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ID:887299

大小:47.6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凉州词》王之涣教案一教材简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芜,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教学目标:学问与才能:朗读、背诵这首诗;明白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尝,感悟懂得,朗读积存;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宠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概;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呈现;课前预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呈现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远眺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仍;”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妙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日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大,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楚而又孤寂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猛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特殊它悲壮、雄壮的境域,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二、初读古诗,明白作者;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2、同学自读古诗;3、简介作者;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爽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4、检查自读情形,指名读诗;齐读;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懂得就很重要;(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1、读一读: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好像显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 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4、请站起来!鼓足气概,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二)、一片孤城万仞山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1、出示:“仞”、“一片”意,摸索:这行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卷?2、懂得:“孤城”指哪座城?出示课件:玉门关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芜、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独和微小;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宽敞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独;4、回读该两行;生齐读;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特别孤独而孤寂;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芜,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孤寂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解词;课件出示: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日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ahref='/wenxue/zawen/'target='_blank'>杂文廖.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度:越过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懂得;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师:在这荒芜的玉门关外,在这孤寂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犯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好像笛声也在怨杨柳,显露出的怨情是猛烈的;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最终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仍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期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终止,期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好像遗忘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芜的境地,如此孤寂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期望着春天早日到来,期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怨无用;大方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特殊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四、朗读背诵,拓展积存;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3、齐背;4、誊写这首诗;课件呈现: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观看观看;同时用自己宠爱的字体誊写这首诗,仍可以默写;五、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板书:凉州词王之涣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何须怨〔悲而不失其壮〕《凉州词》王之涣教案二一、明白诗歌的题材分类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所谓边塞诗——即以描写军旅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期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称赞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妙风光和民风民俗;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二、导入: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首边塞诗——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其中“凉州词”是词牌名而非诗的题目,这是凉州歌的唱词也是盛唐时流传的曲调名,由于许多人为其填词所以许多人都写了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诗人;三、同学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本环节让同学沟通合作完成)四、点出本诗的重点词语:孤城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五、在明白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朗诵诗歌,可从音量、语调、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指导,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进行朗读,从朗读的角度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六、明确诗歌的主旨:本诗已悲壮凄凉的笔调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无线思乡之情;七、完成学案作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