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ID:892940

大小:25.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安宁小学张晋萍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本词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那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的形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二、说教学目标: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课标阐述:阅读诗歌(词),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6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相媚好”、“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能力目标:1、通过一字板书、音乐、图画,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2、过渡语的设计不仅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转移能力。3、多形式、多层次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4、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5、通过复述补充连句成篇,培养学生的听能力、记忆力和高水平口语表达能力。6、用自已的语言描写词中的情境,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说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地诵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的情怀。四、说教法与学法: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翁媪谈话的内容和小儿子剥莲蓬的形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根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品读体验,对话文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读、边看、边听、边想、边理解”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学主要立足于在词义的基础上,通过五个画面的学习,让田园生活显“形”,显“行”,显“情”。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6 五、说教学过程: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营造意境美诗词教学,意境为先。在第一课时中,我巧妙利用词与乐的关系,借助对比强烈的旋律表现不同词牌的意境。首先播放一段激昂雄壮的音乐,乐声铿锵激越,让人恍若身处古战场,让学生听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感受到豪迈雄壮、金戈铁马……这是我出示词牌“破阵子”,并配着乐声朗诵到:“醉里挑灯看剑……”,并向学生介绍向这样雄壮豪迈的词牌名还有“念奴娇”、“浪淘沙”等。之后再让学生凝神谛听古筝曲《梦江南》谈感受:有的感觉优美和缓,有的感觉温婉抒情……这时我适时点拨:这样的词牌有“水调歌头”,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此时学生的脑海里自然想象出小桥流水人家等田园风光,内心产生了美好的情感,这样就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意会了不同的词牌对应不同的旋律和意境这个深奥的问题。第二课时我就紧承第一课时的内容,在优美的音乐中开课,,仍用《梦江南》的音乐的引入,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在回顾反馈上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同时营造基调美,加强了学生对清平乐这一词牌名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领会清平乐的意境奠定基础。(二)借图译文,体会画面美。本环节我本着“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情境”的目的。抓住“溪”字,让学生想象看到的情境,描绘诗词所展现的画面,把画面还原为诗,把诗歌还原为画面,诗画结合,理解诗意。6 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能力、注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还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按照词文的顺序说一说你看到的画面,一人一句,后一位同学要重复前一位同学的话,最后连句成篇。当最后一位学生说完时,整首词的意思也就脱颖而出了,学生用自己饶有兴趣的表达代替了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三)情境对话,体验情感美。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当了一回诗人,想象当时自己会在哪儿呢?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或者想想诗人可能是诗中的某个人吗?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拉近了自己和文本的距离,仿佛这首词就是自己写的一样,读起来就更加入情入境,学起来也更加得心印手了。当学生们都像吟诵自己的诗词一样把这首词吟出后,我让学生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给自己的感受,学生最终找到了“醉”字。紧接着,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五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顺势引领学生通过“醉”“媚”“卧”等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这幅生活画卷,让自己成为这家人中的一员去亲身体验,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思所想。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下面我将以翁媪闲聊和小儿剥莲蓬两幅画面为例具体介绍我的教学。当孩子们提炼出“醉”字之后,我紧接着说:“‘沉醉不知归路’,今天咱们就不走了,在茅屋前坐下来和翁媪聊聊。”于是出示了翁媪闲聊图,针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话设计了想象对话练习: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老婆子,你……”。然后反过来,我仿佛听到媪听到翁说:“老头子,你……”。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了一段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翁媪对白。仿佛他们就是那词中的老夫妇了,翁媪相亲相爱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把自己融进了诗,成了画,成了景,实现了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交融,真正体会到了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村居”——“安居乐业”。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配乐朗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读得动情动容,所有的感受都尽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了。之后由翁媪的对话出发,引出他们谈论的对象除了大儿中儿还有小儿子。然后改写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6 小儿却在溪头莲蓬处。”引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让学生读后想象画面,用小手代替小儿的小脚,让画面动起来,进而感受小儿在剥莲蓬时有趣的形态。在这里,我重点抓住“卧”字,让学生感受一字推敲的妙处。通过几幅画面的品析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得走进一个和睦、安详、勤俭的“居然之家”。一个贫而不苦、勤而不累、热爱生活的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时,设计突然峰回路转,我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对作者的简介。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回顾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的是对这种种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当年身处战争中的辛弃疾居危思安,憧憬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乐业”,企盼的是“战争平息”“国泰民安”。这时,相信学生对辛弃疾的高尚人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四)用心吟诵,展现作品美。这一环节借助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帮助背诵,通过背诵反馈学习效果。(五)用笔描绘,延续作品美。这一环节我把课堂上品析过的五个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学生手上也发到了其中的一幅画,为了五幅图之间衔接自然,我帮孩子们写好了过渡句。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想到的以及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给自己手中的这幅画配上文字。写好后五个同学相约加上封面订成一本,在封面上写上每一个小作者的名字,就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一本《清平乐村居》(白话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课堂小练笔内化所学,在巩固所学当堂所学的同时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以连环画的形式配文降低了难度,避免了学生提笔写作的畏难情绪。五个同学共作一本书的形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又给了孩子们满满的成就感,当孩子们郑重地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时,脸上是无比的自豪!(六)总结强化,留住作品美。6 本环节我让学生边看板书边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升华思想认识,之后让学生用《水调歌头》的曲调吟唱诗词,让学生亲自体验词是可以和乐吟唱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六、说教师的语言诗词教学尤其考验教师的语文功底,教师的语言应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性的诗彩,让人如闻动听的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信手拈来古诗句,左右逢源话成语”!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是一本鲜活的语文书,平时只有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深厚自己的教学功力,方能在课上款款道来,举重若轻,交流默契,才能随意地联系,得体的引申,自然地深化,从而体现厚积薄发的教学功力!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茅檐、溪、草、莲构成了清新美好的农村生活环境,翁媪相媚好饱含浓浓的爱、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是那样的勤劳,由小儿卧剥莲蓬的样子是那么的有趣。这样的生活让这家人“醉了”,让诗人“醉了”,让我们也“醉了”,我们“醉”在“村居”,“最喜”这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精神家园。附: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辛弃疾酒醉醉心醉心碎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