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评测练习德州市第九中学林霖一、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号,济南章丘人。代女词人,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醉花阴,。2、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永昼瑞脑金兽纱厨东篱暗香销魂3、划出朗读节奏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背诵、默写这首词二、当堂检测1、划出朗读节奏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同是写愁,两首词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参考答案:一、预习检测1、易安居士宋婉约词牌名2、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厨:纱帐。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略二、当堂检测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醉花阴》:与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愁;《武陵春》:历经国破、家亡、夫死,孤苦无依,家国之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醉花阴》效果分析德州市第九中学林霖一、“预习检测”评测练习效果分析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发现,在“文学常识填空”和“背诵、默写这首词”两组题目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做出答案;在“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一题中,个别学生对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在“划出朗读节奏”一题中,个别学生对诗词朗读中停顿和节奏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加强。但总体来看,学生的预习检测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85%以上的学生能够全部掌握,这和平时学生已经养成的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学中也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古诗词“读”的技巧,鼓励学生加强古诗词的积累,以“读”促“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附:“预习检测”评测练习题1、文学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号,济南章丘人。代女词人,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醉花阴,。2、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永昼瑞脑金兽纱厨东篱暗香销魂3、划出朗读节奏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背诵、默写这首词二、“当堂检测”评测练习效果分析在当堂检测中,结合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我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一步训练和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味和鉴赏能力。通过对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两首代表作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结合背景说出自己的感受,鉴赏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词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附:“当堂检测”评测练习题1、划出朗读节奏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同是写愁,两首词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观评记录德州市第九中学林霖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人:张萍时间2017.4.14(试讲)班级八(3)主讲人林霖课堂观察主要内容课堂气氛课堂效果在导入环节,学生专注集中,课堂气氛祥和有序。在预习展示环节,整节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各有所得,收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在提问回答环节,学生的展示偏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读一读、说一说,加深理解。
个别学生回答声音较小,显得没有底气,教师可以多鼓励些,使学生更积极,更踊跃。课文研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采取让学生用自由朗读讨论的形式来圈点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气氛会更热烈。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容易分散,小组讨论不够热烈。配乐朗诵、欣赏视频时,学生都很兴奋。教师适时的引导使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板书的展示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音乐与视频选取得当,引人注目,吸引学生注意力,效果很好。评价及建议:整堂课气氛祥和、有序,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再多些鼓动性,学生可能会更加积极,气氛可能会更加活跃。朗读偏少,如果借用各种形式朗读,课堂气氛可能会更好。评价及建议: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评价语言再丰富些,朗读形式再多样些,学生发言再积极些,课堂效果会更好。教研处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人:曲慧英时间2017.4.14(试讲)班级八(3)主讲人林霖课堂观察主要内容课堂气氛课堂效果1、激趣导入:教师讲述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斗词”的故事,学生聆听认真,注意力集中。2、预习展示:学生回答基本准确、流畅,课前预习比较到位。1、导入环节效果很好,学生很有兴趣。2、预习展示环节个别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或在别人回答时精力不集中。
3、初读:名家和教师范读起到示范作用,对学生朗读的点拨、评价及时、到位。4、品读:问题引导设计很好,学生讨论、交流主动、积极,展示比较到位,教师配词很有意境。5、延读:比较阅读的设计更便于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学生情感阅读较出彩。3、课堂讨论前可适当进行指导,并简要限制一下范围,以提高讨论效率。4、鼓励学生回答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形成自己的思路。5、阅读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齐读效果不错。评价及建议:课堂气氛良好,对学生的提问面可以更广一些,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及建议:指名学生回答时,想办法让其他学生也“有事可做”。教研处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人:田静燕时间2017.4.14(试讲)班级八(3)主讲人林霖课堂观察主要内容时间安排课堂提问上课:8:50故事导入:8:50学习目标:8:52预习展示1、文学常识、字词释义、节奏划分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词中哪个字看出来的?3、作者的愁是种怎样的愁?
文学常识:8:53字词释义、节奏划分:8:54初读教师、名家范读:8:56学生自由读、展示:8:58品读品读意象、语言,小组讨论、展示:9:01听唱词、赏画面:9:21延读当堂检测:9:304、想一想,你知道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写“愁”的名句?5、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6、下阕中出现“愁”字了吗?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愁?7、欣赏视频《古词新唱——醉花阴》,说说你想象到怎样一幅画面。8、同是写愁,两首词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评价及建议:时间安排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适度。评价及建议:课堂提问有针对性、启发性,重难点突出。教研处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人:韩立敏时间2017.4.14(试讲)班级八(3)主讲人林霖课堂观察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讲述故事: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斗词”二、预习展示文学常识、字词释义、节奏划分1、聆听故事2、回答:文学常识、字词释义、节奏划分3、配乐自由读、齐读4、看导学案:写作背景
三、初读教师、名家范读。四、品读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词中哪个字看出来的?2、作者的愁是种怎样的愁?……五、延读同是写愁,两首词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5、思考、展示写“愁”名句6、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从(景物/字词)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愁”,理由是。7、欣赏视频《古词新唱——醉花阴》,赏画面8、当堂检测:延读《武陵春》评价及建议:活动安排合理,小组讨论可推荐最优秀的进行展示。评价及建议:学生小组讨论前,可进行适当引导并提示时间。教研处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人:陈云一时间2017.4.14(试讲)班级八(3)主讲人林霖课堂观察主要内容时间安排课堂提问1、导入故事导入:2分钟展示学习目标:20秒2、预习展示1、文学常识、字词释义、节奏划分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词中哪个字看出来的?3、作者的愁是种怎样的愁?
文学常识、字词释义、节奏划分:2分钟3、初读教师、名家范读:2分钟学生准备:2分钟,展示:3分钟4、品读品读意象、语言,小组讨论、展示:20分钟听唱词、赏画面:9分钟5、当堂检测:5分钟4、想一想,你知道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写“愁”的名句?5、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6、下阕中出现“愁”字了吗?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愁?7、欣赏视频《古词新唱——醉花阴》,说说你想象到怎样一幅画面。8、同是写愁,两首词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评价及建议:时间安排合理。评价及建议:重点突出,提问适度。教研处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人:邵路燕时间2017.4.14(试讲)班级八(3)主讲人林霖课堂观察主要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故事导入:2分钟;学习目标展示二、预习展示文学常识、字词释义、节奏划分:7分钟1、听故事、齐读本课学习目标2、预习检测:能否正确释义、划分节奏?3、自读课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4、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三、初读教师、名家范读四、品读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从(景物/字词)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愁”,理由是。播放视频《古词新唱——醉花阴》,教师配乐读配词五、当堂检测延读《武陵春》5、欣赏唱词,想象画面6、配乐朗读7、读《武陵春》,谈感受评价及建议:很好评价及建议:学生朗读形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教研处听、评课记录表教研处教务处时间2017.4.14(试讲)地点八(3)主讲人林霖参加人员张萍、曲慧英、韩立敏、田静燕、陈云一、邵路燕主《醉花阴》试讲问题及建议:
要内容1、在预习展示环节,个别学生回答声音较小,显得没有底气,教师可以多鼓励些,使学生更积极,更踊跃。2、课文研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采取让学生用自由朗读讨论的形式来圈点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气氛会更热烈。3、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容易分散,小组讨论不够热烈。课堂讨论前可适当进行指导,并简要限制一下范围,以提高讨论效率。4、在提问回答环节,学生的展示偏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读一读、说一说,加深理解。5、学生小组讨论前,可进行适当引导并提示时间。备注听、评课记录表教研处教务处时间2017.4.20地点六楼录播室主讲人林霖参加人员2015级4班学生、张萍老师、录课人员主(正式录课)张萍老师听、评课记录:整节课,林
要内容老师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增强气氛、提升学生兴趣,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境的特色。整个教学过程中,音频、视频、配乐和背景音乐的选用都非常用心,课件的背景和图片也都是古色古香,非常符合本首词的意境,使学生们能够沉醉其中。二、以学生为主体,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林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每个环节的几个设疑,深入浅出,层层剖析,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林老师还进行了适时追问,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三、读中悟,悟中读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林老师这节课“读”贯穿全文,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何时读、怎么读都把握得当,自由读、齐读、默读、配乐读等,实现了读和思的有机结合。备注《醉花阴》课后反思德州市第九中学林霖《醉花阴》是“婉约词宗”李清照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她的作品中我很喜欢的一首。一曲《醉花阴》,缕缕闺怨情愁,情思袅袅,醉人心扉。这种对古诗词的“惊艳感”一直是我想传达给学生的,而如何上好这类诗词鉴赏课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我想,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真正去体味、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味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本课的教学,我依照“本真阅读”的理念,把重点放在“读”与“品”两大块。“读”上,一方面我尽可能做到亲自情感范读,为学生指导节奏停顿的划分,一方面也准备了名家范读的音频资料,通过名家的引领示范,进一步解决朗读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我留给学生充足的练读时间,让学生配乐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展示。读的过程把握住了,就给了学生一个学习诗词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音韵美,体味情感美。“品”上,我分为两步,一品意象,二品语言。在引导学生抓住词眼“愁”后,我设计了以下活动供小组讨论:从上/下阕的(景物/字词)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愁”,理由是。这一活动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交流,能迅速抓住“薄雾”“浓云”“酒”“西风”“黄花”等景物意象和“永”“又”“凉”“透”“瘦”等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语言进行赏析,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因丈夫离开而憔悴、愁闷的内心情感,深入感受作者因“思”而“愁”,因“愁”而“瘦”的生活状态,整个品读一气呵成。本节课我设计的亮点一在读,二在鉴古。读,我设计了配乐读,不仅教师配乐范读,也给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读的兴致一下子就提高了;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情绪、引起学生共鸣,我还设计了“听唱词、赏画面”的环节。学生闭上眼睛,听唱词《古词新唱——醉花阴》,然后睁开眼睛,师生共同分享自己想到的画面,为下一步的情感诵读奠定基础。鉴古,我设计的是古事、古景、古韵、古诗词。课堂导入,我为学生带来了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斗词”的故事,用陆德夫的评论“只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引出课题,成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整个教学PPT制作中,我选用的背景、图片都展现古景古韵,一个幽怨别致、古色古香的词女形象展露无疑;品读意象上,我也借鉴了古诗词来归纳学习,整堂课古韵浓浓;在配乐和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同样经过了精挑细选,特别是一曲《古词新唱——醉花阴》更是让整个课堂沉醉其中。由于课前精心准备过,本以为自己能信心满满地将它完美诠释,而在之前试讲的时候,效果也确实很不错。然而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在品读的展示环节却有些扭扭捏捏起来,这种被动状态使我不得不用了更多的时间来鼓励学生起来表达观点。现在想想,其原因可能一是部分学生有些紧张,影响了积极性;二是平时教学上对于这一部分的训练还不够,这也启发我今后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同时,这一“意外”也再次提醒我,一堂成功的课,不是教师上出来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结果;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使命应是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同样,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一堂课;同样的一节课,我以为再次经历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可是这份“完美”或许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不尽相同,而且,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将使我们更加“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