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学案、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居秋暝学案、教案

ID:926614

大小:63.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居秋暝》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学习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学习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学习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1、预习了解: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2、填空:王维,字。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齐名,称为“”。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课文解读  1.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包括,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言和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断出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交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的意象有、、、)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从、等角度描写景物)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表达了)  二、课堂学习内容 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请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找出诗中的图画,命名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这五幅画面总合,,,浣衣村女的笑声,,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有,有有人,有静有,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3.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三、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1、写作内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2、表现的主题:3、表现手法:(1)多用 (2)其他写景手法: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高低视角结合、绘形、绘声、绘色、比兴手法等。  4、语言特点: 四、课堂小结山水田园类诗歌的鉴赏:  一个关键:抓住景和情 (意象和意境)景:动静,视听,俯仰,远近情:知人论世五、当堂练习: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3、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王维名句】 1、,夜静春山空。,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2、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 3、行到水穷处,。(《终南别业》) 4、草枯鹰眼疾,。(《观猎》)5、,应知故乡事。(《杂诗》)6、,但闻人语响。(《鹿柴》)7、愿君多采撷,。(《相思》)8、独在异乡为异客,。(《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解读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竹林莲石浣女渔舟(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之高,如: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明确: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三、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写作内容: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2、表现的主题: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表现手法:   (1)多用白描和衬托,借景抒情   (2)其他写景手法: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高低视角结合、绘形、绘声、绘色、比兴手法等。       4、语言特点: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四、课堂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水田园类诗歌的鉴赏: 一个关键:抓住景和情 (意象和意境)景:动静,视听,俯仰,远近情:知人论世五、当堂练习: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3、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深邃广阔而又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明确: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王维名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