,“帝性好土木,自春至冬,兴作相继”,终于次年被杀。唐敬宗的所作所为及其悲剧结局,在晚唐时期绝不是一个孤立现象,放在中晚唐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观察,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渐趋没落。晚唐时期,多数皇帝不思进取,又多为党派、宦官左右。朝廷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都在围绕着控制皇帝和政权进行的生死较量。尤其是宦官,利用亲近皇帝的时机,诱使皇帝耽于享乐,挟持皇帝以干预朝政,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青年杜牧在唐敬宗与秦始皇之间发现了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写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三、文章结构巧图解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体物挥霍无度穷奢极欲阿房宫赋败亡之道丧失民心写志体恤民力免遭覆辙师生互动课文发散 一、课文精讲诠释(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翻译】六国覆亡,天下统一。蜀中山林砍伐一空,阿房宫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的地面,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从骊山开始向北构筑,再往西折,直达咸阳。渭川、樊川的水缓缓流动,一直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游廊如绸带回绕,飞檐像鸟嘴仰啄。楼阁各依地势,参差环抱,房心钩连,檐牙如飞龙斗角。盘盘绕绕,曲折回旋,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高高耸立,不知有几千万座。没有云彩哪里会有游龙?原来是长桥横卧在水波上!没有雨后斜阳,怎么会有彩虹?原来是沟通楼阁的复道架设在高空!高高低低,幽冥迷离,辨不出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柔,使人感到春天一样的和煦,殿中舞袖低昂,使人感到风雨交加的一片寒意。在一天之内,一座宫殿里,气候的变化竟是这样的不同。【品鉴】《阿房宫赋》起笔就总写阿房宫建筑宏伟、瑰玮豪奢。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短句,交待建宫的时代背景及巨大耗资。“覆压三百余里”,言阿房宫占地之广,宏伟规模,“隔离天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阿房宫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巧于利用倚山傍水的建筑地形,得山水之神秀,气势非凡。以上总貌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强烈的第一印象,由此奠定了史论的情感基调。然后,是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一句,由外而内,将笔触转入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过渡自然流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接着,作者的笔触更深入建筑内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指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里,作者先总写后细写,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的宫内外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的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面的“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如以“溶溶”形容“二川”流动的情态,以“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等主观感受描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这一段大量运用了对偶排比句式,文句音节铿锵,有着独特的音韵之美。寥寥一百几十个字,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阿房宫的丰姿盛态就生动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古文观止》评论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正道出作者的用意。(2)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翻译】 六国的妃嫔媵墙、王子皇孙,离开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了秦国的宫人。明星闪烁,是他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绿云纷扰,是他们早晨在梳理发鬓。渭水上泛起一层油腻,是他们泼下的洗脸水;烟雾到处弥漫,是他们在焚烧椒兰。雷霆般的响声骤然而起,是宫车从这里经过;车轮声渐远渐弱,不知它去向何方。每一个宫人都尽量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久久地伫立着遥望远方,盼望皇帝的到来。其中有的三十六年始终不曾与始皇见面。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经营的玉物、齐楚保存的重器,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它们国家的人民手中抢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般。一旦国破家亡,都运到这里来。在这里视鼎如铛,视玉如石,把金子当土块,拿珍珠作瓦片,四处抛弃,秦人见了,也不觉得可惜。【品鉴】接着,作者在第这一段中从阿房宫的美人和珠宝两个切入点入手,详细铺叙写阿房宫中荒淫奢靡的生活。“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原来,阿房宫的美人多是战败的六国的公主和后宫妃嫔。她们的祖国被消灭了,她们被秦军抢掠来充实阿房宫,从深层次照应了开篇“六国毕,四海一”一句,揭示了战争和霸权的直接后果是多么可怕。“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则是一组具有典型的赋体文章特色的排比句式,突出宫人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反映了秦皇荒淫奢靡的生活。先以缓慢移动的视野,描写宫中美人梳妆打扮的情景,梳妆台前镜子的闪烁、黑发纷纷的姿态、漂浮胭脂的流水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椒兰香,组成一幅绮艳的画面。然后,作者突出描写了车轮声驶过所发出的极具震撼力的声音以及渐行渐远的声音,一张一弛,扣人心弦。作者通过积极调动读者的视听感受,渲染了阿房宫中美人的哀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则从珠宝的陈设和来历可以见出,秦始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来兴建阿房宫的,从而揭露了秦始皇大肆抢掠六国的野蛮行径,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笔锋流露出了鲜明的批判倾向,为下文的议论作好了铺垫。(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翻译】唉!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人的心!秦始皇喜欢奢侈,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夺时连一点点也不放过,使用起来却把它当成泥沙呢?让这里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地里耕田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一个个显露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呕哑的管弦声,比市上人们的言语还要嘈杂。使天下人都敢怒而不敢言,秦始皇这个独夫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刘邦一举攻占函谷关,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可惜那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品鉴】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的批判本意。以“嗟乎”发出强烈感叹,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从古今高下的角度对比人心事理,说出一个普遍的道理,进而对于秦王朝进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充分揭露出秦王朝的奢靡纵欲,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痛,以致众叛亲离。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与“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对照,必然得出人心向背的结论,简练概括地揭示出秦王朝无道,导致农民起义,自取灭亡,阿房宫成为一片焦土是无可避免的历史结局。 (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翻译】唉!灭掉六国的,是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也是秦国本身,而不是天下的人!唉!假使六国君主能爱抚他们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挡秦国了;秦始皇如果也能爱抚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传到三世,以至万世,世世为君主,谁又能灭亡秦国呢?秦始皇没有顾得上哀怜自己,却使后代的人哀怜他;后代的人哀怜他而不以他为借鉴,那就会使后代的人再来哀怜他们啊!【品鉴】最后,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称谓,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二、合作探究类问答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明确: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3.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深层解析技巧归纳一、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亡国的历史教训,警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写作特色本文运用比喻,形式多样,贴切生动形象,下面三种比喻的运用很值得一提。诘喻。以反诘句的形式来表现比喻内容的修辞方法叫诘喻,“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不说“长桥卧波如龙,复道行空似虹”而故作疑问,表明人们看到“长桥”和“复道”,就像看到了真正的“龙”和“虹”一样。这就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阿房宫里桥梁和复道的奇丽壮观。强喻。对本体和喻体在相似点上进行比较,指出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这样的比喻就是强喻。“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库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里,本体“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直栏横槛”、“管弦呕哑”,都是阿房宫里的事物,而喻体“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庾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都是现实生活中数量极多的事物。本体与喻体在“数量极多”这一相似点上进行比较,说明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了喻体。这就鲜明指出,秦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民众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暗喻。在一般情况下,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本文却使用了本体与喻体倒置的方法,把喻体放在本体的前面了,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拢拢,梳晓鬟也”、“烟斜雾横,焚椒兰边;雷霆乍惊,宫车过边”,都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合作学习纵横拓展1.纵论天下事某校实施“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后,发现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为此,学校举行了“网上阅读”利与弊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写出你方的辩词。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浏览所需的信息,可以及时下载所需的资料,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答案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网上阅读不方便及时勾画重要语句,不能及时写上自己的随感,不利于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2.素材集锦——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②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③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④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唐贤文》⑤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⑥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⑧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⑨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蔷薇园》⑩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卢梭精选好题自主评价1.下列加点的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páng)骊山(lí)缦回(màn)B.妃嫔媵嫱(yìng)椒兰(jiāo)鼎铛(chēng)C.尽态及妍(yán)迤俪(yǐlǐ)锱铢(zī)D.架梁之椽(chuán)横槛(liàn)仓庾(yǚ)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趋向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座B.复道行空复:重复高低冥迷冥迷:分辨不清C.辞楼下殿辞:辞别雷霆乍惊乍:忽然D.而忘幸焉幸:封建帝王到某处尽态及妍妍:美丽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瓦缝参差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六王毕,四海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合纵缔交,相与为一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秦爱纷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士大夫之族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D.奈何取之尽锱铢青取之于蓝秦以攻取之外5.对下列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盘盘焉,囷囷焉②而望幸焉③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④其皆出于此乎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可怜焦土”中“焦土”相同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鼎铛玉石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7.对下列句子中的“后人”,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A.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B.第二个“后人”指唐统治者C.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D.第四个“后人”指唐统治者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伐光了蜀山的树林,阿房宫才显出来。)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台上歌声悠扬,充满暖意,让人感到像春光般地暖融融;殿里舞袖拂动,犹如风雨降临般带来阵阵寒意,使人感到似风雨交加般凄冷。)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水上,(若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哪里来的蛟龙?(雨后)通道跨越天空,(似彩虹美丽),(可是),没有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真是无可奈何啊!)9.名句填空: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明星荧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晓鬟也。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0~12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10.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辞楼下殿:告别B.杳不知其所之也:到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侥幸、幸运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忽然有一天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辇来于秦B.朝歌夜弦C.齐楚之精英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段起笔四句,交代了秦国宫女的不凡来历,有呼应篇首“六王毕,四海一”之效果。B.文段中极写秦宫女的奢华,向世人展示了她们在秦国的闲适幸福的生活。C.文段中极写六国的财宝都为秦所掠有,但弃之如土芥,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骄奢。D.文段通过想象,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排比的手法,揭露了秦的奢侈生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17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3.下面句子间的语意关系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14.“谁得而族灭也”中的“得”字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找出与这个“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A.心得体会B.不得不如此C.你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D.得到好处15.选出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秦孝公据殽函之固16.下列句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B.使六国各爱其人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D.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17.根据文章回答问题①作者总结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上述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赋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题回放高考指向(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B.刚喻从盗都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参考答案]A(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考点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9.[参考答案]B(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A项中,“昌民以刚为命” 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考点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10.[参考答案]D(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考点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11.[参考答案](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不久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当时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皇上接受了他的意见。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 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参考答案精选好题自主评价1.D(jiàn)2.B(复:双重,双层)3.C(A“气候”古:天气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B“参差”古:参差交错今: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C“一旦”忽然有一天D“经营”古:搜集保存之意今:筹划.计划或组织之意)4.D(D获取A分别是:统一,专一,一体B分别是:爱护,喜欢,吝惜C分别是:灭族,类,家族)5.C(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③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④介词表所自,相当于“从”)6.B(B与例句为名词用如动词AC为名词作状语D意动)7.A(指秦以后的唐朝人)8.D(奈何:怎么样,表强烈的疑问不是无可奈何)9.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②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0.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可译为,临幸,宠幸)11.C(ABD名词用如动词,C无活用)12.B(文中有写宫女进宫后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可见她们的生活是凄惨无比的)13.D承接,其他是假设关系14.B(题干与B为能够AD为获得C表祈使,应该)15.C(题干与C为顽固A固守B本来,十分D险固)16.B(B表假设,如果。其他表使令)17.①六国不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全力抗秦。秦骄奢淫逸不爱自己的人民而亡国②借古讽今,敬告唐统治者勿蹈秦亡之覆辙。真题回放高考指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