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望月怀远和山居秋暝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望月怀远和山居秋暝课件

ID:926827

大小:62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高二语文备课组  陈乃华授课时间:07.5.7班级:高二(22)班1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2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代表诗人与诗歌:1、高适、岑参的边塞诗。2、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3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文,品味语言,分析意境,探讨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4 望月怀远张九龄5 【生平简介】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6 【诗文解释】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7 本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明确: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8 品读与探讨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9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第二句“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远”,而暗示“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她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10 问题设计--赏析名句明确:“海上生明月”看起来平淡无奇,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却以大海那边升起一轮明月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的天地,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11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12 1、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问题设计13 2、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问题设计14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诗文赏析】15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6 1.把握节奏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文浅析17 诗文浅析2.理清文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18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从哪些写景角度来描绘的?体现了诗作怎样的特色?五幅: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第二幅“明月松间照”,第三幅“清泉石上流”,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第五幅“莲动下渔舟”。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角度: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特色:诗中有画,动静结合。19 深入探究欣赏品味问题: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20 深入探究欣赏品味问题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21 深入探究欣赏品味问题2: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22 欣赏练习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B.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C23 欣赏练习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D24 名家赏析P5-1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25 名家赏析P5-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26 名家赏析P5-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宫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27 名家赏析P5-4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看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28 名家赏析P5-5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傅如一《〈山居秋暝〉鉴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版P154)29 作 业1、背诵本单元重点篇幅古诗。2、赏析高适的《燕歌行》。3、预习第三专题诗歌。30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