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1.了解诗人倾吐郁积的情怀及淡泊名利的态度;2.感受诗作磅礴万类的气势和调动语言的艺术。教学目的
将qiānɡ:愿、请。高堂:高大的殿堂。另,指父母。金樽zūn:金制的酒杯。会须:应当。钟鼓馔zhuàn玉:形容富贵奢华的生活。馔玉,言食物如玉一样精美。恣欢谑xuè: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径须:只管。沽:酤,买或卖,诗中指买。裘qiú:毛皮的衣服。字词预习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无情:无情者,邀月与影,乃如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邈:高远。云汉:银河。
【诗译】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饮,身边没有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月儿既不能理解畅饮之乐,影子也徒然地跟随在我的身后。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行乐。我吟诵诗篇,月亮伴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后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忘却世情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星河。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注释】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蓬莱:指东汉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建安骨:指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苍凉,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诗译】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更多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畅饮。你的文章像蓬莱宫中收藏的仙文,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我的诗风也像谢朓的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神思飞跃像要腾空而上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想起人生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砍流水,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如此不称心,不如明天披散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上自在漂流。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品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gū)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ɡ,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解题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⑵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⑶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关“酒”的诗歌名句
⑸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⑼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你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永远不会回还。你没有看见,在高高大堂之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在世每逢得意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上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的地方,即使散尽了千万两诗歌试译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宰牛羊,姑且尽情享乐,一番宴乐,应当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停杯。我为你唱歌一首,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此番沉醉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只管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叫人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万古长愁。
有表情地诵读指导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内容: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豪放——外壳感情变化:悲——乐——愤——狂愤激——内核诗文要点
名句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基调是壮。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⑴《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⑵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⑶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⑷《三国演义》(杨慎的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名句拓展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无疑是千百年来仕途失意者的自解之辞。与写《行路难》相先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那时初遭仕途的失落,但幻想还存。几年后,李白写《将进酒》,“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实是被弃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不再来。遣语表面豪爽,内里暗藏忧愁。
名句拓展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⑷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它们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数字夸张⑴飞流直下三千尺⑵桃花潭水深千尺⑶千里江陵一日还⑷天台一万八千丈⑸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⑹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⑺欲穷千里目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享受着山珍海味。李白敢于蔑视权贵,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中的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大而化之的思考。谁能“留名”?李白仿佛用别样的历史观,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多少带有愤世嫉俗的意味,而圣贤“寂寞”实在是真的。作者为什么特意提到“陈王”呢?三国时的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他对曹植独加赞赏,或许是同病相怜吧。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属“劝酒歌”一类。李白这首诗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抗争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整体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和盘托出“巨人式的感伤”。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篇“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利剑不握、怀才不遇之意顿显。两处恰到好处的用典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显示了天才求伸,故作放浪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不满,一吐郁积之气。三种放纵流泻的情感
归纳起来,两点:其一,不满现实。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时朝廷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政治极为腐败。诗人很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大胆地否定了权贵。其二,不甘沉沦。“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孟,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诸侯之国,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很有些看穿,遁于酒乡,实有不甘。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有经世之才却不被世用,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又难以摆脱怀才不遇的苦闷。他推崇曹植等,也证明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把酒纵情,挥洒至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江河大起大落,纵横流泻。诗情忽翕忽张,悲而转欢喜、转激愤、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以回应篇首。全诗句式参差,结语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可曰:惊天地、泣鬼神,无愧李白巅峰之作。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缘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用典借代起兴朝如青丝暮成雪陈王昔时宴平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
课堂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金樽zūn将进酒qiānɡB.沽酒ɡū烹羊宰牛hēnɡC.馔玉zhuàn呼儿将出jiānɡD.宴平乐yàn恣欢谑xuè【答案】烹羊pēn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高堂明镜悲白发()②会须一饮三百杯()③将进酒,杯莫停()④古来圣贤皆寂寞()⑤主人何为言少钱()【答案】高大的厅堂/应当/愿、请/被冷落/为什么
3.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名词作状语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早上,在晚上)B、为动用法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为……悲伤)C、形容词用作动词钟鼓馔玉不足贵(看重)D、古今异义古来圣贤皆寂寞(古义:默默无闻;今义:孤单冷清。)D、古今异义:寂寞古义:被零落
4、填充题:1、这首诗的基调是___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__,一落笔就写楚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2、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态度。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等。愤激悲欢狂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
3.简析:首句为何从黄河写起?答:【答案】其一,比兴手法。古人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其二,前后呼应。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开篇,以“万古愁”结尾,凸显千百年来,士子弃用的悲情。
高考链接:默写(每空1分)(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06高考广东卷、07高考安徽卷)(2)陈王昔时宴平乐,。(07江西卷)(3)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08高考山东卷)(4)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08高考湖北卷)
几组易混修辞辨析
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多是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
作用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借喻和借代的辨析不同点: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重在相似,非同一个;借代的作用是“称代”,重在相关,是同一个。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例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例2.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例1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2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比喻和比拟的辨析(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对偶和对比的辨析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