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

ID:927587

大小:17.4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相思》教学设计方案故城县郑口第二小学柴瑞雪教学设计思想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互动为主线,整合各学科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在运用网络收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地合作,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制作《长相思》网站。【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1.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设计意图 】(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2.师:你对词有那些了解?3.让我们走近作者并了解这首词的的写作背景。浏览“走近作者”网页。(二)读准《长相思》1.欣赏配乐朗诵视频。【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配乐朗诵视频,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2.师: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诵读《长相思》。释“更”和“聒”。【设计意图】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三)读懂《长相思》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浏览“古词赏析”网页。读后思考:作者的“身”在哪里?心系何方?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2.作者身在哪里?身向何方?(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3.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设计意图】话题是对话的核心,提问引领着对话的深入。在教学中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两个话题触动学生的头脑风暴、擦出智慧的火花、引发感悟思考。这两个预设的话题引领着学生的感受,检查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感悟。4.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设计意图】师生通过这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感悟“身”“心”分离的“相思”。(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征途“情境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范读,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设计意图】用意象的拓展想象纳兰性德的军旅思乡画面,既是把文本读成画面,激活词的意象,丰富阅读视像,又为之后故园场景的温馨想象形成反差埋下伏笔。(二)想象“故园”情景师: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随着纳兰性德的思绪,一起回到他的故乡。把你看到的场景说出来。(播放音乐、画面)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设计意图 】优美的音乐打开了想象大门,学生尽情徜徉在纳兰性德的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在画面的想象写话中,学生心随情动,在意象的拓展中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体会那份温馨和幸福,在诗意的空间中又一次深入地走进了词。(三)对比引读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可在这里,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设计意图】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故园,温馨和幸福。而这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故园无此声”,只有无尽的长相思啊!顺机营造出学生情感的落差,在此基础上的复沓式朗读,学生是情动发声。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一)质疑问难师:《长相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思乡之心,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设计意图 】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二)互文印证、回归课文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指名读。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三)小结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设计意图】如此结课,在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同时,在此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感情得到升华。 四、板书:长相思清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教学反思:在2011年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中,我选择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欣赏配乐诵读视频,读通这首词,然后通过同桌读,小组交流读,师范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家乡。三、问──问君何事轻离别?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显示剂、催化剂和兴奋剂。 我在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1、导问引领感受,查问帮助理解,感悟“离别”:“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我在导语中让学生感受主题“乡愁”,且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加强理解。“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通过问,让学生阅读,并结合网页插图、视频、注释进行理解。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在哪里?一个是心在哪儿?)进行了检查理解,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的张开,问终于达成了目标──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与“心”的分离。2、追问叩击心灵──何事轻离别?“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我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切换,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母亲”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我们在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至此,词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