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局-红楼梦大结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红楼梦结局-红楼梦大结局

ID:883874

大小:205.5 KB

页数:203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红楼梦结局-红楼梦大结局红楼梦大总结《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高鹗(约1738年-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完成后四十回。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 红楼梦结局-红楼梦大结局红楼梦大总结《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高鹗(约1738年-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完成后四十回。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 红楼梦结局-红楼梦大结局红楼梦大总结《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高鹗(约1738年-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完成后四十回。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 说的是:薛宝钗。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是:史湘云。18、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19、《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 的是:林黛玉。20、《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21、“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22、《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23、《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24、《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探春。25、《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晴雯。2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 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27、《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28、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29、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30、《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重看《红楼梦》之“抄家”——兼及对团圆大结局的评价敏又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1.302 January 2015(B) 重看《红楼梦》之“抄家” 兼及对团圆大结局的评价 孙梦迪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中图分类号:1207.41 1 文献标识码:A  200240) 文章编号:1 672—7894(201 5)02—01 63—04 摘 要《红楼梦》中的贾府被抄家,是家族命运悲剧的高 潮部分。曹雪芹在《红楼梦曲》中预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 干净”的结局。似乎代表着贾家将完全的毁灭与终结。然而 “抄家”乃后四十回所续,且并没有一败涂地,因此历来不被 看好。本文试图分析“抄家”缘由,认为后四十回“抄家”一节 深刻地体现了大家族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力感,比满门覆灭 更具有悲剧意味;并且,结合曹雪芹的生平与前八十回的写 作,分析曹氏无力改变自身命运,也无力拯救红楼梦中人的 “无力感”,与高鹗的续写有着前后一致性;进而评价后四十 回“团圆”结局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抄家高鹗曹雪芹 家族命运感 Re-read the”Raid”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ith het Evaluation of het Reunion Finale//Sun Mengdi 官,违禁取利,强抢民女不从逼死,包揽词讼,聚众赌博。依 据《大清律令・户律》卷十:“凡豪强势力之人,强夺良家妻 女,奸占为妻妾者绞。”赌博则被罢官,带枷三月以及笞一 百。私放债务,取利也有一定的限制,若每月超出三分就要 笞四十。至于包揽词讼,应当属于勾结属官,《大清律令・吏 律》卷四十:“若擅勾属官、拘唤吏典聪事及差占司狱,各州 县首领官因而妨废公务者,上司官吏笞四十。”① 抢占民女之罪,皆由凤姐指使,以致使把柄落于他手, 尤二姐自杀是妻妾的争斗而非逼死,这个罪名不成立。贾赦 内外交通之事,至少前八十回是没有明确写出的。贾赦虽然  贪财好色,内外交通之事罪名很牵强,贾赦也辩解说只是因 为姻亲关系所致。贾赦因古扇勾结属官,贾珍赌博之事,贾 琏放高利贷,皆属实。但总体来说依照清朝的法律不至于抄 家。如此说来,高鹗续补的“抄家”一节,虽然已尽可能“欲加 之罪,何患无辞”,但因为罪名牵强,以及两位王爷维护,查 明之后并没有满门抄家。甚至在抄家之后连忙加上一笔: “主上因御史参奏贾赦交通外官,恃强凌弱。据该御史 指出平安州互相往来,贾赦包揽词讼。严鞫贾赦,据供平安 州原系姻亲来往,并未干涉官事。该御史亦不能指实。惟有 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实的,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 之物可比。虽石呆子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 悲剧意味无力 Abstract he”Traid”of the Jia family in”A Dream of Red Man—  sions”is the climax of the fate of family tragedy.Since Cao Xue— qin preset”leaving the landscape desolate and bare”ending in the song—and—dncae suite”A Dream of Golden Days”.it seems to represent that het Jia family will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in the end.However.the”raid”is being written in last forty chapters without a complete failure,and remarks a re not always good.This paper attempts o t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raid”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profoundly reflects he ̄tagedy and powerless— ness that large family can not control the fate f otheir own,which has more destructive meaning than het complete failure.Also,  considering the Cao Xueqin’S expeiernces and the writing of for— mer eighty chapters,we can ifnd tht aCao is not only powelress to change his destiny,hut also unable to save the characters in”A Dream f oRed Mansions”.The”powerlessness”is consistent with the writing by Gao E:futherr.the paper will analyzes tragic sig— 间。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所参贾珍强占良民妻 女为妾不从逼死一款,提取都察院原案,看得尤二姐实系张 华指腹为婚未娶之妻,因伊贫苦自愿退婚, 尤二姐之母愿结 贾珍之弟为妾,并非强占。再尤三姐自刎掩埋并未报官一 款,查尤三姐原系贾珍妻妹,本意为伊择配,因被逼索定礼, 众人扬言秽乱,以致羞忿自尽,并非贾珍逼勒致死。但身系 世袭职员,罔知法纪,私埋人命,本应重治,念伊究属功臣后 裔,不忍加罪,亦从宽革去世职,派往海疆效力赎罪,贾蓉年 niifcance of the”happy end“. Key words raid;Gao E;Cao Xueqin;family fate;tragic signii— fcance;powerlessness 幼无干省释。贾政实系在外任多年,居官尚属勤慎, 免治伊 治家不正之罪。”② 如此沸沸扬扬的抄家案算是基本稳定,但很显然从前 八十回的情节来看,要想置贾家于死地的案件还有不少。包 历史上,曹雪芹的家族世代承袭江宁织造的肥缺职务, 在顺治、康熙朝逐渐煊赫起来。到了雍正一朝,据萧爽《永宪 录》续编中解释“因亏空罢任,封共家赀”而被抄家。作为小 说的《红楼梦》在这个大趋势上是吻合的,但小说中除了贾 政在职,且只是工部员外郎之外,贾赦、贾珍都是世袭之官, 政治上和皇帝并无直接联系。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 促使这个大家族轰然倒塌的抄家的原因究竟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后四十回高鹗续写中的抄家缘由是:交通外 揽词讼一则,连铁槛寺的尼姑都知道和王熙风说情;贾琏抢 占民女是假,但督察院以王熙凤各人的意愿做定夺,可见贾 家依弄权势;香菱之事,贾雨村因护官符而偏袒薛蟠,置人 命于不顾,只以金钱了事的态度, 更在小说的开篇就表明了 四大家族相互依靠,仗势欺人的罪恶。禁用物品一则,秦可 卿棺材之木用犯了事的忠义老千岁原定下的木材,就是犯 了大忌讳,说有反叛之心、谋逆之罪也不为过。假若张华的 诬告都能被当作把柄,那么这些明显的违禁行为也很有可 能被查出。因此,弄权、非法谋利、杀人、僭越,这才是可能招 致抄家的根本原因。从前文分析来看,高鹗续写抄家的情 163 文艺传媒 节,罪则并不是最核心的,而且于法律上也讲不通。那为什 么要如此安排呢?以下试作分析。 是通过列举不全面的罪则,特别是其 中一些还是子 一也是符合的。 根据目前对曹雪芹生平的探讨,大多数观点认为曹雪 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的南京,曹氏被抄家之时,曹雪芹十三 岁。④f殴如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对于一个出身世代书香门第, 十三岁就经历抄家、离散的孩子来说,这必然伴随着巨大的 心灵创伤。分析这种创伤的强度,由于缺乏历史材料,只能 虚乌有的事件,连同后来的修正和赦免,来扭转《红楼梦》悲 剧的结局。正是在这些定罪上的不完善,才有了后文贾家置 之死地而后生的可能。这也是历来高鹗续写被人诟病的原 因之一。  二是这些罪则都直指向贾赦、贾珍与贾琏(实际上是王 熙凤),他们要么是承了世袭的官位,要么是最有钱势的人 物,似乎想以此来印证曹雪芹“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 金银散尽”的预言。 三是高鹗并没有打算将抄家作为一个家族的绝对致命 的打击来安排。相反,相对于贾府从前挥霍无度而导致的逐 渐衰败,抄家是有一些外在的不可捉摸的因素促成的。而这 些定罪的不合理之处,至少有两个正面的作用。 从文本出发。我们假设贾宝玉是幼年曹雪芹的影射,那么前 八十回贾宝玉对家族衰败的反应,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孩童 时期曹雪芹真实的心理状态。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1)六十二回黛玉曾和宝玉讨论探春管家的事情说道: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思想, 替你们 算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也不省检,必致后手不接。”宝 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住咱们两个人的。”可 (1)如果贾家被抄家的时候条条罪名皆属实,没有两位 王爷的斡旋。没有皇上的开恩,直接一败涂地,那么贾家的 覆灭就可以理解为咎由白取,恶有恶报。实际上这弱化了封 建家族悲剧的力度。在家国一体的封建集权制度下,家族的 特权是皇帝赋予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官位,家族也成为名 门望族,受到皇上特别的恩惠。但随着政权核心的更迭,世 袭官位的子孙便不再与皇帝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上世纪 70年代出版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其中详细列 举了雍正帝对曹烦不满的档案。曹频经济上长期无法偿还 亏空,希望雍正帝恩准延期偿还,朱批是:“只要心口相应, 若果能如此,大造化人了!”这仅仅是雍正二年之事,不耐烦 之情已经显露;之后皇帝又批评他乱走关系,不安分“不要 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为非,诸事王子照看你得你来; 你若 作不法,凭谁也不能与你作福。”“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 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不了你。”其中可见君主 之威,让人听之丧胆;还有职务上的疏忽,如织绣粗而分量 轻事件、人参售价过低等。因为亏空问题,康熙对曹寅就给 予提醒和规劝,“两淮卿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 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lb,L',小心,小心,小心!” 不 乏怜惜之情;雍正帝屡屡责骂。因此世家大族与皇族的关系 在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难以捉摸的。试看那包含着几宗莫须 有的罪名、突如其来又声势浩大的抄家阵势,还有两位王爷 与锦衣军赵全的争执,就可看出抄家的背后一定有隐情。在 这一点上,高鹗几处虚笔,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 间。 见黛玉尚且看出贾家衰败的迹象,宝玉却不以为意。 (2)宝玉与众姐妹建诗社,每个人都要取个别号方显不 俗。宝钗先给宝玉取了一个“无事忙”,后又改成富贵 闲人。 理由是“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 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竞也乐 得欣然接受。可见,在宝玉心中,对“富贵”二字寄与雅号并 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也丝毫不以过于闲散而感到惭愧,这 个雅号十分符合宝玉闲云野鹤般从容的气质和出身富裕之 家的优越感。 (3)晴雯生病,宝玉请外面请来的太医看病,由于袭人 不在家,宝玉和麝月给银子时甚至都不知道一两的银子是 个什么样子。可见宝玉对金银家财之事的陌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其实无非是想说明,小说中宝玉过着 富贵闲人的生活,对金钱利益保持着一种漠然乃至超然的 态度。而这些我们可以假设是与曹雪芹幼年经历的映射。这 样骄傲的出身与高傲的个性与十三岁经历懵懂无知之 时经 历的抄家相碰撞,其在心灵上的震撼可想而知。当这种心灵 冲击进入小说的时候,我们会觉察到曹雪芹一方面如数家 珍地展现人间繁华,另一方面则是突出这些繁华的短暂性、 不真实性,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宿命论意味的梦境或者谶语, 时时刻刻提醒着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中国古代文化中宿命论是十分盛行的,在古典小说中也经 常用征兆和先验的手法来暗示结局。而曹雪芹的个人遭遇 在宿命论的基础上增添更多“无力感”的意味,更富于感伤。 (2)因为定罪的不甚符合贾家的事实,为翻案提供了可 能。如果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使贾家最后获得大赦, 对于一个抄过家的世家大族也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试看抄 家前,贾政勤谨持家为官;抄家后,惶惶不可终日,贾府被家 贼盗窃,连清单也不敢乱开;贾母的丧事也要一律从简;北 静王宣贾赦入朝听旨,代贾政向皇帝转达了“惧怕之心”,并 替其想法设法开脱几项罪则,难怪贾政 只能跪谢天恩浩荡 了。在封建集权社会里,越是世家大族越要承担伴君如伴虎 的焦虑,越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越发要遵循忠君臣 子的封建教条,也越是不能掌握自己、家族命运的。事到临 头一抹黑,若不是两位王爷的帮助,连和皇上说话的申辩机 会也没有。高鹗在抄家之后的这几笔,从一个侧面渲染了上 层社会世家大族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悲剧性,因此在抄家这 节所传递出的大家族沉浮的无力感和宿命感是比较深刻 的。而这种感伤与曹雪芹自身的遭遇以及《红楼梦》的写作 一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1)虚幻情节中的劝诫。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他看金陵图册,奏红楼 梦曲,寄希望宝玉能够归与正路,重振家业。但同时也透露 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贾家不可逆转的衰败的悲剧。警幻 仙子转达宁荣二公的嘱托“虽聪明灵慧略可玉成,无奈吾家 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道。”其实暗指家运衰败不能违抗, 唯有寄希望栽培后人。警幻仙姑的劝诫意味 如此之明显,以 至于让我们反思,为何聪明的宝玉会不明白这一切是为何 呢?事实上,宝玉不但不懂梦境的意义,醒来还与袭人偷试 云雨,以后在女儿身上分外用心。其实曹雪芹的这种安排, 莫不是借宝玉的“似傻若呆”的性格来掩盖悲剧命定的哀 伤。因为不论宝玉做什么,都不能抵抗命数。宝玉的聪敏、多 情都是无力的。进一步说,就是看着旁人都为了一己私利而 营营碌碌,看着众女儿一个个的走向悲剧深渊。他既不愿意 走科举之路,人“功名禄鬼”之流;也不能拯救那些女子于水 164 总第302期 2015年1月(中) |If敏 f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1.302 January 2015(B) 深火热之中,只能眼见着悲剧的预示、重演。他那特立独行 的性格是包含着曹雪芹深刻的无力感的。  ’这种无力感,在秦可卿将死之际对凤姐说的话中也可 见。 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占花名预示着女儿们的 命运。宝玉是喜聚不喜散的,愁眉“ 开到荼蘼花事了”其实是 贾宝玉的一种警觉。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谶语运用的典型,分析下小说里的 人物对这些谶语的反应。首先,这些谶语出现的时问都是佳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 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 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 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 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 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 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 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 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 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这段话说明秦可卿虽然力图为荣盛之家筹谋后路,但 由盛入衰的悲剧是不能避免的。而“聪明”的凤姐竟然对此 置若罔闻,之后协理宁国府,更是大把掷金。凤姐在文中对 节喜宴上,在一片热闹喜庆中将谶语的悲剧意味突出起来。 而中国人在这种热闹的场合是比较忌讳不吉利的事情的。 因而往往都是稍有所感,随即忘却或掩饰。其次,尽管贾政 悲戚、贾母察觉、宝玉愁眉,随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展开,他们 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依旧热闹非凡。这就使谶语具有多重悲 剧感: (1)谶语本身有着宿命论的悲剧意味,是作者结合了小 说的结局而预先铺垫的一种提示方法,也带有乐极必哀的 必然性。在这些喜庆的场合中,《红楼梦》展现了人世间尽可 能的富贵与欢乐。可不详的预兆如鬼魅一样一直与喜庆如 影随形。享受天伦之乐,享受姊妹之情, 本是人之常情,亦是 十分难得的真情,但这情感包含着巨大的危机,随着小说的 开展,不断地验证预言,展现了深刻的无力感和悲剧感。 (2)对于谶语的认识与忽略,亦能体现人在面临命运时 的无助性选择。人对于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总是抱着本能的 回避态度,而这本身对于扭转事态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贾政 知道这灯谜不详,可不能说与贾母与众女儿听;贾母知道点 戏不详,也只能装作听不见;宝玉知道这占花名儿不详,只 贾家境况的担心不止一次提到,但从不曾想起可卿多置田 亩的话。在这个意义上,秦可卿的劝告也是无力的,果然应 了“树倒猢狲散”的话。以上两个例子,不论是宝玉不懂事 务,还是凤姐不知收手,只能将这种曹雪芹苦心设置的警告 变成无力的谶语。 2)现实情节中的谶语。 所谓现实情节,本文指的是小说中相对于神话、梦境等 而言的情节描绘。关于《红楼梦》 的谶语研究有很多,例如谶 语类型的研究,谶语特征研究以及谶语比较研究⑤。对于谶 语手法所表达的神秘感与悲剧意味也多有所涉及。然而很 少有人研究小说中人物对谶语的反应。以下几个例子可以 看出,与虚幻情节相比,小说人物在现实情节中对谶语往往 能虚掩了事。如果说谶语作为一种小说的手段创造了一种 悲剧的感伤气氛,那么剧中人物对谶语的态度则将谶语的 悲剧性发挥到极致。因为他们有所觉,无所行,只能在心里 留下深厚的阴霾。 总之,现实中的谶语与虚幻中的劝诫一样,既是给读者 更有警觉性。 (1)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政心内沉思道:‘娘 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 乱 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益发 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却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 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 ……提示的,也是给剧中人物认识的,有着深刻的告诫、警醒的 意味。但所有人都有所感而无所行,对事物完全失去了改变 的能力,这也是小说的悲剧感、无力感体现之所在。联系高 鹗续写的“抄家”一节,事发突然,贾府所有人都不知所以, 完全任人摆布的状态,其实不过是这种大家族衰落之势难 以转变,在政治斗争中沉浮不定,只得所波逐流的一种集中 表现罢了。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高鹗的续写, 没有一悲到底,反而生出一波三折的韵致来,客观上造成了 这样一种感伤氛围,这是很有价值的。 有学者认为,对于这场重大的“抄家”家难没能给予一 败涂地的打击,是有损《红楼梦》的悲剧性的, 认为“这样的 结局安排给读者以某种情感满足,从而也使这时弥漫于《红 楼梦》中的悲剧色彩消弭于无。”⑧ 而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团圆结局的评论似乎也从未 停止过,虽然整体来看后四十回整体上延续了人物与家庭 悲剧的命运,但由于“复世职”“沐天恩”“兰桂齐芳”“归还家 产”等结局,使得最后贾家不但保持住了门面,反而得到大 赦,改变了曹雪芹预先设定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 彻底覆灭的结局。胡适、俞平伯等很多学者对此都不甚满 意,甚至认为是狗尾续貂。⑨ 如前所述,对于最后所谓的团圆结局不应该孤立来看。 这从“抄家”的定罪上面就已经埋下伏笔了。贾家所犯之罪 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这是贾政 的一种警觉。 (2)第29回贾母在清虚馆烧香看戏,“贾珍一时来回:‘神 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 么故事?’贾 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 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 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 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 了便不言语。”这三处戏暗示贾家梦一场的命运,不言自明。 关键是贾母的态度。按照周汝昌先生对此段的解读是“‘罢 了’一语又在贾母口中连出两次,其语义与上文张道士口中 的‘罢了’大略相同,然其语气又加倍郑重,而实有好极了、 异常欣喜之意。”‘ 赞同这个看法,句意为贾母认为神佛能 享受满床笏的荣耀,也应该很满意了。但到了《南柯梦》,本 来很高兴的贾母便不言语,说明她也觉察到这一出的不吉 利,只能以不言语来表达。这是贾母的一种警觉。 (3)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女儿晚上占花名 儿。“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蘼花, 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蘼 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 并没有全部属实,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无法掌控家族 命运的 “抄家”波澜,仅此而已。而上文也分析出这种“无力感”其实 是与曹雪芹的个人经历,以及前八十回的《红楼梦》的写作 (下转第171页) 165 总第302期 2015年1月(中) 敏 l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1.302  January 2o15(B) 据将近半数,有如“安心、楼械、自勤、夜同、工廒、排氟、空 氟、目的、道路、作文、感勤、壁力、善恶、光檠、袂定、方向、反 封、途中、保征、酒、足、色、市民、貉”等字词。 4.3字同义半同 所刁 。 4.4字同序调转 字词相同,但其中所表示的意思在中国与日本却部分 相同、部分不同,有的是日语中汉字的字义更为广泛,又或 是中国汉字中的字义适用范围更宽广,比如“反封”一词,在 中国的解释通常就只有“反对” 或是“相反”的意思,而在日 语中的解释则译作了“道路的对面”;再有如“燕理”二字,日 语中的解释众多,有作“不讲道理”的,也有作“不合适、勉 强”的,还有是“过度、过分、强迫、逼迫”的;又有如“保持”, 日语中存在两种解释,一是“保持着”或是“继续拿着”;可 见,除却“不讲道理”一说与中国汉字释义温和,其他解释并 无类似;此外,还有“保守”,这一字词在日语单词中的解释 除了为“保守(主义)”外,还有“维修”的意思,这也是超出中 国汉字释义范围的;有如“结槽”日语释义所包含的“结构、 构造”“可以”“不用了”三重含义;“心得”中“心得、经验”“规 则”“代理”“思想准备”等日语解释的多重含义,都在多方面 超出了中国汉字的释义范围与适用范围。另有部分详见图2 日本语 中国语 心中 心里、内心;集体自杀、男 心里女情死  内心 、字虽相同,但在作理解时应将日语中汉字的先后顺序 调转的字词组合也属常见,譬如“斡容”、“段陪”“利得”、“呼 稻”、“逼命”、“平和”、“限界”等,这些都是现今日语单词中 的部分组成,其翻译成中文的涵义都需要将其进行先后顺 序的调转。比如,“ 容”,翻译成中文意思便是“超出可容许 的范围”;“段陪”,翻译成中文是“提高到了新的一阶段”;利 得”,翻译成中文则是重于赢得利益;“呼稻”的中文翻译便 是有了什么的称号;“逼命”的中文翻译是风雨共济、命运共 通的意思;“平和”的中文意义就是和平;“限界”的中文释义 也就是界限与限度,等等。 5结语 日本为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科学,利用中国汉字创造 了大量的“日制汉语”。这些日制汉语伴随着现代文明涌人 中国,又成为了汉语的外来语。追根溯源,已然是今后日语 学习过程中重要研究方向。正确认识中日汉字词,了解其中 的词源与之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对于进一 步学习日本语 言和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作用。任何一种 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民俗内涵。所以,学习 日语不仅要学会按照日语的语言习惯进行思维,还要深入 了解汉语与日语的渊源关系,重视那些“貌似神离”的词汇,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日语言中的汉字现象,更好地探析中 日两国的文化。 罩位 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 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机 称;学分 关、团体或部门 对象 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 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 人或事物 事物;恋爱的对方 接客 接待客人 接待客人、妓女接待嫖客 参考文献 [1]刘六润.汉字在日本的文化定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  2003. i、易 开水、热水、混水 翻译 笔译 热水、开水;汤药;食物煮后所得 得汁水 笔译;口译 ;关系紧张 难于应付 [2]靳卫卫.走进日本透视日本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4. [3]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2004.  紧碾 心身紧张心身紧张;关系紧张;供应不足, 不愉快;速度慢 不快 不愉快;病、不舒服 大家 权威、专家;世家望族;房 权威、专家;世家望族;代词,一 东、房主 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4]盆明.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2002. [5】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8,144—212. }… 图2 窜kr 宣 毫 一・奎 r夸 夸 §妊,奎 —盎艟r逝音 鲁 ;er r宣 r宣 [6]李伟.中日同形近义词与异义词辨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6). 编辑李少华  ,§‘章 §妊 r专妊音 窖虹 },窜 r音 r专 r 窜 r 窜kr r窜kr,搴  窜;er 宣kr夸 壹 r (上接第165页) 在艺术氛围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最后的“复世职”“沐天 恩”“延世泽”“兰桂奇芳”,也并不会十分突兀。相反,经过抄 家之后的十几回,贾家已经是该亡的亡,该走的走,红楼一 气”,结局的团圆在艺术上是说的过去的。 注释 ①(清)三泰.大清律例[z].中国基本古籍库,92,348. ②本文所有《红楼梦》原文均来自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校注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年.若有其他引用,或各个版本所不同者,会在 注释中说明. ③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75:157, 165, 177,78. 梦已经骤然落幕,实在不需要进一步家破人亡了。如果说抄 家是悲中有喜,尚有转圜的余地;那么结局则是喜中渗悲, 主人公相继离世,贾府不胜凄凉。甚至是在宝玉中了举人之 后仍坚持出家,不能团圆的悲剧已然让人动容。悲喜不由人 定,沉浮不由自主,红楼梦中人事悲欢散场了,但还有下一 个阶段的生活即将展开。实实在在、几经沉浮的生活与晶莹 剔透、恍然而逝的红楼一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才将命运的 捉弄和个人的无力感发挥到了极致。 对此,作家王蒙也认为:“怎样才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 干净’,不能胶柱鼓瑟地认为写人死净家败光才一定好”“贾 兰乃至贾赦贾珍贾琏的幸存,不正是红楼一梦的落的对比 和见证吗?如果一定要求续作写出谁也不剩谁也不存的‘白 茫茫’大地来,不等于写出‘世界末Et’来了吗”不是太干 净——干净得连悲哀也都没有了吗。”“结局不是一个审案 的判决 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艺术过 程。读小说读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结论。需要使读者信服、 使读者感动、使读者击节赞赏的首先是这个过程而不是结 局结论。”师他主张后四十回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艺术灵 ④刘上生.《红楼梦》的真甄假贾和曹雪芹的创作情结(上) 红楼梦 学刊。1996(3):153—168. ⑤熊瑶.《红楼梦》谶语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⑥甲戌本、己卯本缺失此回,庚辰本的第22回的末尾部分又发生 了“破失”,这里是以蒙府本、戚序本、戚宁本、己酉本保留有完整 的结尾为例。 ⑦曹雪芹,脂砚斋,周汝昌.《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M].桂林:漓 江出版社,2010:375. ⑧唐彦临.从风俗运用看《红楼梦》曹着与高补的悲剧精神  红楼 梦学刊 2007(4):129—139. ⑨宋庆九.《红楼梦》后四十回平议[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⑩王蒙.话说《红楼梦》后四十IN[J].红楼梦学刊。1991(2):21—44. 编辑李少华 171 [优秀作文]新编《红楼梦》大结局 八十一回:贾母突逝荣国府,黛玉无奈离贾家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像倒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是伤感,在房中独自叹息。  宝玉忙来作揖,陪王夫人谈谈心事,却听见那小厮前来,慌忙道:“夫人,少爷,老祖宗她……”一语未了,便先用帕抢先拭泪。王夫人和贾宝玉知事不妙,忙奔于贾母处,只见政,赦,凤,黛玉,宝钗等人齐跪于地,痛哭。贾宝玉扑于贾母处,贾母,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手脚冰凉……  百余见状,不觉晕了过去。王夫人一愣,不语,许久,失声哭。  且说宝玉晕了七天七夜之后,正值葬贾母之日。事毕,宝玉突问祖母因何而死?无人作答,许久,政道,“贾母年事已高,想必是阳寿尽了。”后来便无人提及此事。  又说贾母一死,林黛玉便失去一个靠山,在王夫人,薛姨妈的苦逼之下,无奈被迫离开贾府,独自来到葬花处,宝玉因被王夫人软禁起来,不得与黛玉相见,便差人给黛玉盖了一间草屋,让其安度晚年。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二回,王薛二老共商量,齐逼“二宝”快完婚  且说林黛玉在草屋里,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便过世了。  贾宝玉痛不欲生。  适时,王夫人差人唤薛姨妈来,共同商讨“二宝”的婚事。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二人商量好了,决定让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  少顷,唤来政,赦,凤和“二宝”。王薛向众人说明了心思之后,又说:“林黛玉已泪尽而逝,而今,史湘云也嫁给了卫若兰。现今,宝钗是孽子的最佳配偶了。” 众人都说好。唯有宝玉迫于封建礼教,勉强答应了。  且说洞房花烛夜,宝钗见宝玉非常不痛快……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三回:宝玉第二次出家,甄宝玉送贾宝玉回府。  却说宝钗见宝玉心里憋得慌,知其对林黛玉旧情难忘。  宝钗无奈,借机劝告,宝玉大怒。两人发生了语言上的直接冲突。  宝玉一气之下撇下贾府,二次出家。一心想过清淡的生活。  王夫人在府空劳牵挂。适时,薛姨妈来,道:“亲家母,侬听说有一隐士,名曰甄宝玉,闻之其能找到贾宝玉。  王夫人大喜,曰:“唤其来见侬。”  许久,甄宝玉来拜见王夫人,王夫人与薛姨妈共同接待,让其找回贾宝玉。  后人作《邯郸记》的《仙缘》一出伏:“甄宝玉送玉。”  却说贾宝玉重新回到荣国府之后,…… 欲知其命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四回:贾家被皇帝治罪,贾宝玉幸灾乐祸。  且说贾宝玉重新回到荣国府之后,过得甚不快活,且渐渐得迷上了像蜡油冻佛之类的古玩,时日不长,由古玩引发了很大祸事。  贾家被皇帝之罪以后,在此情况下,贾宝玉也被送进了监狱。  当时,无论贾家所犯何罪,贾宝玉只不过一连带犯,不是重要的囚犯,所以在狱中便有了“宝玉击柝之徒”的差事。  而贾宝玉最后减刑,改判为原籍生活,出现在狱神庙。  话说宝玉道了狱神庙以后,茜雪过来安慰,救助宝玉。  宝玉一路南行,他看见了……欲知其看见了谁,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五回,宝玉娶回史湘云,赤瑕宫中结此梦。  且说宝玉南行,他看见了史湘云。  史湘云之夫卫兰男虽不错,但不幸英年早逝,此之所以湘云沦为歌姬之故也。  宝玉听罢,不觉同情起来,二人南行,得到了妙玉的救助,对他救助的同时还救助史湘云,妙玉把二人救助之后,又促进他们两人的结合。因为林黛玉死了。  宝玉和湘云虽年轻,但都遭过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惨痛经历——家破人亡,因而暂时相依为命,直至头发花白。  在此之下,贾宝玉大彻大悟,但二人过着拮据的生活。  宝玉没有办法和他看不惯的现实调和,这一次,他彻底离开了这个世俗的社会。  当然他是天上的神仙,是神瑛侍者,这一次他飞回仙界,回到赤瑕宫,回到了他神瑛侍者的本位。  红楼梦终。 红楼梦结构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红楼梦》结构成功的关键是作者全局在胸,能够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匠心独运的安排,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彼此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完整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在其所描写的现实人间故事之外设计了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关的两个神话故事,交代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暗示了他们的相爱及其最后的归宿,贯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关于贾府盛衰,小说一方面借刘姥姥的眼睛,通过她三进贾府的不同观感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另一方面也通过诸如贾母等人在几次元宵家宴上的不同感受渲染贾府的今非昔比,节奏鲜明而对照鲜明。此外像“太虚幻境”、“怡红夜宴” 等章节,都有意识地提示了若干人物的命运,前后关照,严丝合缝。二是丰富性。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以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为基本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三是真实性。小说主题深刻,意蕴丰富,但所有这些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之中,不但使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充分的生活基础,而且使日常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逻辑。通过这些努力,曹雪芹实现了由自身经历向审美创造的转化,使《红楼梦》包含了比传统文学作品远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推荐文本】:宝黛来历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府概况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红楼梦曲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刘姥姥进府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大观园被抄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资料链接】1.俞平伯论《红楼梦》原本是一百一十回就结构来说,《红楼梦》超过了以前白话小说的名著。它的结构是完整的,谨严的;同时又是有变化的,不落入公式化的科臼。可惜书没有写完,无从全面地谈它的结构。有一点可以提到的,大概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五十四、五十五两回做它的分界。五十四回记元宵夜宴繁华极盛时,是个顶点,以后便走下坡路。原书大概本计划一百十回左右,恰好当它的一半。五十五回紧接五十四回,文章的境界风格迥不同,好像音乐上的变调,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中肯的。2.刘梦溪论《红楼梦》的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中的作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贾雨村、冷子兴的村肆闲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荣宁二府的大致轮廓,使读者心中先有一个影像,并且指出这个贵族大家庭衰朽没落的征兆:“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寥寥数语,便深刻揭示了贾府政治和经济同时陷入危机的可悲情状。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当经济的叙述手法,既使读者初步接触到的贾府的本来面目,也为读者掌握贾府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提供了必要线索。脂砚斋在这回的回前总评里写道: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字(疑‘子’字之误——刘注)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三染法”不“三染法”,我们且不管它,反正这种概括地介绍,便于叙述,便于阅读,是一种成功的结构手段。 《红楼梦》的总体艺术结构,是以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荣、宁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亡过程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四大家庭是当时那一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点,围绕它们所作的描写,是构成《红楼梦》艺术结构的基本支架。第四回提出“护官符”,通过薛蟠打死人命一案的描写,将四大家庭的内外关系揭露殆尽,就认识和掌握全书基本的矛盾线索来说,确实起到了纲领的作用。但是,第四回同前五回中其它诸回是不可分割的,它的作用是在同其它诸回的相互联系中发挥的,我们不能把这一回单独孤立起来或与其它回对立起来,应在联系中揭示它们的作用。《红楼梦》这部书,情节太复杂了,人物太众多了,不单作者写起来感到繁难,苦于“没个头绪可作纲领”,读者读起来也不很容易,往往两三遍,还摸不着头脑。确实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得读上五遍左右,才能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因此有个纲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十二钗是书里的主要人物,不预先作些交代,也不容易理解,不便于把握。王雪香在《红楼梦评赞》里写道: 一回至四回,已将贾府、史薛亲戚家世大略叙明,黛玉、宝钗已与宝玉合并一处,入后可细叙居恒情事。然十二金钗尚未点明,若逐人另叙,文章便平芜琐碎,故以画册、歌曲将各人一生因果逐一暗暗点出,后来便都有根蒂。但又不便如贾氏宗支,可借冷子兴口中细说,所以撰出一梦在虚无缥缈之境。我以此论极切,道出了问题的真谛。3.周汝昌论刘姥姥与《红楼梦》叙事方法为什么不从本府的人写起而先写刘姥姥?这有他的用意。作者不用说书人的口吻说话,不用第一人称,他先站在刘姥姥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众多人物,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观察、认识贾府,把众多人物的关系、生活、环境……都显现出来,作者找了这样一个后来相当重要的人物来起线索的作用。我们看刘姥姥先奔荣府大门口,见到几个衣着华丽,挺胸突肚的男仆,她想进这个府,根本得不到合理的对待,甚至要开她的玩笑,亏得有一个年纪较大的男仆上前指点。接着写见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是太太的陪房,陪房和奶妈在当时有特殊地位,地位比般奴仆高,但并不管事,这次因为刘姥姥看得起她,为了显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体面,答应给刘姥姥引见,并且告诉刘姥姥,要见王夫人得先见凤姐,说这个少奶奶非同一般,如何长,如何短,两个人有一番交谈。见了凤姐,又有一系列的经过:凤姐的势派和特点,她的神情、面貌、待人……一切的一切,都跃然纸上。然后再从刘姥姥的眼里看这个大府,可真是了不起,不由得说开了粗话,当着凤姐说“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要壮呢!”这是庄稼人的话,很不文雅,在贾府中是不能说这种话的。尽管周瑞家的不断地使眼色,刘姥姥在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一点也没有觉察,还是继续说,接下来是求告——借钱。凤姐先告有困难,接着说那里还有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没有发放,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吧。喜得刘姥姥眉开眼笑……。同志们看看,这种关系写得多么生动、复杂。这就叫“一喉而两声,一手而两牍”。在我的感觉,曹雪芹是同时一喉能出数声,一手能写几笔字,不仅仅是“二”和“两” 。这时候,我们感到把贾府的种种都摆出来了。在刘姥姥眼里,贾府是了不起的富贵人家,其实这时贾府已经到了败落的末世,钱是真紧了。王熙凤告困难是真的,更不是为了对付一个村庄来的老太婆,故意叫穷,耍阴谋诡计。如果那么理解就会出毛病。刘姥姥一听凤姐告困难,心理直打鼓,以为没有指望,谁知后来一给就是二十两,简直大出意外。要知道这二十两银子在当时的份量,刘姥姥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一切都要认真去体会,不能流水般的读过。4.周汝昌论《红楼梦》中的暗线、伏脉、击应雪芹写《石头记》,明面之下有一条暗线,这暗线,旧日评家有老词儿,叫做“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其意其词,俱臻奇妙,但今日之人每每将有味之言变成乏味之语,于是只好将“伏脉”改称“暗线”,本文未能免俗,姑且用之。鲁迅先生论《红楼》时,也曾表明:衡量续书,要以是否符合原书“伏线”的标准,这伏线,亦即伏脉甚明。伏脉暗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创造,但只有到了雪芹笔下,这个中华独擅的手法才发展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的境地。如今试检芹书原著,将各回之间分明存在而人不知解的例证,简列若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雪芹写书是怎样运用这个神奇的手法的。当然,开卷不太久的《好了歌解注》,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都是真正的最紧要的伏笔,但若从这些叙起,就太觉“无奇”“落套” 了,不如暂且撇开,另看一种奇致。我想从盖了大观园讲起。全部芹书的一个最大的伏脉就是沁芳溪。“沁芳”,是宝玉批驳了“泄玉”粗俗过露之后自拟的新名,沁芳是全园的命脉,一切建筑的贯联,溪、亭、桥、闸,皆用此名,此名字面“香艳”得很,究为何义呢?就是雪芹用“情节”点醒的:宝玉不忍践踏落花,将残红万点兜起,送在溪水中,看那花片溶溶漾漾,随流而逝!这是众人搬进园子后的第一个“情节”,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所谓“落花成阵”,所谓“花落水流红”,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都在反复地点醒这个巨大的伏脉——也即是全书的巨大的主题:“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第二十三回初次葬花,第二十七回再番葬花,读《西厢》,说奇誓,“掉到池子里”去“驼碑”,伏下了一笔黛玉日后自沉而死,是“沁芳”的“具体”表象,黛玉其实只是群芳诸艳的—个代表——脂砚批语点明:大观园饯花会是“诸艳归源之引”,亦即此义。这还不足为奇,最奇的是:宝玉刚刚送残花于芳溪收拾完毕之后,即被唤去,所因何也?说是东院大老爷(贾赦)不适,要大家过那边问安。这也罢了,更奇的是:宝玉回屋换衣,来替老太太传命吩咐他的是谁?却是鸳鸯!就在这同一“机括”上,雪芹的笔让贾赦与鸳鸯如此意外地“联”在了一条“线”上! 读者熟知,日后贾赦要讨鸳鸯作妾,鸳鸯以出家以死抗争不从,但读者未必知道,原书后文写贾府事败获罪,是由贾赦害死两条人命而引发的,其中一条,即是鸳鸯被害。贾赦早曾声扬:她逃不出我的手心去!借口是鸳鸯与贾琏“有染”,为他借运老太太财物是证据„„两宴大观园吃蟹时,单单写凤姐戏谑鸳鸯,说:“二爷(琏也)看上了你„„”,也正此伏线上的一环,可谓妙极神极之笔,却让还没看到后文的人只以为不过“取笑儿”“热闹儿”罢了。胡适很早就批评雪芹的书“没有一个PLOT(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云云。后来国外也有学者议论雪芹笔法凌乱无章,常常东一笔西一笔,莫知所归„„。这所指何在?我姑且揣其语意,为之寻“例证”吧。如刚写了首次葬花,二次饯花之前,中间却夹上了大段写赵姨与贾环文字。确实,这让那些评家如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殊不知,这已埋伏下日后赵、环勾结坏人,陷害宝玉(和凤姐)的大事故了。二次葬花后,又忽写贾芸、小红,也让评家纳闷:这都是什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他们也难懂,雪芹的笔,是在“热闹”“盛景”中紧张而痛苦地给后文铺设一条系统而“有机”的伏脉,宝玉与凤姐家败落难;到神狱庙去探救他们的,正是芸、红夫妇!这是杂乱“无章”吗?太“有章”了,只不过雪芹这种章法与结构,向所未有,世人难明,翻以为“乱”而已。雪芹是在“谈笑风生”—— 却眼里流着泪蘸笔为墨。所以,愈是特大天才的创造,愈是难为—般世俗人所理解。雪芹原著的悲剧性(并且为人篡乱歪曲),也正在于此。这种伏脉法,点评家又有另一比喻:“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雪芹的神奇,真做了这种境界,他的貌似“闲文”“戏笔”的每一处点染,都是一条(总)暗线(包括多条分枝线)上的血肉相联、呼吸相通的深层妙谛。5.王蒙论《红楼梦》的结构特点《红楼梦》在结构上喜欢用先鸟瞰后铺陈展开的方法。所以开宗名义先讲题旨题名,先讲石头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先由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再写林黛玉自外面进入荣国府,再写刘姥姥进荣国府,然后这才慢慢将各种人物各种情节开动表演起来。在爱情描写上亦是如此。在大致上尚未展开写各人的爱情经验之前,先来一段“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先来一段谜语式的对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的概括性预言,先给读者摆出一个大概的阵式——叫作迷魂阵也可以,然后才有彼时彼地的栩栩如生的描述。读了“太虚幻境”章节,读者当更受到吸引愿意去知其详去亲身领略一番(所谓亲身领略当然也只是书本上的),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导游的作用,悬念的作用。而当读到那些生动的宛如正在进行时的描述时,读者却已经预知了哪怕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事件后面的悲惨结局,“悲凉之雾,遍彼华林”(鲁迅语)。这样“太虚幻境” 一章就起了间离作用,再写得栩栩如生也好,正在进行感同身受也好,其实都是破灭后的回忆,梦幻般的追思,给整个《红楼梦》谱出了挽歌的主调,使一切“现在进行时”都成了“过去完成时”,如同看戏,幕开了以后演得无论何等红火,观众知道,甚至观众也在期待着剧终落幕、鼓掌谢幕后的岑寂。这在审美上,是很有一番效果的。红楼梦总结红楼梦会让我们明白人来自何方,又将归何处。在书中的前部分,贾雨村论到“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所谓仁者生于国运昌盛之时,且修治天下,大恶者生于国运衰亡之时,且扰乱天下。正邪二气偶遇则搏击而不相让,气必赋人则生出非大仁大恶的第三种人。”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史湘云的阴阳论说到“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这是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人来自然,事物的变化皆是“阴阳顺逆”,气必赋人。因为有这样的哲学理论,整部《红楼》都充满了崇尚自然的人文气息。在小说的第十七回写到贾政领宝玉及众清客游大观园行至一处时,贾政喜其“清幽”气象,引出了宝玉关于“天然图画”的议论。他依据“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的言论说出了“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穿凿的思想。后来宝玉还对身边的丫环说过@“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也和人一样。” 天地生人,草木有情,万物有灵,所以人应像自然一样纯真,自由的活在天地间。看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自由自在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执著追求着自由。巾帼不让须眉的王熙凤,美若西施,心如比干的黛玉,敢作敢为的女中丈夫探春,憨直天真,率性而为的史湘云,身为下贱,不畏权势的晴雯,忠贞刚烈,宁死不辱的尤三姐。她们如大自然的花儿,按上天所赋的天性活着。这是《红楼》对人和万物的哲理性阐述。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万事无常,万物有生有灭如同自然界不断运动且有规律。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兴久必亡。这是《红楼梦》里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书中的第一回,作者以石头与一僧一道的谈话方式写到:“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瞬间则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而《好了歌解》则用一系列的形象对比深刻揭示了人世悲欢因时递变,升迁荣辱迅速变换,一切都在永恒的流动中。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说过“荣辱自古周而复始,非人力能保,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不过是瞬息繁华。” 盛筵必散。而《红楼梦》里的人物于这种瞬息万变的世界,既定的命运中不自知。宝玉被警幻仙子点过后仍然不顿悟,王熙凤也在暂时的盛世里把秦可卿的嘱托忘记得一干二净,一步一步走向荒凉无奈,贾府也树倒猢猴散。荣华易尽,终要退步抽身。人生世事如万木生长,枯荣有序。这是《红楼梦》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经验,它终会帮助我们体验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生死离别,苦乐相随的日子,读过《红楼》后,你当懂得潇洒里有悲凉,悲凉里有潇洒的道理。死亡”一直是人类都在思考的哲学问题。《红楼梦》里关于死亡的思考,将会让我们坦然的面对生命。黛玉的一曲《葬花吟》让宝玉想到自家的繁华胜景总有一天会消失,那么到时这些女孩老了,死了的时候,自己又在哪里?大观园又在哪里?最后引申出所有哲学家都会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死亡之后自身的归属,还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自己死后的归属,无穷无尽的思考与推求,最后竟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觉得人类渺小,然后说出了“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句话。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死亡是必然的,那么所有的荣辱悲欢爱恨也终要散去,人活着当如黛玉在曲中所唱的那样“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质洁来还去。” 一部红楼让你不出门便可阅尽人事沧桑,那种饱和着强烈历史感受和人生体验的哲理,饱经人世沧桑之后产生的荣久必枯,兴久必衰的哲理观念,荣辱祸福顿时易势而带来的往事不堪回首的失落感和穷通有命,浮生若梦的幻灭情绪,对韵华易逝,青春虚度的感叹,有对旧欢星散,爱情失意的衰婉,有对被撕碎的美的事物的痛惜与追怀。这些都让我们产生深深的共鸣,生活如此多变,我们是如此渺小,但《红楼梦》终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境地,我们当坦然面对,如宝玉般用爱怜的目光爱惜和尊重所有美好的事物,无论世事有多艰难,我们来自自然,也终归自然,我们当如大观园的女儿诗意的生活。红楼梦之十二金钗结局分析及结局条件结局结局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完成王熙凤事件,有4种结局:1.考上举人,但没有一个你喜欢的人。如果你和八个女孩的好感都太低,就会出现这个结局。2.考上举人,而且娶了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李纨、鸳鸯、袭人、湘云中间一个为妻。只要与其中一个好感度最好,就会出现这个结局。 (这个是旧攻略的提法,是错误的,并不是是谁最高就娶谁。首先娶黛玉和宝钗的最低条件是能力值不能太低,具体要多高不太清楚,反正不能太低。-1、如果黛玉和宝钗的好感度差不多,那么如果h了黛玉,那么二者好感度都在90以上时候,都是娶黛玉。-2、如果h了黛玉,但最后黛玉好感度极低,宝钗好感度极高,那么还是娶宝钗。-3、宝钗和黛玉以外的人,要娶回家,必需宝钗和黛玉好感度极低才可。-4、而宝钗和黛玉以外的人,也有个优先顺序的,大家好感度都差不多时候,优先娶湘云。-5、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李纨的话,那么黛玉宝钗湘云等人好感不能太高。-6、同样的,妙玉结局,除了灵气高豪气低外,其他角色好感度要很低,不然和妙玉就算好感度99,也不会打出妙玉结局。)****完美结局****3.考上举人,然后与妙玉告别,出家当和尚。打出这个结局的条件是妙玉好感极高,其他女子好感极低,灵气高,豪气低。****完美结局****(个人觉得这个是最有红楼梦感觉的结局)***补充***当诸位好感度差不多且都很高的时候,属性全满状态下的娶妻优先顺序:(也就是说,排名靠后的,必需靠前的几位好感度很差,才有机会,真残忍啊。。。)黛玉或宝钗[看h了谁]→湘云→迎春→李纨→袭人→ 鸳鸯好感度相若的时候,娶谁可能跟主角的属性也有关吧,但不想再去考证了。至少属性全满的时候,是上面这个顺序。4.没考上举人,但因为有完成王熙凤事件,躲过抄家事件,但宝玉也大彻大悟,选择出家。***红楼梦结局***--------------------------------另一种是没完成王熙凤事件,有3个结局:1.没考上举人,被抄家,沦落为乞丐。注意:如果曾经向晴雯打听过好感度,不管你的学业有多高,都是这个结局。学业低于500也会出现这个结局 (这个好像是旧版红楼梦的限定,这个版本好像不受限,或者是旧的攻略说错了。但我没去考证这个,一般都会问晴雯好感度的。)2.考上举人,回家后发现四宝被盗,因为是举人所以逃过一劫。但黛玉和宝钗是绝对娶不到了,因为担心受牵连被遣送回家了。所以只能娶其他几位了。不过结局依然是完美结局。(娶妻结果见上)****准完美结局****3.发现尤二姐在酒窖后选择质问王熙凤,被王熙凤和贾琏打死。****最废的结局****谈局长的《红楼梦》  早听说谈局长家藏万卷书。这会儿在谈局长的书房,马克两眼睁得铜铃一般,他唏嘘地说道,局长,您这书房藏书怕上万了吧,难怪你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原来您博览群书啊,厉害厉害!听马克这番赞歌谈局长脸膛发光,挥着手他连连说道,小马我才读多少书呀,比起那些阅读大师来说我这是毛毛雨了!   马克说:在我们电力系统,局长的知识面算是最牛的了,就是摆在市里那也怕是数一数二了。我得向局长您学习呀,平常无事就惦着搓麻将了,什么四大名著还没摸过呢,听人家说那《红楼梦》不错,局长能不能借我看看。马克指着书桌上的《红楼梦》问谈局长。  要看,你就拿去好了,那是本好书。谈局长接过马克递来的中华,下次要看什么书你尽管过来拿好了,别送什么酒,让旁人看见不好!马克笑着说,这不是快过中秋了么,一点小意思。  送走马克,谈局长接到晓丽的电话。晓丽说她下周要来上海出差,让谈局长安排住处。  晓丽是谈局长新任情人。今年三月份电力系统在南京开会,在会议期间就认识了丰韵万千的晓丽,仅仅花了五天时间,谈局长就拿下了她。最后一次在苏州约会到现在,差不多有一个半月没在一起了,下周朝思暮想的美人就要过来了,这让谈局长乐得手足无措,哼着小曲恨不得立马见到心上人。记得上次临分手时,晓丽给过他一张玉照的,谈局长就开始翻找。可找来找去怎么翻也没看到那张相片。瘫坐在沙发上,谈局长猛地一拍脑门,惊叫一声,不好!  谈局长想起来了。  上次到苏州,谈局长随身带了本《红楼梦》,那晓丽的相片就夹在里头。上周他欣赏过,还抒情般地将相片背后那几行情诗吟诵了一番。   第二天,谈局长把马克叫到办公室,还没等马克坐稳。谈局长乐哈哈地递给他一根中华,小马,那《红楼梦》昨晚看了吗?  啊,看了!局长的书我怎么忙也得看的,昨天一回到家我就看了!  哦、哦。谈局长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他咳了一声,那、那书好看吗?  好看,精彩得很,难怪别人说局长有品位,我想多看好书的人品位就不一样,局长你说是吧!  谈局长觉得喉咙像是让什么挟住了,他连连咳了几声,额角泌出细密的汗珠。小马,好书自己品读就行了,我借书给你的事没人晓得吧!  没人晓得,就是我老婆也不晓得,哈哈!  噢,没事了,你工作去吧!  马克离开局长室,觉得谈局长今天对自己的态度怪怪的。平常谈局长的脸板得跟水泥路似的,今天是怎么啦,一脸笑容不说,还递烟给自己抽。莫不是昨天送礼送对了!看来那千把元的酒起作用了!这么一想马克浑身得劲。  第三天,马克又被谈局长唤过去。  小马呀,你进公司差不多也有五年了吧?  局长,五年零二个月了。  是嘛!这次白塘区供电所有个办公室主任位置空缺,我觉得你不错,决定让你试试!   马克的心怦怦乱跳,兴奋得嘴巴哆嗦起来,谢、谢谢局长,我、我会好好工作的!  对了,那《红楼梦》看得怎么样了?  还有一点就看完了,局长,以后我有空闲时间就多读书,少打麻将,到时还请局长您多推荐好书啊!  从局长室出来。马克像是长了翅膀一样,走起路来轻飘飘的。晚上,马克决定宴请多年共事的同事们,好歹自己混了个主任嘛,说什么也要庆祝的。原本马克想请局长一起去的,可想自己单独请局长比较稳妥,什么礼也好送!又想想借来的《红楼梦》自己还没翻一页呢,老是让局长关心而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骗他自己快读完了,这让马克十分惭愧,他决定喝完酒晚上好好读读《红楼梦》,以不枉局长的期望。  谈局长还没上班的时候,就得到消息。马克死了,昨晚在大红灯笼酒店门口让过路的车子撞死了。  谈局长挂下电话的瞬间,他那近来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恢复到了安静、安逸!  开追悼会那天,谈局长原本想安慰马克媳妇秀云的,可还没等他张口。秀云就破口大骂起来,谈局长你莫劝我,那马克死得好,表里不一的家伙,死得干净,省得老娘烦心。  秀云同志,你这是怎么啦?小马对工作可是位兢兢业业的好同志,不应该这么骂他!   还好同志呢?你看!秀云从兜里掏出一张相片来,谈局长,你看看这马克还暗地里搞情人呢,多德性啊!我呸!秀云说着朝相片吐痰,一扬手相片落到谈局长的脚下,一张熟悉的脸望着他含情脉脉!秀云像是不解气,跑过来又踩又踢,相片被翻了一面。涓涓细字像鱼一样游进谈局长的眼里:  亲爱的克:  爱你的手,像蛇缠着我的腰;  爱你的舌,像蚁咬着我的唇;  谈克,谈克!你什么时候过来的呀?背后有人喊他,谈局从遐思中醒过来!《红楼梦》原作者笔下的宝黛爱情结局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最后十回,写宝黛爱情的笔墨已经不多。贾家的状况越来越不景气,连当家人王熙凤也病了。贾琏刚一接手,就打老太太的主意,央求鸳鸯当贾母的金银首饰。王熙凤的首饰也当了一些。皇宫的太监前来勒索。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来旺家的等所代表的中层管理人员开始弄权,并且彼此闹矛盾。贾珍、贾蓉父子公然带头聚众赌博。失盗之事屡屡发生。贾雨村突然降了,甄家被抄了。贾府自己因发现绣春囊也抄检了大观园。三姑娘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还说:“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又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中秋节又到了,宁国府的庆祝格外奢华不堪,老祖宗的幽灵不免为之叹气。荣国府的庆祝,也只剩下凄凉而已。此种背景之下,宝黛谈恋爱的情绪恐怕都没有了。  当然,他们也不需要再那样细细的较着劲谈了,他们已经谈完了,他们只是在无望的等待。绝望的情绪占据了宝玉的身心。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月初三的八旬大寿刚过,各种人事纠葛暴发出来,探春发感慨:“我们这样人家,人多,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厉害。”宝玉劝她安富尊荣,不必为这些俗事扰心。尤氏说:“谁都象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又说他不虑后事。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李纨说:“就算你是个没出息的,终老在这里,难道他姊妹们都不出门的?”宝玉回答说:“人事莫定,知道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大家一起说宝玉说的是呆话、疯话。  其实宝玉说的是真话、心底的话。口里说是与众姊妹在一处,实际上是愿意和黛玉在一处。但他知道,他已经不可能与黛玉永远在一处,所以他说“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爱情带来的是幸福,幸福的标志是在一起,不仅心在一起,两个人也要在一起。也就是永不分离。当爱情遇到挫折的时候,当事人会产生虚无感和幻灭感。当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爱情就变成了痛苦。解脱苦痛的办法,只有死亡。第二十二回宝玉所作偈语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认为他的禅意不够彻底,于是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黛二人,都是以爱情作为人生的立足点,爱情不能实现,就失去了立足的余地,也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相爱之男女,常常爱和死交替挂在嘴边,就是这个道理。要么爱,要么死,二者必居其一,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红楼梦》前八十回结束的时候,死亡的危险已经在真切地威胁着宝黛。第七十六回史湘云和林黛玉月夜联句,最后几联,越来越凄清死寂,例如:“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笑语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残更、剩雪、霜痕、夕�、空存、将涸、已昏,全部都是更残夜尽的意象。特别是最后一联,湘云的上联是“寒塘渡鹤影”,黛玉的下联是“冷月葬诗魂”。湘云称赞“葬诗魂”的句子好极,但还是有不祥之感,说:“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实际上是黛玉之死的预兆。而晴雯之死,则是黛玉之死的一次预演。抄检大观园的最主要的牺牲者是晴雯。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是《红楼梦》的大篇章大特写,作者用极浓墨的笔墨给以描绘。   晴雯的地位在作者以及宝玉的眼里是诸鬟之首。所以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为第一,第二是袭人。王熙凤的评价是:“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宝玉以此格外看重晴雯,视她为怡红院最可信赖的人。给黛玉私传旧帕子的秘密工作,就是派晴雯去的。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过去的红学研究者有这样的看法,应不无道理。问题是王夫人看不上,她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晴雯在病中被赶出了大观园,没几天就悲惨的死去。宝玉在晴雯去世之前曾看过一面,作者用特笔写出晴雯的清白,以及被迫害至死的冤屈。晴雯死后,宝玉写了一大篇沉哀至痛的祭文,叫《芙蓉女儿诔》。研究者都认为,名义上是诔晴雯,实际上是诔黛玉。  《芙蓉诔》中有两句写的是:“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宝玉刚诵读完诔文,转身要走,不料山石后面出来一人,说:“且请留步。”跟宝玉的小丫鬟大叫,说:“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来者原来是林黛玉。黛玉称赞祭文写的好,说:“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又说:“原稿在哪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 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格,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也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 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宝玉道:“这里风冷,咱们只顾呆站在这里,快回去罢。”黛玉道:“我也家去歇息了,明儿再见罢。”说着,便自取路去了。宝玉只得闷闷的转步,又忽想起来黛玉无人随伴,忙命小丫头跟了送回去。  这段文字不短,但因为太重要,只好都抄录下来,供大家分解参悟。“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宝玉这一改,妥帖倒是妥帖了,但已不是诔晴雯,而是变成了诔黛玉。所以“黛玉听了,忡然变色”。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我们虽然没能看到,但晴雯之死我们看到了。宝黛爱情悲剧至晴雯之死,已接近尾声。我们责怪后四十回作者没有写好宝黛爱情的最后结局,可是又有谁能够写好呢?就是原作者曹雪芹,就一定能写好吗?也许正因为知道八十回以后的部分不好写,才没有把全书写完也说不定。  《红楼梦》后四十回写的“痴魂惊梦”、“杯弓蛇影”、“颦儿迷性”、“焚稿断情”等情节,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写的尚可,然而细详宝黛爱情故事的全部心理过程,就不难发现,这些情节许多都是矫情的蛇足,而不是宝黛爱情逻辑的必然显现。因此我对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心理过程的研究和梳理,主要以前八十回的情节为依据,八十回以后的部分则略而不记。知我罪我,俟诸将来可矣。   (编辑墨非)红楼梦开局探析【内容提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书更是如此。曹雪芹写《红楼梦》开局布局(前二十回,相对百多回而言),深藏玄机,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在手法上多采用二次皴染技法,双线加密技法,互相交错勾连,相互照应对应,读来美不胜收,余味绵长。如“严老爷来拜”“王老爷来拜”,谐音“阎王来拜”雍正,作者并在第一回第四回点出“雍正”大名,也在十七十八回点出“康熙”大名。现按书文顺序,一一提出探析,与看客共赏品味。为使看客心中有个大概映象,先将章节题目列出:一,凡例楔子二出;二,“通灵宝玉”二现;三,一僧一道二出;四,“太虚幻境”“真假有无”对联二现;五,严老爷王老爷来拜(阎王来拜);六,贾雨村二起二落;七,祸起两次(祸不单行);八,“好了歌及注”与“护官符”;九,两个宝玉— 甄贾宝玉;十,宝玉相貌与西江月二词;十一,宝玉摔玉、黛玉剪荷包;十二,逢冤二次;十三,宁府二宴;十四,判词与红楼梦曲;十五,宝玉二次云雨;十六,凤姐二次云雨;十七,“宝玉”对“金锁”,冷香和奇香;十八,钗袭看玉;十九,二秦之死;二十,二次大场面;二十一,宝玉二次捉奸;二十二,调侃皇帝两次;二十三,宝玉题对额和元妃省亲(二次作诗);二十四,二次元宵节(祸福相对)。一、凡例楔子二出作者开篇就写了一篇凡例和一篇楔子。作者写了凡例又写楔子,是有很多话要说。一般书是有凡例无楔子,或有楔子无凡例,作者双笔重染,意在提请读书人注意。作者写凡例楔子介绍题名旨义、避事意图和作书缘起、背景、主旨、内容、手法及著作权问题、成书情况、抄传意图、石头来历、石书情况等诸多事项。从凡例楔子第五回连起来读,凡例楔子第五回应为一人所作,即曹雪芹所作。笔者为此写了专文《论凡例楔子第五回为曹雪芹所作》,详析了凡例楔子第五回的贯通连带关系。现简述如下:一,作者最终题名(故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从《石头记》的“记述”到《红楼梦的》的“编述”,从“真事”到“假语”而 “梦幻”,说明作者更看重此书的梦幻想像创作艺术世界。第五回[红楼梦引子]“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作者把天、日、时和愚衷和《红楼梦》联系起来,说明作者心里有大时空、大背景(世界观)概念。”凡例云:“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空间)”;楔子云:“后来又不知过了几时几劫……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时间)。”空间、时间、天日时是贯通一气的。《红楼梦》的艺术魅力艺术光芒穿透二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灿灿生辉,不是当时之人事、当时之背景所能涵盖的,所能解释的。作者“愚衷”得以实现矣。二,著作权归属曹雪芹。后文另有阐述,此不赘。三,作者创作《红楼梦》是另起炉灶,创新纳旧,并非“一书多改”或“二书合成”。此书是“风流冤家”“风流孽鬼”的风流故事。如宝玉是“一种风流”(七十八回),黛玉是“自然风流”(三回)“风流婉转”(三十五回),宝钗是“妩媚风流”(二十八回)。风流故事就是宝玉和裙钗带有诗意的故事。作者在楔子、第五回多处谈到反对“风月”笔墨(恕不详引),所以作者不会以《风月宝鉴》(风月故事)为基础“一书多改”,或把《风月宝鉴》和别书合成《红楼梦》。只会是“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灵感来了,另起炉灶,创新纳旧,重新创作完成《红楼梦》。此书是新起点、新境界、神来之笔,是“石书” 。四,曹雪芹精神三部曲:一,少年时聪明痴情;二,青年时陷于迷津;三,三十岁“半生潦倒”时大彻大悟,“忽念及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跳出迷人圈子”,用十年血泪创作完成《红楼梦》。二、“通灵宝玉”二现第一回:士隐接了看时,原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第八回:宝钗向宝玉要玉看,宝玉摘玉给宝钗看,宝钗细细赏鉴。通灵玉正面有“通灵宝玉”四个大字,下面还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两竖小字,反面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三竖小字。按通常理解,作者、宝玉、石头、通灵宝玉是一路货,当然这中间不能完全类比。别的不讲,我对“通灵”二字感兴趣。按下愚理解,作者也有个“通灵”过程。作者在第五回写到:宝玉在上房内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忙说:“ 出去,出去。”这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按我理解,作者并不反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此书中“世事”“人情”就很丰富。而是说,除此之外,作者还要“通灵”,要有灵性,才能创作出好作品。通灵有打通灵关、激发灵感之意。书中多处点到此事。作者在楔子中自我写到:“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石头自道:“弟子虽粗蠢,(灵)性却稍通。”“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这个“忽”字就是来灵感之意。所以作者在第二十五回照应写到:“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觅是非”也是创作之意。作者知道这是一部惹“是非”之书,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通灵”了,压抑不住,自然而然就会写这么一部书。所以此书也是充满灵性之书,通灵之书(通灵宝玉)。所以“通灵宝玉”反面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我以为,这也是指书而言。此书能“除邪疗冤知祸福。”除社会、人间之邪,疗闺阁女儿之冤,知社会、人间、家庭、个人之祸福。此书艺术魅力无穷,兼具有劝世醒世作用,所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此书二百多年来,吸引众多人士进入“红楼”,流连忘返,品赏,评点,索隐,考证,评论,改编,受其恩惠,真“仙寿恒昌”也。“通灵宝玉” 分指石书,这在书中也有明文所示。第一回楔子: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顿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只还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第八回: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那顽石也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从以上二段可看出,无材补天的顽石经仙僧幻化为美玉到繁华地富贵乡走了一遭,“劫终之日,复还本质,”又复还为大石,至此“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通灵宝玉”上面有了文字故事,也就是说,“通灵宝玉”变成了石书。所以说,“通灵宝玉” 能指多项:作者、宝玉、石头、石书。大块石上有“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下愚代石头曰:“谁说我无材,我能写奇书,不是有才吗?”无才补天,有才写书。仙僧所镌文字,实在是作者为自己所写之书作的评价,自我评价也。“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红楼梦》抄传下来了(倩谁记去作奇传),没有迷失,实乃大幸也。另,作者两次提到“通灵宝玉”为“幻相”:“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那顽石也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再看楔子:“那僧便念咒书符,太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幻相者,幻觉效果也,非实物也。在这里,作者将石变玉,也即将生活原型生活素材创作(幻术)为宝玉艺术形象。作者二次提到“幻相” ,应作如是解。再,程本对石变玉、僧道与石对话叙述模糊(删改一些文字),造成读书人对以上理解产生困难,这也说明程本晚于脂本,致使程本艺术光芒减弱。三、一僧一道二出(间色空空道人)第一回楔子:“一日,(石头)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同回:“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优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士隐意欲跟了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癞头和尚),那道则跛足蓬头(跛足道人)。”转眼间,一僧一道从梦中到了现实,从仙界到了人间。一僧一道仙界人间来去自由,他俩不来则已,一来就要出事—— 好事不好事说不清。或者说,一出事,他哥俩就来了;再或者说,想出事,他老哥俩就来了。一僧一道是作者意图的承载者,使作者人间仙界来去自由,用笔随意,信息量大。此是一。谈一僧一道的文章很多,此不重复。再谈第二点。作者是仙界、人间、阴府打通写,皇室、贾家、村野通打写,时间空间模糊写,主旨思想矛盾写,几千年文化一勺烩,有深度广度厚度力度,实乃奇书奇人也。第三,一僧一道是二仙,什么都知道,知祸福,但似乎不能除邪疗冤,是可知不可为还是可为而不为?按书中意思,这老哥俩并不能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如英莲事、贾瑞事。但这老哥俩会超度人,度脱人脱离若难——这象征什么?这有点像作者,知祸福,却又不能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作者和此书想除邪疗冤,实际上却不能除疗冤;但此书可以度脱人,度脱到哪里去很难说——情天情海?大观园?太虚幻境?怡红园?理想世界?但此书有超度人的意思,使人暂时脱离烦恼和苦难。第四,一僧一道本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但到了人间,“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尊容不敢恭维。这形象不咋的,咋整的,啥意思?脂批者还在“骨格不凡,丰神迥别”旁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作者自己形容”。从文意看,作者也自比“情僧”,以仙僧代自己在“通灵宝玉”上镌文。那么这“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就有一点自拟的意思了。而这“癞”“跛”怎么回事。你把“僧道”相搬到人间不是不可以,为何把僧道弄成癞跛。也许曹雪芹富贵荣华时是“僧道”相,沦为贫民后,就是“癞跛”相。这也有调侃自己之意,也有“真人不露相”“人不可貌相”之意。僧道不分家就有调侃之意。作者还调侃“都判官” ,调侃阴界阳界仙界,至高调侃到皇帝身上(另章详)。这是作者的高级幽默,高级智慧,如椽之笔,纵横捭阖,横扫一切,挥洒胸中孤愤和积郁,大胸怀也——“也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作者还在楔子中写了个空空道人,空空道人与一僧一道相对,各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一僧一道是神仙,空空道人不是神仙,他是“访道求仙”,比神仙低一级。一僧一道和石头谈人生(谈主旨),空空道人和石兄(与石头称兄道弟)谈石书(谈创新)。空空道人是介绍书、抄书、传书(评书?)的,带有现实人的影像。空空道人与石兄对话介绍书是作者刻意而为,似是作者和批者的对话。在“改《石头记》为《情憎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处有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空空道人称石头为石兄(不像是客套语),像是乃弟口气。曹雪芹创作了新书《石头记》,作为原先给《风月宝鉴》作序的棠村弟,应会在第一时间看到。书中有一条棠村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证明棠村批阅过此书。未属名的棠村批应该还会有。作为兄弟,同经历过曹家被抄事,棠村怕惹事,“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因毫不无涉时事,”才决定“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作者和其弟讨论此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我以为这是作者的思想历程,或是创作此书的思想历程。色空、宿命、轮回、虚幻、真假、有无等皆是作者对世事的看法、认识;另外,作者还伴有愤世、批判意识,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追求才会写书,回忆也是一种追求——将回忆美化。空空道人抄书回来,才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是作者倒过来说,是为了回避石书,使石书留有神幻色彩,增加此书魅力。如果作者曹雪芹没有创作此书,完全可以不要这一段,也不会写这一句话。写这一段话就是提请读书人注意。石书是上百万言的书,百万言书难道没有纂目分回?没有纂目分回怎么写百万言书?“编述历历”岂不是空话?空空道人“再细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这难道是一部没有纂目分回的书。谁写百万言书谁就会纂目分回,谁纂目分回谁就写了百万言书。曹雪芹写纂目分回之意就是指自己创作了此书。而且是十年血泪创作的。披阅增删谈得上十年血泪吗(后文谈创作与增删的关系),曹雪芹自题五绝和七言诗完全是作者口气,岂是增删者为之。正因为曹雪芹为此书付出的太多(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而且其中有述说自己家事、个人事的“辛酸泪” ,所以曹雪芹不愿埋没自己的姓名,拐了个弯,还是把自己姓名属上去了。否则,读书人很难把此书和曹家联系起来,书中暗笔写曹家事、个人事就没有着落。曹雪芹自留其名有点睛作用。留下一个“曹”字,也对得起列祖列宗(赫赫百年)。书中有南巡事、省亲事、金陵情结等十几处曹家印记,也反证“曹雪芹”三字是作者姓名。第一百二十回:曹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空空道人乃空空也,实则手里并没一本书,此书在曹雪芹手里。空空道人只是抄传评者。四、“太虚幻境”及“真假有无”对联二现第一回:(士隐)正欲细看是,那僧便说已到了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五回:宝玉听了,喜跃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坊横建,上书“太虚幻境” 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很看重“太虚幻境”和“真假有无”,在凡例楔子第一回就多处提到“梦”“幻”“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等字意。现简述一下曹家历史和曹雪芹思想根源。曹雪芹始祖世选原为明驻辽东军官,金破沈阳时归附后金,“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曹家赫赫百年,到曹頫因某种原因(接驾亏空难还)“偶因一着对,便为人下人。”曹家被抄衰败了,到曹雪芹,只享受了约十三年富贵荣华生活(青埂峰一别,转眼已过十三载矣),以后沦为贫民,“举家食粥酒常赊”。曹家及雪芹个人大起大落,富贵贫穷,所以曹雪芹产生了梦幻、宿命、色空、轮回、真假、有无思想,并伴有愤世、批判意识。这些都艺术的反映在书中。从结构看,作者是仙界、人间穿插写,真事假语混合写。“太虚幻境”(宝玉梦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天意” 之谓。而这些和全书结合的非常紧密,浑然一体,真假难辨,增加了艺术魅力。作者的仙界人间、真事假语混合写,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从创作这个角度讲,我以为作者采用了“梦幻”艺术手法和写实相结合,是梦幻写实主义。宝玉“神游太虚境”是神来之笔,大观园是神来之笔,似真似幻,似梦似醒,似真似假,似有似无。我有文章说作者曾做过类似白日梦,“半窗幽梦同谁诉,千古柔情独我痴”(《红楼梦诗词选》乾隆末期抄本)。“半窗幽梦”就是作者的白日梦——一种创作的颠峰似傻如狂状态。不进入幻境神境是创作不出“太虚幻境”、大观园及石书的。石书,神书也。余英时先生说,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这是对头的。书中十七十八回宝玉“寻思起来倒好像哪里见过一般”,也是作者点出此意。但有人以大观园和园外有千丝万缕关系否认这一点,这是“呆看”。任何类比都是有缺陷的。我补充一点,作者有类似大观园的生活,创作时美化诗化大观园情景,即美化诗化宝玉和裙钗的儿女之情之态之韵,后再上升到“太虚幻境”,给金陵十二钗找个归宿,也是让金陵十二钗永恒之意,给读书人一点安慰——也是安慰自己。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车轱辘话,可以有多种解释,说来说去还是“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辨,”所以“真假有无”的对联横批是“太虚幻境”。作者意用这个观点看小说、看社会、看人生都可以。用《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注解“有无”最恰。我想,以作者的智慧和深邃,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必然会想:我是谁,宝玉是谁?我是真的吗,宝玉是假的吗?细究起来,作者是矛盾之人,《红楼梦》是矛盾之书。作者不是思想家,作者是艺术家,作者就是要发泄心中一口恶气——美中不足。美中不足书中二现:楔子中二仙师谈到“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红楼梦曲之终身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曹雪芹美中不足才要写此书,也要叫读书人美中不足。五、严老爷王老爷来拜(阎王来拜)第一回:(士隐)自携了雨村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语,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第四回:雨村犹未看完,忽闻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把此二段连起来读,很明显,作者谐音“阎王来拜”。而且两个 “忽”字,说明阎王来去神速,惩罚贪官污吏不速而至。此二次阎王来拜,拜的是贾雨村,实指贾雨村一类人物。贾雨村当初当官时就有“贪酷之弊”,平儿骂他“野杂种”“没天理”(四十八回)。在书中,作者对当官的没好感,多数是讥刺的对象。贾家的贾敬、贾赦、贾珍无能无德,吃喝嫖赌贪,是阎王拜的对象;太监戴权(代权)贪财,太监夏老爷(吓人也)讹银,是阎王拜的对象;军官孙绍祖好色野蛮是阎王拜的对象;另外还有户部的官员、都察院的官员及守备、节度使之类,给了钱就办事,或官官相护,贪赃枉法,都是阎王拜的对象。这是书内。书外作者意阎王要拜谁呢?作者在开局又写了祸起二次和逢冤二次(见后文)。在这里,作者意很明显,阎王要拜的是制造祸灾和冤案的人,作者并在书中点出此人大名——雍正。甄士隐在英莲丢失、遭遇火灾(二祸)后,携妻子投奔岳丈封肃。封肃“务农”(在乡下),“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也就是甄士隐夫妇在“朽屋”(宀亠宝盖缺两柱)乡住(雍)。在“朽屋乡住”隐雍字,意为此事是雍正整的。“正”拆字“一”“止”。此“一”“止”在哪儿,在“王老爷来拜”第四回:“如今且说贾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至止音同意反,指代明显,此“人命官司”句隐指雍正之“正”,应是题中之意。“人命官司” 句隐正字,意指雍正和人命官司有关。作者把“严老爷”“王老爷”分设二处,同时也把雍正二字紧随“严老爷”“王老爷”(此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艺术手法),意指“阎王来拜”雍正。雍正走到哪里,阎王就跟到哪里,所以雍正早亡。作者以此发泄胸中对雍正制造曹家二祸二冤之怒气冤气,因为是雍正“胡乱判断了此案”。此也可证该书中有隐写曹家事,是曹家子孙所作。在甲戌本第一回“严老爷来拜”有侧批:“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批者并没看懂作者前后谐音“阎王来拜”之意,说明批者也是随看随批,就文论批,理解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当然,批者把“严”和“元宵后之火” 联系起来,自有批者的含意。另外,从此批也可看出,此主批者和作者关系并不紧密(知情但不紧密),作者不改不指出批者这一重要误批,任其影响、误导对本文的理解,说明作者或没看到或无暇改或无条件改。批者是作者妻说或父说难以成立,作者和批者共同创作(正文加批文)一部反清杀雍谜书可以休矣。《破译红楼梦时间密码》的作者陈林在书中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早期批者脂砚也是曹頫。如果说作者写作者批,怎会批错?此早期甲戌侧批可证作者批者不是一人。陈林此论谬矣。再说时间问题。陈林说《红楼梦》作者曹頫在一百二十回书中按照从1706年到1724年这样一条真实的年代序列逐年展开叙事。1724年是雍正二年,也就是说,此书写到雍正上台第二年就结束了。这不符合书中作者所写“事实”。书中写甄(真)家元宵着火(招祸)、甄(真)家被抄,这都是隐写雍正六年初抄曹家的事。书中作者还明白无误地隐写了“阎王来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从书中可看出,雍正对作者家有抄家人命冤案,作者对雍正恨之入骨,恨其早死,怎么让“阎王”拜了两年雍正就结束了呢?从书中第六十三回可看出,就在宝玉和芳官等作践、咒骂“土番”“耶律雄奴”“匈奴”“犬戎”“野驴子”的同时,贾敬(假敬)就“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贾敬喜“出道修仙烧丹炼汞”,雍正也喜“出道修仙烧丹炼汞”,二人有相通之处。这边作践、咒骂,那边死人,贾敬之死也是隐指“土番”(没文化)“匈奴”(凶奴)“犬戎”(狗军)“野驴子”(偏远之地产物)——雍正之死。以此来看,作者是让阎王拜死了雍正的,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延伸到雍正死了之后。书中表面的时间背景先不说,书里暗中的时间背景一定是在雍正死了1735年之后。全书表面作者并没写纪年日期,具体年份怎么对应不好说,但作者看重的是暗中背景时间,雍正之死就是一个重要时间标志,岂可忽略。雍正作孽到死是一条时间线,中间还有贾雨村、薛蟠隐指雍正劣迹事(另文详)。以上是故事背景。此书的写作背景也应在雍正死了之后,上限在1735年,下限在1754年甲戌完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中间写了十年,写作之前或许还有草稿、构思阶段。陈林谓此书背景是1706年到1724年,不管是故事背景还是写作背景,是不符合书中“阎王来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这一重大时间标志的。从“阎王来拜”雍正直到拜死雍正,可知此书必作于雍正死之后。土默热的《红楼梦》作者洪昇(1645—1704)说和此书根本不搭界,上演了一出“关公战秦琼”,戏说而已。六、贾雨村二起二落第一回,甄士隐资助贾雨村入都大比,“雄飞高举”。第二回,贾雨村入都后,“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这是一起。“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两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龙颜大怒,既批革职。”这是一落。第三回,贾雨村借林如海又巴结上贾政,贾政“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了此缺。” 这是二起。书的尾部贾雨村应再次丢官,甚至丢了性命,因此人是阎王拜的对象。作者在前面短短三回,就写了贾雨村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又上。而且上也容易下也快,这是何意?第一次,贾雨村受人资助考上的,下来是德性不好给人弄下来了;第二次他巴结权势又轻轻地上去了。我以为,作者写贾雨村是当时官场人物的代表,上也是给人弄上去的,下也是给人弄下来的,官场肮脏,是当时官场现形记。贾雨村在冯渊案和石呆子案中表现令人心寒,有这样的人在应天(应天办事)府任上,老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再看书中一批官员群像:贾敬(出道修仙烧丹炼汞)、贾赦(一等神威将军好色贪财)、贾珍(三品爵威烈将军吃喝嫖赌邪)、王子腾(九省统制庸官无能)、戴权(代权以权谋私)、夏太监(吓人讹银)、孙绍祖(指挥之职好色残暴)及户部、都察院、守备、节度使等,就是这一干人是统治者。作者的笔直刺统治阶层。作者在凡例楔子中多处提到“此书不敢干涉朝廷……盖实不敢以写儿女笔墨,唐突朝庭之上也”“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这些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待调侃到皇帝头上,才有得瞧呢。作者是过来人,有切肤之痛,曹家就是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作者焉然放过这些人。所以作者为使读者加深印象,开篇头三回就叫假(贾)官上上下下,还谐音骂他是“阎王来拜” 的人。作者恨恨地骂“阎王来拜”的人,作者心中“阎王来拜”的人还有谁呢?肯定是整了曹家的人。历史上跟曹家有密切关系的人,又上上下下得恩于曹家又踹曹家的人是谁呢?鉴于抄家之祸,曹雪芹不会无的放矢。七、祸起两次(祸不单行)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作者引出了甄士隐贾雨村后,接着就写了甄士(真事)隐遭遇了大祸,而且是两次,祸不单行。第一次是家人霍启(祸起)马大哈,把个女儿英莲(应怜)弄丢了。第二次,女儿英莲丢了,甄士隐夫妇大病一场,不久,元宵之后,又一场大火把家给烧了。这两次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祸灾,使一个家庭难以承爱。所以,甄家就“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了。史料,雍正六年元宵之前,曹家被抄。在“好防元宵佳节后”有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在葫芦庙炸供起火有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按批者是作者近亲知情者说,火灾是暗喻抄家,这大致是不错的。这是葫芦庙(胡虏窝)起火殃及池鱼,也即雍正篡位(继位)清除异己。作者写了祸起两次,按常理推测,曹家在抄家之前或同时还有一个亲人遭遇了祸事,抑是芹父被抓(雍正旨意:并将重要家人,立即严拿)?或其他什么人(女性?)遭遇祸事,不得而知。我以为,书中一些大事隐喻曹家一些大事是差不离的。这从后面的逢冤二次也可看见,曹家这两次大祸在作者看来是冤枉的(后详),应叹可怜。这两次大祸后,甄士隐(真事隐)出家了,贾雨村(假语存)上任了,这意味着,以后艺术创作想像成份多了。但假中有真,仍有些真事隐在其中。从结构上说,甄士隐一小家小荣枯之后,就是贾家大家的大荣枯开始,甄家是贾家的先兆。甄家遇祸两次,贾家也要遇祸两次,一次元妃薨逝,二次是被抄家。贾和甄一样。八,“好了歌及注”与“护官符”“好了歌及注”(第一回)与“护官符”(第四回),可看出作者是把这两项对写的。我以为“好了歌及注”主要是注解“有无”问题。那道人笑道:“……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也就是有便是无,无便是有之意。功名、金银、恩情、孝顺都不是长久的,都会了,从有到无也是转眼间的事。“金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护官符”里面的贾史王薛现在是“好”,正处在“一荣俱荣”阶段;过了这一阶段,就是“了”字阶段,就是“一损俱损”阶段。从文中看,是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把“太虚幻境”“真假有无”“好了歌及注”“护官符”连系起来的,意指此书是用梦幻艺术手法创作的一部真假有无的小说,内容是贾史王薛“好了歌”。九、两个宝玉——甄贾(真假)宝玉第二回,冷子兴引出贾宝玉:“……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的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说起孩子话来奇怪,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雨村引出甄宝玉:“……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 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认得字,心里也明白。……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静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要尊贵无对的呢。”作者为何写两个宝玉,我认为有这样三点。一,二玉实为一人。从第二回二玉出场可看出,两人对女儿的看法是一样的,说明这二玉是一人。另在第五十六回,作者借甄家四个女人说见了贾宝玉:“吓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呢。” 这说明甄贾宝玉长得也一模一样,甄贾难分。既然二玉是一人,作者为何多写一人甄宝玉。我以为,作者是写宝玉这个人性格的丰富性,一部分丰富性要体现在甄宝玉身上。比如第二回,贾宝玉对女儿说了一番话,甄宝玉对女儿说了一番话,如果安排到一个宝玉说,就略嫌重复啰嗦,安排两个宝玉说,就有变化新鲜感。还有,冷子兴介绍贾宝玉、贾雨村介绍甄宝玉,各有一大段话,如果安排在一个宝玉身上,就单调冗长。安排在二玉,就活泛有趣多了。另据脂批,八十回后的几十回,甄宝玉戏份会多一些,会表现一番,另有滋味。可惜我们看不到。二、作者写甄贾(真假)二玉,意指这个宝玉,既是真宝玉,又是假宝玉。有真实的成份,也有想像创作假的部分,君无错会。三,作者写了一个京都贾家贾宝玉,又写了一个江南甄家甄宝玉,而且作者借贾宝玉半梦半醒说:甄家也有一个园子,也有类似于鸳鸯、袭人、平儿一干丫环。而甄宝玉也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也有我一样的园子、丫环。两个宝玉说来说去的意思,作者就是要告诉读书人,长安都中的贾家、贾宝玉、园子、丫环和江南甄家、甄宝玉、园子、丫环都一样,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甄家既是贾家,贾家既是甄家——此书既是写北京之曹家事,也是写南京之曹家事。所以《红楼梦》可南可北,有南有北。从此书中的金陵情结看,此书主要是以南京曹家事为基本素材,加以渲染想像夸张而成。书中,甄士隐之甄与甄宝玉甄家之甄是一个甄,真事也。作者在第一回多次写到真假问题,紧接着第二回又来个甄贾宝玉,甄贾二府,再三再四点染重描“真假”问题,深意藏焉。十、宝玉相貌与西江月二词宝玉正式正面出场,露出“庐山真面目” ,现出真容,是在第三回。宝玉是本书第一号主人公,作者对宝玉亮相看得很重,浓笔渲染,相貌二描,并配有二首西江月,概括宝玉其人——内外都写到了。作者把宝玉放在第三回出场,已是偏后,但是前面早已先声夺人。在前面,作者再三再四再五皴染上色,击鼓造势,鼓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从凡例楔子起就开始点墨铺陈。鼓点一:凡例点《石头记》。石头记书?石头写书?勾起读书人兴趣。鼓点二:楔子叙述石头来历。此石是女娲炼造的,用于补天之用。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这一块没用。此段表面意为:此石(人)无才无用,别人做官济世、做人风光,自己落难平民,只好“自怨自叹,悲号惭愧”。这一段的真实含意是:此石是神仙人物女祸炼造的,人间只有一块,所以此石带有神秘色彩;换言之,此石变成人后是非凡人物,人间只有一个。“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作者自认自己非同寻常,已经通灵,有非凡才能——自命不凡之意。鼓点三:此石自己要下凡,要求到红尘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即“造劫历世”。不平凡的人物就要惹出事来。鼓点四:二仙师将石头变玉,变成通灵宝玉,即贾宝玉,贾宝玉于是有了神秘色彩,不凡来历。贾雨村说此人“来历不小”。鼓点五:过了几世几劫,此玉“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复还本质”,又变成石头,石头上还有“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实际上这是石头自己写的。空空道人向石头说道:“ 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而且石头自吹自擂此书“新奇别致”云云,在为此书造势。鼓点六:第一回,一僧一道说神瑛侍者(宝玉)和绛珠草(黛玉)之事。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草,绛珠草要有眼泪还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情。宝玉种下情根,说明宝玉是情种,此书是男女之情书。鼓点七:第二回,宝玉出生。宝玉出生时“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宝玉。”说明宝玉出生不凡,是仙胎神种。有人说玉是玉,人是人。这是“呆看”。如果这样看问题,那就不要看“红楼”了,那什么也没办法说了。玉即人,人即玉。挂在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是个象征符号,可象征很多物象,可象征作者、石头、贾宝玉、《石头记》。所以作者说“通灵宝玉”是“幻相”——感觉也。作者特借空空道人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这话再明白不过,石兄自己的故事自己编写在此,怎么能把玉和人分开呢。鼓点八:第二回,宝玉抓周。小宝玉其它“一概不取”(功名利禄),鬼使神差抓了脂粉钗环来玩,这就给宝玉定了性,这也是天意。以后宝玉一生也是抓“脂粉钗环”来玩——关怀体贴女子。鼓点九:第二回,宝玉“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这是聪明。鼓点十:宝玉“说起话来也奇怪,”说了一番“女清男浊”、崇拜女儿的话。这是痴情。鼓点十一:贾雨村说宝玉是正邪二赋(阴阳二气)之人。宝玉是个矛盾结合体。鼓点十二:第三回,王夫人对黛玉说:“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曲笔继续造势。鼓点十三:“黛玉也常听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反笔加码造势,将于后面形成鲜明对比。经过作者一系列造势铺垫,烘托氛围,宝玉千呼万唤始出来。宝玉正式出场了,作者也是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比别人多很多笔墨。宝玉第一次出场,作者描述一番(恕不烦引);然后宝玉又去换一套冠带装束,作者又描述一番。总之,宝玉是一位年轻漂亮公子,相貌气质与众不同,透露出非凡神色气韵,显示来历不凡。作者二次描述宝玉还不够,又配了西江月二词概括其人。这二首词,有说是明贬暗褒,有说是叛逆形象。我以为这是不褒不贬,实话实说。宝玉就是这副形象,就是这个德性,天下独一个。关于宝玉其人,我另有专文论述,此不赘。十一、宝玉摔玉,黛玉剪荷包宝黛两个冤家见面不久,宝玉就摔玉。宝玉是为黛玉摔玉,原因是黛玉无玉,宝玉就嫌自己多了玉。宝玉的“偏僻乖张”可见一斑。作者写宝黛见面很新颖,两个冤家,一见面就闹矛盾,黛玉就流泪,预示以后闹矛盾会成为家常便饭。而且两人闹的不是矛盾的矛盾,或者叫“无事生非” 。以后,两人总是为误会误解为对方好关心对方闹矛盾。闹矛盾,黛玉就流泪,也即还泪之意。宝玉摔玉摔的是自己的命根子,与此相对应的是,黛玉剪荷包(十七十八回)剪的是自己的心血之作定情之物。此意为以后两人狠狠地摧残自己。我看宝黛,感到此二冤家常在折腾自己,折腾自己引起对方关心关爱,也就是折腾对方,或者叫瞎折腾。瞎折腾使两颗心慢慢靠扰,谁也离不开谁。但是命运不公,强使二人分开。人奈命何?黛玉就把自己摧残致死,当初没剪断的荷包终于剪断了;宝玉也摧残自己,看空一切,摔了命根子(心死),出家了。关于宝黛还有很多话要说,此处不便展开。这里借势谈另一个问题。宝玉出场和宝玉摔玉、黛玉剪荷包这些细节、艺术单元非常精彩,非常生活化,对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关系、展示各人性情、渲染艺术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此书中这样的细节、艺术单元触目皆是,俯拾皆是。此书主要是描写大家族生活琐事的小说,全靠这些金砖银砖堆砌而成,再加上简洁文雅传神的语言,细腻真切的表现了人物和生活。而这些生活化的细节、艺术单元非经历之人(当然会渲染夸张想像)实难写出,什么听老人讲故事写出《红楼梦》,什么用二本书合成《红楼梦》,什么此书是在什么书基础上多改而成,什么此书是二人或集体创作的,把《红楼梦》当成一部平常的很容易写成的书,什么人都可以弄一下,那还叫天才之作?《红楼梦》不可能是“百纳衣”拼凑删改增删加工而成,此书只能是一人一书。按创作规律讲,《红楼梦》这样的天才之作,多一个人参于,就多一种怪味;多抄一遍,就多蒙上一些灰尘;参于的人越多,怪味杂质就越多;两本书合成,就有一半是杂质;二人三人以上创作,此书就完全混杂了;如果庸才增删修改天才之作,那就是在糟蹋天才之作;如果是天才增删修改庸才之作,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成就。《红楼梦》只能是一人创作的,自己增删修改五次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是一种新境界、新起点,书成之后是一个完美系统。一人一书,应是“红楼”本源的定性。《红楼梦》不同于“三国”“水浒”“西游”,“三国”“水浒”“西游”主要是靠情节、事件、内容取胜,而“红楼”主要靠细节、艺术单元、语言取胜,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混淆。“三国”“水浒”可以多人创作、修改,但“红楼”不能。《红楼梦》是中国汉语言象形文字的结晶、升华,是中国文化的生活化和小说化。所以美文不可译,“红楼” 不可译,也在于此。老外能理解欣赏“三国”“水浒”“西游”等,却很难欣赏理解“红楼”,也在于此。所以我们别自己糟蹋曲解肢解《红楼梦》,如“红楼”成书问题,还有“解梦”“秦学”问题,还有五花八门的把“红楼”比附索隐到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问题。如是这样,中外读者会以为“红楼”的特性是迷书迷宫,而不是艺术品,实在是降低了“红楼”的一个档次。《红楼梦》是一部生活化艺术化的小说,带有很深的作者个人及家族印记。带有作者及家族的印记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原素之一,而并不是自传所能解释的。粗看此书,是有自传家传的痕迹,但细读《红楼》,作者本意并不在此。作者的本意乃在创作一部生活化艺术化的小说,如作者所说的“新奇别致”,不落“此套”“熟套”。既然是生活化艺术化的小说,就有个“真真假假”的艺术手法问题,“红楼”的艺术魅力成功之处也在于此,“红楼”的精彩细节、艺术单元、“红楼”语言大放异彩,也在于此,《红楼梦》区别于中外名著也在于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二、逢冤二次第四回,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断”冯渊(逢冤)人命案。放走凶犯。第十五回,凤姐贪财“弄权”铁槛寺(钱权能打通铁槛),致使多情女金哥和多情李公子一双丢命。“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磨推鬼。”古今一理。冯渊案是英莲引起的,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真事引到书中,引到这里,这事就和真事有点关系。金哥和李公子是多情的,但情在权钱面前一碰即碎,也为本书以后的情爱悲剧来个预演。贾雨村是应天府大官,应天府不“应天”;云老爷是长安县节度使,长安不“长安”。长安县如此,长安都如何?贾雨村、云老爷等皆是“阎王来拜”的人。作者在开篇就写了甄士隐、甄英莲(真事应怜)一家遭遇两次大祸:英莲丢失,大火毁家。这不久,又写“逢冤” 二事。这二祸与二冤是对应的。具体的历史真实我们不知晓,但作者借写二冤意指真事二祸也是二冤,这是差不离的。真事二祸也是贪官假(贾)官的原因,就是权钱的原因。小官百姓、痴情多情在权钱面前软弱可欺,铁槛(律法)也挡不住。贾雨村是甄士隐帮助过的人,是好友,制造冤案有他一份;长安节度史云老爷和贾家关系“最契”,制造冤案也有他一份;凤姐是贾家后宫理家人,制造冤案也有她一份。曹家看样子是在内外夹攻、亲友落石下遭遇二祸,蒙冤二次。这都是人为的,人祸大于天灾,曹家被抄的打击要大于甄家被烧的损失。作者借平儿之口骂贾雨村是“野杂种”,由此可知,害曹家被抄的内部人不是曹家正宗。此人是谁呢?书中宝玉、贾环关系可思。贾环故意将蜡灯热油推向宝玉脸上,可看作兄弟陷害。从文本上说,二祸二冤遥相对应。作者开局就写了二祸二冤,为全书蒙上一层阴影。此时,祸事冤案还在贾府外围,进展下去,祸事冤气就会到贾府里面来了。十三、宁府二宴第五回:“因东边宁府中花园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第十一回回目“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贾敬寿辰,宁府办宴,请了贾家众人。从文本看,《红楼梦》开局前十五回主要是写发生在宁府的事,以后重心转到荣府,主段是大观园的事。可卿判词有“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红楼梦曲之好事终]“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看来,作者把宁府当作“祸起”“首罪”的源头。关于贾敬、贾珍这两个祸首,多有文章论述,此不重复。历史上曹家有否类似于书中这样宁荣二府(有说李煦家算一府),实难搞清。从文本看,我倒认为作者写二府一园是高明之举,是作者的布局构想,拉开了骨架,扩大了场面,便于表现诸多内容。这是作者的艺术构思,创作形成,不必牵扯比附到曹家。我在《论凡例楔子第五回为曹雪芹所作》中有详述,此不再及。宁府设二宴,就弄出一些事来。第一宴,宝玉去了,可卿引宝玉入室入梦,宝玉“神游太虚境”,看到了很多东西,发生了一些事,宝玉思想性情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梦改变人生,世上少有。第二宴,引出了“凤姐毒设相思局” ,贾瑞掉进去爬不出来。后来,可卿死了,贾瑞也死了。这里面牵扯的事情很多,不是小文能说清的。我只是强调一点,作者在前二十回还是布局伏线起事阶段,作者借石头下乡、甄贾交往,宝黛出场、宁府二宴、厚葬可卿、元妃省亲,完成了全书布局、伏线、起事,而且场面大,气势宏、人物多、头绪繁、大手笔也。但作者写来,放下去千斤,提起来四两,神笔挥舞,轻松自如。后书接着开局线索,细织密绣、蜿蜒写来,气韵不减,展开画卷。十四、判词与红楼梦曲作者为十二金钗各写一词,还不够,再各咏一曲。没如许诗才,真不敢写《红楼梦》也。这也体现作者对十二金钗爱之深深,情之切切,正如楔子所云:“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亲身感受,动情之言,跃于纸上,溢于言表,要“独为我闺阁增光”。对判词和红楼梦曲,名家注释如林,不敢置喙。判词和红楼梦曲把预示艺术发挥到极致,做绝了。既含蓄有味,又有艺术潜力,还有悬念效果,又有提纲挈领作用,妙不可言。这里只提一点,十一首判词和十二支曲不对称。我在拙作《枉凝眉新解》已有详析,此略作提示。判词有十一首,按多数专家及词典书刊解释:第一首“ 可叹停机德”判钗黛,第二首“二十年来辨是非”判元春,第三首“才自清明志自高”判探春。红楼梦曲有十二支,第一支“终身误”咏钗黛,第二支“枉凝眉”咏黛玉,第三支“恨无常”咏元春,第四支“分骨肉”咏探春。以下词曲所写对象相同,不引。一般以为,红楼梦曲多了一支“枉凝眉”,是写给黛玉的。按作者喜用对称手法,即使这个人再重要,也不会为她多写一支曲。这不合规范。还有说为湘云、妙玉多写一支曲,那更是无稽之谈,歪到哪里去了。再,作者如果真要为她多写一支曲,那就一定要为她多写一首判词,否则,词曲不对,作者会犯胡涂吗?从《红楼梦》文本看,这支“枉凝眉”实为作者写给现实中的女友(妻子或情人)的,这在曲中有明确暗示,书中也有交待。“终身误”称黛玉为“仙姝”,“枉凝眉”称女友为“仙葩”,二者有别。“终身误”称宝黛是“木石前盟”,称玉钗是“金玉良姻”,那“枉凝眉”中的“奇缘”指谁,就是指作者和女友。作者把自己和女友的“奇缘”也暗写到书中去了。因女友是现实人物,还活着,不好进“薄命词”,所以不能给她写判词。这也是作者留下的“破绽”,要读书人细思。这多一支曲肯定不是写给艺术形象的十二金钗,她们都有词曲相对。这是作者偷偷“夹带”的“私货” ,借以歌咏女友。至于女友是谁,说起来话长。拙文《宝琴之疑》已析,可参阅。十五、宝玉二次云雨第五回,宝玉和可卿云雨一次,当然是在梦中。第六回,宝玉刚学会了云雨,就和袭人“偷试一番”。我以为,宝玉梦中之可卿和现实之可卿是一人,有现实之可卿才有梦中之幻影。当然,这个梦经过了作者艺术渲染加工想像。可卿引宝玉入室入梦,意味着,宝玉青春萌动是可卿引发的,宝玉情窦初开是可卿教引的。我认为,宝玉和可卿是“精神恋”。这是现代词,作者创造的词就是“幻情”,宝玉对可卿“幻情”很深,这有梦和后文作证。宝玉眼中(脑中)的可卿兼钗黛之美。宝玉两次主动要求跟凤姐过去看可卿。第七回:“宝玉听了,也要跟了逛去。”第十一回:“宝玉也要跟凤姐儿去瞧秦氏。”另有,第十一回,宝玉听可卿说未必熬得过年去,“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第十三回,宝玉听可卿死了,“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这个反应,有些特别。但宝玉对可卿不是暧昧关系,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对二十余岁的青春少妇的懵懂“幻情”。作者在此书写了多种情爱模式,这是其中一种。众女子都要到宝玉处挂号,可卿也算一个。可卿之姐警幻对宝玉言传身教情之理,淫之事,可视作可卿一身二影。宝玉(作者)一生中有个女子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一章中可得到暗示。本人另有专文,为免枝蔓,此不深究。宝玉和袭人云雨一次,换句话说,是袭人破了宝玉的童子身(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说明袭人的特殊身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王夫人在这种事上把袭人当“好人”,把晴雯当“狐狸精”、“妖精”,致使晴雯冤死。作者开篇就写宝玉二次云雨事,为什么不放到后面来写,使人猛一看,这和宝玉的情痴情种、“意淫”性情有所不合。作者把宝玉云雨事放在开头,有人解释是为了说明宝玉是正常男子,如是这样,放到后面证明不也一样可以吗。我以为,作者劈头就叫宝玉来一次云雨(其时年龄并不大),对宝玉的以后“意淫”—— 对女子情切切意绵绵关心体贴等,具有对照作用。读书人时时会想,宝玉你小子懂云雨会云雨,跟姑娘丫环成天在一起混,难道不会出事吗?这就会产生一种艺术张力,一种心理引力,这宝玉真是个情痴情种,是个怪物,换个别人,早完蛋了。这就是作者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试想,作者到书的后部,宝玉结婚生子时,再来证明宝玉是男子汉,那这种艺术效果就差很远。足见作者艺术功底很深,懂艺术手法,还懂读书人心理。如何使艺术效果放大,作者的这种弯弓不发含蓄不露的艺术手法还很多,支撑着整个红楼大厦。如果细看全书,作者写宝玉是情、色、意、淫都有,是“五色花纹缠护的”宝玉。情、色、意暂不说,作者在书中明文写宝玉云雨只有一次,但书中暗文暗示还有二次。本人有另文《宝玉有否二次云雨事》详述,可参看。但宝玉不是“皮肤滥淫”之徒,却也不是圣洁之人,书中点缀宝玉云雨一二次,说明作者不是造神、立圣。作者塑造的是一个真实独特的贵族青年公子形象(还有奇奇怪怪的思想),这就是作者的本意。十六、凤姐二次云雨第七回,凤姐白日干好事,估计是贾琏找她,本回回目“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但既然是两人的事,凤姐采取的是配合的态度。但我觉得,作者含蓄写此事,意在凤姐。从文本看,周瑞家的问奶子道:“奶奶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奶子摇头。笔墨是落在凤姐身上。第十二回,凤姐也云雨一次,是在梦中。当然不是凤姐的梦,是贾瑞的梦。凤姐怎么到了贾瑞的梦中,因为贾瑞勾引凤姐,凤姐“假意”迎合,“毒设相思局”,使贾瑞掉入其中,不得自拔,最后丢了性命。凤姐这个女人很复杂,多有文章书著论述,本文就事论事,谈谈作者开局写的凤姐两次云雨,并结合宝玉两次云雨谈,可了解凤姐宝玉的一个侧面。凤姐和贾琏白日干这事,一般是不太好说出口的,作者却写出来,意说这小两口恩爱,处在青春勃发期。这种事听上去,女方首先会吸引旁人的注意力,所以多数文章谈到此事,就说是凤姐白日宣淫。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目的。单看这件事,并没什么,如果联系贾瑞的事来看,就有点意思了。贾瑞怎么敢对凤姐动歪心思,乍看不可理解,这不是“癞蛤蟆想天鹅肉吃”吗(平儿语)?但是,这件是却发展下去了,不能不说凤姐有一定责任。贾瑞想漂亮女人,也是正常的。凤姐为什么不拒绝,而要吸引贾瑞掉入相思局中呢,而且还要了贾瑞的命。凤姐面对贾瑞的馋涎,想“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一般认为,这是凤姐心狠手辣。这只是一方面。凤姐是说“知道我的手段”,不是说“知道我的厉害。” 从本书可看出,作者用字遣词非常小心,非常准确传神。这“手段”就有含意。凤姐就是要试试自己的手段,试试自己的魅力,看看能不能把一个人“弄”死。贾瑞三次找凤姐,凤姐三次都没有拒绝,而且暗力往坑里拉,假意附合。贾瑞此等身份的人,哪经得起这样“勾引”,魂魄都被勾去了,最后掉进相思局,玩了性命。所以说,第一件事是和这事有关的,贾琏也经不住凤姐的魅力,白日也要找凤姐求欢。作者写“相思局”一章,也是写一种情爱模式——单相思。而且单相思也是很厉害的,也可以要人命。单相思就是照“风月宝鉴”的一面。这也是告诫读书人,“情”这玩艺儿不可一相情愿,要两相情愿方可行得通。作者在开局写了宝玉二次云雨和凤姐二次云雨,这意味着什么。我以为,第一,这是为了塑造人物而采用的艺术手法。凤姐利用魅力诱惑贾瑞丢命,这一笔力度很大,把凤姐”女强人” 的形象添上浓重的一笔,这个女人又强又狠还又美。同样,宝玉梦可卿与其云雨,作者利用梦幻之境深刻地表现了宝玉、可卿的一个侧面。另外,我以为,作者写了两种不一般的情爱模式(书中的情爱模式还有多种)。贾瑞是单相思,凤姐进入贾瑞梦中,致使贾瑞性命发生了重大变化;宝玉是精神恋,可卿进入宝玉梦中,致使宝玉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可卿离去,宝玉难受的急的吐出一口血来,相对贾瑞来说,这算是好的。所以作者在开局写二人二次云雨,是有联系的。如果联系到贾瑞的丢命来看,宝玉的吐血就可以理解了。这也说明宝玉“幻情”可卿很深。精神恋、单相思是两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很多人(男女)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恋、单相思,此处不便展开来讲。如果这两种情爱模式发展到极致极端,是相当厉害的。这说明曹雪芹的知识非常丰富,感受非常深刻。作者艺术渲染夸张了这事,达到了不一般的艺术效果。十七、“宝玉”对“金锁”,冷香和奇香第八回,宝钗在家养病,宝玉去看她。宝钗就要看宝玉的“玉”,宝玉给她看了(第二节已介绍此玉,此不详)。宝钗丫环莺儿又说起宝钗有项圈,宝玉也要看,宝钗就把璎珞摘下来给宝玉看。宝玉就”托了锁看,果然一面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是癞头和尚(仙僧)送的。那仙僧也曾把石头变成“通灵宝玉”,并在玉上镌上数字。这“宝玉”对金锁就有些神秘色彩。[红楼梦曲之终身误]中“金玉良姻”就是指“宝玉和金锁” ,即指宝玉和宝钗。二宝和二玉的事说起来相当复杂,不便展开来说。就开局前二十回看,作者写宝黛与玉钗各有特色,作者写二玉和二宝经常是对写的。第三回,写了黛玉进贾府,回未,宝钗正冲贾府而来;此回,作者浓墨重彩写了二宝看玉看锁,第十九回,就有作者重彩浓墨写了二玉意绵绵玉生香;有宝玉对金锁(金玉良姻),就有眼泪对甘露(木石前盟);本回,宝钗有冷香丸,第十九回,作者就写了黛玉的奇香(体香);第十七十八回,元妃要众姐妹和宝玉作诗,宝玉一时作不出,宝钗就帮宝玉改诗,黛玉却帮宝玉作诗;本回,宝钗当着宝玉的面解衣服从贴身衣服处把璎珞给宝玉看,第十九回,黛玉就让宝玉躺在自己身边;本回末,玉钗正热乎,黛玉出现“半含酸” ,十九回末,宝玉和黛玉正粘得起劲,宝钗出现打断二人嘻笑场面。等等。看宝、黛、钗的事,似乎是个三角恋爱,其实不然,作者并非有意写三角恋爱,而是写三人之命运纠缠扭结交叉。三人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命运,老天爷把他、她、她弄到一起,就生出这些事来。细看红楼,宝玉和黛玉关系更亲近些,感情更亲密些;宝玉对宝钗更敬佩些,更轻松些。所以作者说出兼美钗黛的话,不是没来由的。作者这样写,使读书人中产生了拥黛派和拥钗派,当然,也有钗黛一起拥的。而拥黛拥钗也会变:有年轻时拥黛,年纪大些就拥钗;有年轻时拥钗,年纪大些就拥黛。缺什么想什么,需要感情时就拥黛,需要现实时就拥钗。这也证明曹雪芹创作了两个不朽典型,可以适合不同的读者审美需求。这两种典型契合了人的某种心理,概括了两种常见的人的现象,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的,这两种形象永不会褪色。前二十回作者写宝黛和玉钗,预示着全书的发展脉落,也暗含了悲剧因素。书的中部继续,后部八十回之后,二玉和二宝如何发展,不得而知。高续后四十回和诸多探轶,不是本文范围,暂且不论。但我从前二十回感到,宝黛钗三人最终达到了形象的完美,但命运是个悲剧——美中不足也。这对三人都是如此,不枉来人世走一遭,带着遗憾各自走完各自的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十八、钗袭看玉在前二十回,“通灵宝玉”给宝钗看了一次,给袭人及姨妹看了一次。这二次迥然不同,大有意味。第一次,第八回,宝钗向宝玉要通灵玉看(第二节已述,此不详)。第二次,第十九回:(袭人)伸手从宝玉项上将通灵玉摘下来,向她姨妹们笑道:“你们见识见识,时常说起来都当稀罕,恨不能一见,今儿可尽力瞧了再瞧。什么稀罕物儿,也不过这么个东西。” 说毕,递于她们传看一遍,仍与宝玉挂好。我读到第二次袭人看玉这一段,就感到奇怪。这看玉本身并没什么意义,袭人常看,袭人姨妹们看了也没反应。这一段似乎是多余的,作者惜墨如金,完全可以不写这一段。但作者写了,为何写这一段,必有作者的意思。袭人看玉和宝钗看玉对比来看,就有些意思了。二人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看玉态度。宝钗是“细细赏鉴”,正反两面都要看,嘴里还念着文字,是看稀罕,充满欣赏羡慕之意。而袭人却不屑贬道:“什么稀罕物儿,也不过是这么个东西。”把通灵玉说成“物儿”、“东西”,连点“玉”边也没挨着。袭人姨妹看了,也没一点反应,真像是看一块石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我以为作者特写这一段,意在表明对通灵玉的另一种态度,即对一件事物的两种态度。这个通灵玉,你看它好,它就好,就当回事儿;你不看它好,它就不好,就不当回事儿。这里很复杂的哲理意蕴,也有辨证意味,也有很现实的生活概括。任何宝物人物,主要取决于别人对他的态度,也包括自己对它的态度。通灵玉,指人也好,指物也好,在荣华富贵时,大家都看重他,他就是个宝;贫困落难时,大家不看重他,他就不是个宝。这一段可能跟书的后部有关系。宝玉落难倒霉了,贾家被抄衰败了,很多人也不把宝玉当回事了,也不把通灵玉当回事了。脂批说宝玉后来落难,“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袭人也离他而去,不知是否和此段照应。以后曹公子落难,恐怕也遭“袭人”如此看待,“玉”变成了“东西”,一块石头也。所以曹雪芹自喻“石头”,颇有自知之明。如果作者的含意是指作者、指书,也是这个意思。作者写书时,心里会想,希望读书人看好这本新奇别致的书,这是每个写书人的心理。在书没获得阅读效果没得到读者检验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打包票,作者自己也没有绝对的把握。从书中看,作者是豁达调侃之人,会调侃皇帝、唐突朝庭、讥刺官吏,也会调侃《红楼梦》中的悲剧基调与团圆结局塑壁墼塑 一 宣 《红楼梦》中的悲剧基调与 团圆结局 ⑧沈丽娜 【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宁辽辽丹东180  00)1【要】面对学术界对《摘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是续作的争议,本文由前八十回十二钗人生判词透露出 的悲剧基调与后四十回的团圆结局及书中的多处断裂,来证明续作的存在,并对续作者及其美学观点作了客 观的评价。 【词】红楼梦;原作:续作:比较;评价  关键一般认为,一百二十回本《红 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下 称原作),后四十回为高鹗续写。但 学术界至今尚有不同声音,认为一 百二十回本是一个整体。本文从主 题、内容两个方面对前八十回和后 四十回作些比较以证明续作的存在 以及续作对原作主题的改变。 十二钗人生判词透露出的 悲剧基调 一现做些比较,综合起来谈谈。 1黛玉、、宝钗的爱情、姻悲剧 婚排在十二钗最前的两位人物是 林黛玉和薛宝钗。林薛两位的判词 合在一起,全文为:“叹停机德,可  成空言,玉焚稿断情,黛含恨而死。 “玉良缘”金”指薛宝钗,“”金,“钗 为金,且宝钗佩有一个镌有神秘和 尚即癞头和尚所赠“离不弃,芳 不龄永继”八字联语的“金锁”,并说 她应嫁给一个佩玉者。“”指衔玉 玉而生的贾宝玉。“金锁”配“玉”宝,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 里埋”停机德”。“,是封建道德所赞 扬的一种妇德。东汉乐羊子远出求 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 断经线为喻,其不要中断学业。劝乐 羊子立即再次离家求学,后来终有 所成。这里用来喻指宝钗。“咏絮 才”,晋代诗人谢安之侄女谢道 韫才 、称“金玉良缘”在书中是跟宝玉、, 黛玉间的“木石前盟”相对的主要 脉络。虽然续作的处理是宝钗终得 与宝玉成亲,使悲剧有所缓和,但 因宝玉弃家为僧,宝钗终究独守空 闺,使“玉良缘”与“金木石前盟” 样,都以悲剧收场。她们命运悲 剧也就是贾宝玉的命运悲剧,或者 一十二钗是《楼梦》中的重要 红人物,十二钗的命运是全书所要表 现的重要内容。十二钗是与宝玉相  关的十二位女性,除了巧姐儿、可 卿是晚辈外,其余均与宝玉同辈。 《陵十二钗正册》金,记有寓含 十二钗人生命运的内容。每一个人 物一幅画并配有一首短诗,这首短 诗就是人生命运判词。宝玉从“但正 册”中看到的,实际上只有十一幅 画,十一酋诗,因为书中最重要的 两位女性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是 思敏捷,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 雪花,颇受人称道,这里喻指黛玉 之才。“带林中挂”玉,前i字倒读 可谐“黛玉”之名,“”也用作 林挂暗示宝玉对黛玉的牵挂,喻指其间 的爱情悲剧;“金簪雪 里埋”,则喻 因此可说林、薛的命运基调,也是 《红楼梦》原作的基调。 2、未婚女性人生判词预示后来 的婚姻悲剧 题目中的未婚女性,是指宝玉 游太虚境时尚未成婚的女性。除了 指薛宝钗,此句之意寓含宝钗结局 的冷落凄苦,预示了其婚姻悲剧。 林黛玉、薛宝钗,是书中除了 贾宝玉之外的最重要的双峰并峙的 人物,人中之风。命运结局“是其可 叹”堪怜”、“,也就是悲剧调子 。一 合而为一的。实际上,十二钗命运 判词连同同时出现的簿册上的画面 以及仙姬们所演唱的《红楼梦十二 支》唱词,是一个整体,都可看作 十二钗的命运判词。人生判词是《红 楼梦》的创作提纲,预示了林黛玉 等十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并且,在 十二钗的判词中,如揭示黛玉、宝 上面已谈过的林薛的爱情、婚姻悲 剧外,其他未婚女性则有探春、湘 云、迎春、巧姐儿,至于妙玉已为 道姑、惜春后皈依佛门,自然不在 部《红楼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 的爱 情、婚姻为线索,集中表现的就是 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林、薛两 人,前一个与宝玉之间被称为“木 一本文讨论之列了。 探春是书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之 其判词中有“于末世运偏消”生 句,调子之低,显而易见。配诗 一。的画面上,画着“个人放风筝,一  两钗命运的诗中,特别是《红楼梦十 二支・凝眉》中包含着《枉红楼梦》 主人公贾宝玉的命运内容,而《终 身误》则是宝玉对自己命运的内心 独白。因此,十二钗的命运基调,也 可说是贾宝玉的命运基调,可以看 作《红楼梦》的悲剧基调。 以下,《陵十二钗正册》中就金 人物的人生判词内容,与续作的表 石前盟”,后一个与宝玉是“金玉良 缘”。所谓“木石前盟”是说,贾宝 玉的前身是太虚境中的“神瑛侍者”, 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神瑛 侍者曾用甘露浇灌过绛珠仙草,使 之幻化成人形,变了女身,发誓随 神瑛侍者到人间,用一生的眼泪还 报其雨露之惠。到头来,宝玉由于 外力而与宝钗成亲,“石前盟”终  木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女子 掩面泣涕之状”其意寓含探春远嫁 ,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表明了探春婚姻的不如意,至少不 是续作所处理的那种状态。 另外,从判词中知道,迎春误 嫁“山狼”——忘恩负义的孙绍 中祖,备受折磨,“载赴黄梁”一,短 命而逝,死于悲剧的婚姻。 即便是 教育 婚后夫妻和谐的史湘云,判词中暗 示了夫妻生活暂短,可谓好景不长, 婚姻也不如意。可续作对此未作细 细展现。 妙玉的判词说她“怜金玉质,可 终陷淖泥中”续作写她被强盗掠走,。 不知所终,大概是不忍写她落于污 (七十九回)第,有时则作“起”文 (第八十五回)探春的一个大丫环,; 一其三,加乡试且中了举人,参光 宗耀祖。 总之,对比原作、续作,贾宝 玉性格大变,判若两人。 三、续作者的美学观点及其它 在诸多续作 中,高续本自有其 会儿叫“待书”(七十四回)一 第,会儿又叫“书”(侍第八十九回等), 等等。 2、事不连贯。 秽境地中,因而不愿对其命运悲剧 作具体的表现。巧姐儿依判词所说, 当时“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败”家亡”势、“,覆巢之下,岂有 完卵?判词的画面上是“座荒村 一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按原 作者的设计,巧姐儿应是沦落为以 纺绩为生的乡村妇女,而非续作所 写的却变成了嫁与富户,又等到了 贾府家道 复兴的到来。 最惨的要属王熙凤。虽然判词 中“从二令三人木”一句,至今 一聚讼纷纭,未得确解,但“向金 哭陵事更哀”一句,则对风姐的悲剧 命运作了明白无误的揭示。 除了已经谈过的书中主要人物 林黛玉含恨而死、薛宝钗独守空帷 之外,从判词中可知:其他如秦可 卿淫乱丧身:惜春遁入空门:晚年 因子得贵的李纨,不过是以一生换 了虚名,“与他人作笑谈”枉;连贵 为帝妃的贾元春,也在四十三岁时 亡故,因无寿而无福,到头来,富 贵如过眼云烟,“梦”一场罢了。大 柳家的一个女Jml五儿”k“ 在 续作的第一百零一回中被调到怡红 院中。所以调她,因为长得像晴雯, 凤姐解释说,玉“宝要想着晴雯,只 瞧见五儿就是了”。并且,续作中还 为五儿设了一个专章“芳魂五儿 候承错爱”(一百零九 回)第,但实际 上原作早有交代,据王夫人说是五 儿早已死了(第七十七回)。 与此事相联的则是,第一百零 九回中说五儿曾陪宝玉去晴雯表兄 存在价值。一是,使《楼梦》得 红以全本行世;二是,使当时的统治 者勉强接受《红楼梦》宽容其存在。, 仅此二者,高鹗功不可没。但说到 底,续作无论在艺术性上或思想性 上,都不能与原作想提并论。特别 是由于续作者媚俗趋时的审美取向, 破坏了原作的悲剧主题,使一部《红 楼梦》成了断臂的维纳斯,成了一 个残缺的东方美人。 《红楼梦》本应成为令人耳目一 新、心灵震撼的悲剧作品,成为中 国古典文学宴席上一道独具特色的 大菜。可惜,由于续作者作了迎合 世俗、特别是迎合当时统治阶级胃 口的加工,使这道大菜大失原来食 谱设计特色。《在红楼梦十二支》的 《尾・结飞鸟各投林》中,十二钗 结 家与晴雯诀别,但原作(七十七 第回)清清楚楚的事实是,宝玉当时 找了一个老婆子,“活央告,又许 死些钱,那婆子方带了他来”,哪里有 五儿的影子? 第一百零一回中还有一个细节 挺有意思。凤姐去宝玉房中,因开 宝玉的玩笑而使新媳妇薛宝钗“直 臊的满脸飞红”只得搭讪着自己 ,“递了一袋烟。凤姐儿笑着起来接 ”前八十回中从无抽烟的描写, 因而凤姐抽烟一事来得突兀,空前 …… 局不幸,贾府“树倒猢狲散”,如贾 宝玉,据脂硕斋批注,应是“崖 悬撒手”弃而为僧”,“,叛离了封建家 庭,在续书中却成了宝玉中举,但贾 府“皇恩”延世泽”兰桂齐 沐、“,“芳”家道复初”、“。这样的结局,大 大有违曹氏所设计的悲剧主题。当 然,作者在主观上可能出于好意,续 但客观上却写出了一个拙劣的作品。 也许从当时的审美群体的角度上看, 续作者可能做了并不失败的加工,或 者明白一点说,使作品不致被封杀, 得以流行,得以传世。但站在《红 楼梦》问世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的高 度来看,作只能是大大的败笔,续是 条续貂的狗尾。 笔者在这里无意贬低高鹗。与 一由此可见,作为《红楼梦》中 主要人物的十二钗,其命运基本上 为悲剧,这是《红楼梦》 原作的基 调。但这一基调在后四十回中变成 绝后。仔细想来,高鹗是辽宁铁岭 人,旧时东北女性包括年轻女性吸 烟极为普遍,在续作者高鹗眼中司 空见惯,故而很自地写入书中了。然 3书中还有几处由多种原因造 、成的悬案或疏漏的例子: 其一,第四十回,贾母命惜春 画“观园全图”以赠刘姥姥这件 大了“兰桂齐芬”家道复初”的团 、“圆结局。细读作品不难看出:后四 十回对前八十回特别 是对第五回中 所透露的 楼梦》的主题,有着 重大的区别和较大的距离,其并非 出自同一手笔显而易见。因为倘若 事当初动静挺大,书中有相当的篇 幅讨论作画一事(四十二回)第,结 果在续作中却是虎头蛇尾,不了了 之。 其二,第七十回,贾政说看好 了两个丫环,准备一个给宝玉一个 给贾环,但原作中虽然这么说,续 作中却无着落,成了一无头悬案。 4、贾宝玉在续作中性格变异 作者为一人,真的写到后来时想对 全书主题作重大改变,那就把第 五 众多续作相比,高续不失为一部有 华彩的作品,高鹗也不失为才华横 回书等预示一些重要人物命运和贾 家结局的部分也相应地改变,而绝 不会像现在这样的自相矛盾了。 二、多处断裂足证续编的存在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之间虽不 能说是泾渭分明,但其中多处接榫 不严,说明两者之间有断裂,并非 个整体。 l、人名混乱 一溢的人才,只是倘与曹雪芹这样的 天才作家相比,高鹗连同他的作 品 只能是相形见绌了。《 翟》作者简介:丽娜,沈辽宁地质工程职业 学院讲师。 原作中贾宝玉厌恶读书、憎恶 功名,对封建道德的叛逆表现形象 鲜明。但续作中却对此作了改变: 其一,第二次进家学时成了乖 孩子,文章大受赞扬; 其二,为侄女巧姐儿辅导大肆 宣扬封建道德;  如薛蟠的字,有时作“龙”文 叠 向往美好结局悲惨-浅析《红楼梦》中晴雯形象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0年8 02月第4 期 河西学院学报 Jma fHedUnrimtlo ) wesW AuuL20  ̄s 02NO.4 向往美好 吴全结局悲 惨 民 山丹740)310 浅析 红楼梦》中晴雯形象 (J省ia培黎学校,甘肃t li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晴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特定的时代注定了她的悲剧; 一 【)特定的身份、阶级地位决定了她的悲剧;()她的双层矛盾性格造就了她的悲剧.二三 ●  关键词:晴雯;悲剧;命运;分析 中图分类号:I0.1 274 l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0240l—0 20)o—023《楼梦》第5中,曹雪芹对晴雯的判词写道:“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 红回 霁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不但容颜美丽,而且聪明伶 俐,有着高洁自尊的品性,朴素的平等观念和坚 贞不屈的反抗斗争性格,还有着对宝玉纯洁的心 和真挚的爱。她渴望平等和做人的尊严,并以“炭”一样倔强的性格,毫无惧色、决不屈服地 爆去维护这种平等、这种尊严。她总是想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身份出现,即要获得别人对她自己的认 同,时刻有一种“是人”的生命归属感、责任感。她一生渴望并向往这样美好的人生,但却最 我终被剥夺了生和爱的权利,做了封建专制统治祭坛上可悲的祭品。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分析之。 一、晴雯的悲剧,是由那个特定的时代、社会所注定了 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有阶级以来,“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  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种斗争,反映在贾府后  这院,便出现了以女奴为中心的反抗斗争。其中,晴雯是这场斗争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晴雯一生都 在追求自尊,追求做人的尊严,追求平等,渴望“我是人”的人生,向往理想的美好生活,而这 些却是与强大的封建正统思想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她的言行,她的斗争,对于封建正统势 力 来说是离经叛道的,是异端,当她的叛逆行动对贾府的统治秩序和家世利益构成威胁时,必然会 遭到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正统势力及其帮凶们的联合绞杀。晴雯虽具有一定的新的思想意识, 但这个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奴隶,还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她既背叛斗争,同时又依附 封建贵族阶级。她所处的时代,使她还看不到真正的出路,“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  历不可能实现”.这是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收稿日期:20-.70201 0作者简介:吴全民(94017—5).男.山丹培校教师。  .1.2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二、晴雯的悲剧,是由本身特定的身份、阶级地位所决定了的 对人生抱有美好理想的晴雯,虽身为宝玉屋 里的一等、环,名义上的“层主子”,但她脱 r二不了“为下贱”的奴隶地位和阶级身份。她“比天高”的言行,时时处处直接构成了对封建 身心正统思想的威胁。不仅贵族阶级说她“法无天”、“知王法”、“里没人”,就连其他奴 无 不 眼隶和从奴隶中分化出来的奴才也不理解她的言行,她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主子利益的拥护 者,主子命令的忠实执行者,甚至还做主子出谋划策的贴心人。马克思说:“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 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的确如此。晴雯为着人格尊严,为着平等,  就拿起了“是人”的自卫思想武 器,但却是站在“为下贱”的被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去与强 我身大的封建势力交火.这就必然要被封建正统人物及其爪牙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这种单 枪匹马的斗争,是封建正统派所不能容忍的,是软弱无力的,也是不堪一击的;就象拿鸡蛋碰石 头,头破血流,一败涂地的只能是奴隶晴雯。王善保家在王夫人跟前说晴雯“天打扮的象个西 天施”,“金小姐”;袭人也在王夫人面前玩弄了不少花招;凤姐对晴雯闪烁其辞的许多话,这  千些都是_晴雯极其不利的。王夫人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以统治阶级和自身利益为标准,她不 x寸想也不愿去调查身边人针对晴雯给她所说的这些话的真假,她认为“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所 苍以她也认为n雯是“狸精”。贾宝玉不仅是贾府中兴希望的寄托者,还是王夫人将来的依靠.青狐 王夫人不剪除晴雯.不对她下毒手能行吗? 在贵族统治者眼里,奴隶的命运是“值什么”的,不是“么大事”。谁愿要谁就带了 不什去.那管她们是被转卖给妓院当妓女,还是被塞在庵堂里尼姑……尽管晴雯“比天高”,谁叫 心她“为下贱 .奴隶的命运不是 身自己能够掌握和主宰的。 三、晴雯的悲剧,也是由其双重矛盾性格本身所造成 的 晴雯有着至死都丝毫不变的反抗斗争性格,反抗性是其性格的主导方面;她还有着朴素的平 等观念,她人生观的核心。是不认为“又比谁高贵些”。然而,她一方面不认为“又比谁高 谁谁贵些”.另一方面.她又认为自己要比坠儿等小、环“贵些”。在宝玉房里,她利用自己一等 r高丫环的特殊地位和优越条件.压制地位比自己低的其他丫头们,对她们进行讥讽和挖苦.甚至是 打骂。在第2回中,她瞅见宝玉为麝月篦头时,对麝月所说的一番话,表明她担心象麝月这样的 0小丫头有朝一日会居于其上.影响到自己“层主子”的地位;第2回中,小红在回复凤姐之命 二 7的路上.遇到晴雯,对她的讽刺和挖苦;第3回中,晴雯借题发挥,明讽秋雯,实把矛头含沙射 7影指向袭人;没有名字的小、头,深夜伺侯主子,困得头碰壁而产生晴雯打她的幻觉,说出“ r好姐姐.我再不敢了”的呓语;坠儿偷了东西,晴雯借主子名义把她撵走。对袭人更是处处提防, 时时戒备。诸多例子说明.她还是一个没有意识到自己奴隶地位的奴隶,她也无法摆脱长期以来 封建正统思想对她精神上的束缚.她还缺乏彻底摆脱自己奴隶地位的自觉性.封建等级观念在她 的头脑中也有所存在。正如鲁迅所说的:“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 自 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再 动弹。”[雪芹笔下的晴雯.性格 3】曹充满了矛盾。 在与袭人的斗争中,她总是要说“不过和我似的”.“比谁高贵些”.“是你们鬼鬼 也 谁 便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之类的话来威胁袭人,来制约她,所以,她总是对宝玉、袭人 二人之间发生的一切大小事情,自觉不自觉地注意着、留心着.时时处处对袭人保持着高度的警 惕性。她从骨子里不希望袭人比自己高出一等,更不希望有朝一日她会成为自己的主子;她总是 .1  3.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希望袭人和自己一样,永远处于“等主子”的地位上。所以,她与袭人的斗争是针锋相对的,二 常把袭人弄得窘态万分、无地自容。袭人与晴雯一样,有一本家世的血泪账。但她对自己的阶  级地位和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将来的下场也时有反思。她不惜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为代 价.想取得贾宝玉及其封建家长们的欢心,换个象赵姨娘一样的角色当当,这成了其生命最终 的 也是最高的目标。所以,为了日后的荣耀.她自会讲究眼下之事克己复礼而诸事小心,先争做一 名标准的奴隶。她利用她那既是奴才又不单纯是奴才的特殊身份,适应着宝玉的性格和地位,玩 弄了不少出包的战术。她经常在王夫人面前含糊地指责袭人,谈如何为二爷好的原则,一再表 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王夫人和宝玉“心”,仿佛一心是在替主子着想,其实是在为自己的 悬利益着想,一切都是为了讨好主子。她自觉地充当主子利益的拥护者;主子命令的执行者,甚至 做主子出i划策的贴心人。由l ̄见,她有着具 体的、既定的、明确的人生方向。晴雯和宝玉的 某lft:关系,平时相处的具体状况,与其说是奴隶和主子的关系,不如说更多的是不太受主奴等级观念 约束的朋友关系。她真心地在爱宝玉,但她主要不是爱宝玉那主子的身份,而是爱宝玉郝平等待 人的为人。她对宝玉的爱是真挚的.也是纯洁的。在第五十二回补裘一段,晴雯对宝玉的这种纯 情得到了最生动的描写。但她不知道,她真心的爱是她卑贱的出身所不容许的。 宝玉在《蓉女儿诔》r,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赞美晴雯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芙I1 l 晴雯虽与宝玉同房.而且到后来“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皆委悉他一人”,然却纯粹到“夜冰 雪不足以喻其沽”的地步。直到被逐之后,她方醒悟道:“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 不 我当1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蜕大家横竖在一起。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 3 无处诉。”可见,n雯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既定的、明确的人生方向。她不象袭人那样i有一个 奇努力靠近的目标做指针。从这些表白可以看出,晴雯对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前途命运.缺乏起码 的 自审意识和反省意识。她只是贪图能够与宝玉在一起的“心傻意”,最多也只是为保住自己的 痴“二层主子”的地位而已。在抄检大观园时,她锋芒毕露的骨气、傲气和美丽的容颜使她成了第 一个被摧折的目标。直到奄奄一息时,才猛然痛切地感到她纯洁的爱情是何等的无用,反不如袭 人之流暗中偷情。虽有机会以断指甲、换内衣的方式来补偿,但为时已晚了。她虽有着美丽的容 颜,纯沽的心雨I挚的爱,但却最 终难逃被剥夺生和爱的权利的恶运。真 参考文献: fl5思.马克思选集(I)【1IL克 卷M. I1克思.恩格斯.赞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5 2马M1第卷M-2[13-.灯一N ̄[.鲁迅全集(1)MI2) N ̄FJI第卷[.(.()I责任编辑 朱耀善l  .1.4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  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里,林黛玉是病死的。而且,是听着贾宝玉婚礼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欢庆之声、心痛与疾病交加而气绝身亡的。在死前,她还悲愤的焚烧了与贾宝玉“传情”的诗帕,以示绝情。应该说,这个结局还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  首先,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是宝玉热闹的婚礼,一边是与宝玉真心相爱的黛玉的垂死而无人问津。其次,是宝玉得知和自己结婚的不是黛玉时的“癫狂”。第三,高鹗忠实的继承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对林黛玉身体状况的定位,因此,给出了一个病死的结局,也还算合情合理。第四,我们说过,关于宝黛爱情是有很多“暗喻性的陪衬” 的,比如通过宝玉对晴雯的感情揭示了许多其实是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的东西。在这个方面,其实,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宝玉与秦钟的同性恋感情,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陪衬宝黛的爱情的。宝玉和秦钟的感情,其实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  一是两者都是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时相识相知;二是秦钟与黛玉气质相近,可以说是“男儿中的黛玉”;三是秦钟与黛玉的体质相近,都是属于“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秦钟很早就病死了。  当然,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暗示就是:晴雯也是病死的。  显然,高鹗是理解到了这一层面的。因此,他就据此给黛玉设计了一个病死潇湘馆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高鹗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忠实的体现原作的原意。  但是,林黛玉真的是病死的吗?我刚才说了,高鹗的设计忠实体现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并没有说他的这个“忠实”就是“确实”。  其实,我想说的是,林黛玉的确一直是“多病的身”,再加上她和宝玉爱情的这块“心病” ,身体肯定是不会好的。但并不因此而就能够确定她是病死的。  在我看来,洋洋大观的红学研究确实取得了丰硕而不可否定的成果。但是,红学研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说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很多时候,红学家们沉迷于《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智力迷宫而不可自拔,沾沾自喜,反而迷失了基本的方向。这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林黛玉的结局。有很大一部分人满意于高鹗版本的悲剧力量,认可了这个结局。但是,也有不同意见,比如近来研究红学而声名大噪者刘心武先生,他就认为,林黛玉是“自沉而死”的,也就是投水自尽。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大胆而新颖,我赞同刘心武先生的黛玉“自尽”说,但是,并不赞同投水自尽的说法。我们既然是研究《红楼梦》,那么,就切忌迷失在关于《红楼梦》各种或实证或考据或猎奇的资料里,而要紧扣文本。如果我们承认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作,那么,就应该重视作者的原意。  我们都知道,第五回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其重要性就在于它几乎揭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因此,要探寻林黛玉的结局,还是要回到文本层面上来。关于林黛玉的结局,第五回写得明明白白,就在“钗黛合一”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枉凝眉里。枉凝眉这首曲词,暗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结局。而“钗黛合一”判词则指出了黛玉的归宿,这就是所谓的“玉带林中挂”,配图为:“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按照以往红学的理解,这句话是说贾宝玉一生牵挂着林黛玉。而这样的解释是非常牵强的,关于林黛玉的结局的诗,为什么要理解为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呢?是不是有点跑题?或者说钻牛角尖?“玉带林”按照谐音倒过来读就是“林黛玉” ,而且,我们是否应该特别关注判词里的“挂”字和配图里的“悬”字,黛玉“悬”“挂”在枯木之上,其实,林黛玉的结局已经非常清晰了,那就是:在林中上吊而死。  根据历来红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黛玉在后四十回的现状:  贾母病逝,唯一支持她和宝玉结合的顶梁柱坍塌了。舅舅贾政虽然疼爱她,但毕竟因为身份、礼节等因素难以沟通。而一直主张“金玉良缘”的王夫人、王熙凤乃至薛姨妈等人逐渐占据上风,黛玉昔日能够享受到的“礼遇”日渐下降,白眼也越来越多。此时,聪明绝顶的林黛玉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已经没有指望了。于是,这个心高气傲而又双病(疾病与心病)缠身的姑娘在“还干了眼泪”(因为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后,非常懂得自尊自爱的黛玉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资格为宝玉流泪了)之后,选择了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在大观园某个角落一片密林之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才是曹雪芹的本意。首先,这符合小说人物的结局安排。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曹雪芹其实已经为所有人物设计了最终各回本位的神话结局。比如贾宝玉就又回到无稽崖青埂峰下成为那块“石头”,那么,作为木石前盟的另一个主角黛玉的归宿当然也应该是深山密林中的“绛珠草”了。其次,这符合黛玉高傲的性格。以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性格,是不可能低声下气寄人篱下看着自己的爱人和别人成亲的,她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以死来做个了断。第三,林黛玉的死亡与《红楼梦》的大结局相呼应。林黛玉于林中自尽,与小说第五回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有呼应之意。曲中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之语,似乎就是以黛玉的林中自尽来宣告着红楼一梦的破灭和众人大限的来临。红楼梦智能儿和秦钟的爱情:智能儿秦钟结局如何红楼梦智能儿和秦钟的爱情:智能儿秦钟结局如何智能儿,水月庵的小尼姑。净虚的徒弟,自幼在贾府走动,无人不识,也常和宝玉、秦钟玩笑。长大后渐知风情,看上秦钟人物风流,秦钟也爱她妍媚。两人情投意合,在馒头庵时幽会数次,秦钟返回家后,她从水月庵私逃出来找秦钟,不意被秦钟父亲秦邦业知觉,将她逐出,后不知去向。秦钟从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出场到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风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离开人世,断断续续出来了几次,看起来似乎不是个什么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写下了不朽的篇章。那就是因为他和智能儿的爱情。可惜这是一份“错爱”“错爱”的前提是“错”,就是说这份爱情要有一个悲剧的结尾。还要属于自由恋爱的那一种,当然也包括单恋。按照这个标准,智能儿与秦钟之间的爱情就应该算是“错爱” ,所以就补上这一篇。只是曹公对他们的情感历程描述得太简单,似乎他俩只为劝世而存在。秦钟在书中是作为宝玉儿时的书伴出现的,但曹雪芹并没有因此放弃“情钟”故事的叙述,事实是秦钟不仅因为性情温柔得到宝玉湘莲等人的友谊,而且因为生得妩媚风流,赢得了水月庵小尼智能儿的爱情。智能初次出场是周瑞家的送花给惜春,惜春正和智能儿玩笑说出家作尼姑的事,可见智能儿至少是一个不拘谨的小姑娘;秦钟求行好事时,智能儿说好歹等她出了“牢坑”再说,于此又可见智能并不是自愿出家的,她向往正常的少女情感生活,宝玉发现时,智能儿立刻跑开了,又是几多机灵智慧;秦钟病中,智能寻到秦家看望,不仅多情而且大胆。小说对两人情感的发生没有明言,但可以想象这两个多情而在贾府行为不受拘束的少年男女是怎样互相很自然地相识闹熟并发生炽烈的感情的。但这样的感情不会被统治者接受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一个侍读,一个尼姑,世俗的眼光告诉我们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世俗是泯灭人性的!秦钟在含恨离别了智能儿之后,伤风病了,本来他的身体是很弱的,所以就有些沉重。但是我想应该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智能听说之后偷偷跑出庙,来探望他,却被他的父亲发现了。这下事情就大了,他父亲赶走了智能,打了他一顿,后来自己却给气死了。这秦钟看见自己把父亲气死了,加上本身就有病,还被一顿痛打,自己心里那是百感交集,便也走上了黄泉之路。在黄泉路上,他还记挂着现在智能尚无下落,令人感动! 我曾设想智能儿和秦钟的另外一种结局,但我失败了。因为即使秦钟不死,以他的秉性我也不敢保证,他在面对强大的舆论攻势时会不会退缩,在面临众叛亲离时他是否能保证对智能儿不离不弃,看来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智能儿不可能再回水月庵,我曾猜测好朋友惜春会收留她,但是看到惜春在抄捡大观园时对入画的表现,又否定了这个猜测。但我断定她们以后还会在一起,因为惜春曾对智能儿说过:“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智能儿还会重入空门的,因为没有了秦钟的佛门就不再是“牢坑”,这时的智能儿犹如那块幻变成美玉的顽石,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带着无限的眷恋与惆怅,重新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一样。贾家败落之后,智能儿找到了惜春,把她带到了自己寺院里,从此二人在这里孤独一身、终老一生。智能儿不知去向,秦钟命归黄泉。但他们都不枉来世上一趟,因为他们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回,因为他们有过义无反顾、忘乎所以的挚爱追求,因为他们有过跌荡起伏、狂乱不羁的情感投入。也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平凡人物的爱恨悲欢,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他们因为滥用激情、透支身体、蔑视礼俗而付出的高昂代价,和最终的悲惨结局。相关阅读智能儿的结局是什么?红楼梦智能儿最后怎样了红楼梦智能儿是谁?红楼梦智能儿简介及身份揭秘:《红楼梦》中提到的六种稀世珍宝金陵十二钗判词详解:《红楼梦》中最神秘的预言红楼梦芳官是个什么样的人?芳官性格特点是什么相关专题:智能儿红楼梦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完美结局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长:于文钦课题组成员:卢芮崔小双张毅于晓慧张金萍孙雅琪执笔:孙雅琪卢芮于晓慧指导教师:陆光才15963002797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高一(22)班“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完美结局的调查研究”研究性课题组2010.11“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完美结局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原因· 漫长而又短暂的暑假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个暑假,我们度过的快乐而又轻松,因为没有作业,因为没有压力,因为有新版《红楼梦》播出!相信大家对《红楼梦》都颇有了解,也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都持有一定不同的看法,不管是书籍中还是影视中,整部《红楼梦》的结局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就是因为这种不同,我们决定要研究一下《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结局在现代人看来到底应怎样?我们把课题制定为“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来引起大家的思考,更深入地了解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富贵人们的生活情况。且《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学色彩,与其他三部不同的是,《红楼梦》讲述的是古代封建家庭兴衰成败的故事。这部文学作品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 为线索,描写了古代封建旧社会的贵族家庭的境况,从而映射出当时的腐朽统治。《红楼梦》的独特的文学色彩,决定了它在古代及近现代的不同影响力,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红楼梦》的情节复杂曲折,读一遍读不懂,再去读,还是读不懂,到第三遍时稍有眉目,再往下读就有些厌烦了。因此,对《红楼梦》的阅读与了解,也考验了一个人的意志力,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新版《红楼梦》的播出也是引起了人们对红楼的一次重视,人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去不断加深了解,研究它。虽然新《红楼》遭到板砖无数,但是都表现了社会大众对它的热爱。所以我们认为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很有意义。它既能使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也令人们了解宝黛爱情的真谛,真正去感悟《红楼梦》,领略当时的世界!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平度第一中学学生对于宝黛是否应有一个完美结局的看法展开研究三、研究目标与价值研究目标:1.调查现代学生对于当时封建社会下宝黛结局的看法2.加深现代学生们对古典名著的印象,领略当时是世界的风采3.通过第一次的研究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与团结合作的精神研究价值1.在研究过程中,自己独立的查找资料,组织资料,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2.在不断通过各种研究方式进行活动时,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准备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我们组的每一个人都相当重视,在众多的课题中,我们每个人的意见都不同,最后选择了对于宝黛结局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组查阅了很多资料,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我们展开了对我们课题的研究。(二)实施阶段1.研究性小组组长分工明确,整理研究思路,开展研究。2.指定人去查阅资料与文献,整理成一篇文章3.定期向老师汇报工作4.制定调查问卷,分发并展开调查工作调查过程:我们对于平度一中的高一部21班.22班.23班.24班共一百人展开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共回收了88份。调查内容包括九个选择题和一个开放性问答题。5.采取人工合成的方法,将回收的88份问卷进行统计并进行分析 (三)总结阶段制作研究性学习课件。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与参考资料撰写本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五、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性学习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六.研究结果(一)对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1.对于宝黛结局的看法图一;中学生对于宝黛结局的看法通过调查显示,30人认为结局不好,20人认为应该改变,12人认为很好26人认为还可以,从数据上分析出现代中学生还是趋向于此故事有美好的结局。现在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对于宝黛结局的看法有些偏于现代化,完美主义存在着,希望宝黛有个好结局。而结合当时社会来说,宝黛结局也可能是必然的。2.对高鹗的续写看法图二:对高鹗写法看法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对高鹗续写的结局37.5%人认为合理,42%的人认为不合理,20.5%的人认为不清楚。3.黛玉若没死,宝玉是否会娶黛玉图三:对于宝玉会不会娶黛玉的调查数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5人认为会,有33人认为不会。相对来说,同学们还是希望宝玉娶黛玉,并对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很看好,认为真挚的爱情必然会有一个好的结局。4.在现代社会中宝黛是否在一起的看法图四:对于宝黛在现代社会结局看法的调查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有43人认为会在一起,有45人认为不会在一起。对于宝黛爱情在现代的发展情况,两种情况的人数差不多,主要是出于人们感性上合理性上的不同。有的人认为他们的爱情感天动地,理所应当在一起。而恰恰有的人认为近亲不可以结婚。两种关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啊!5.黛钗谁更适合宝玉图五:黛钗谁适合宝玉的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58人支持黛玉,30人支持宝钗。书中对宝玉有意的人很多,而宝玉真心中意的只有黛玉,同学们也大多支持黛玉。虽然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但最终不能理解宝玉。6.黛玉性格是否会影响到两人之间的爱情图六:对黛玉性格是否会影响宝黛爱情的看法调查数据显示:又34人认为不会,54人认为会。黛玉较为孤僻的性格,令她在贾母等人心中的地位远不及宝钗。处事圆满的宝钗自然成为黛玉美满爱情的绊脚石,换言之黛玉的性格间接对宝黛之间的爱情造成一定的影响。7.对贾母等人对宝黛爱情作出决定的看法图七:对于贾母做法的看法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有44人理解,有38人不理解。 贾母从宝黛身份.地位.自身性格出发否决了宝黛的结合。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造就了这样的结局。因为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最终形成宝黛结合的桎梏。8.宝黛是近亲是否还应该在一起图八:对宝黛是近亲是否还应该在一起的看法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有53人认为应该,有32人为不应该。其实在古代,没有现代文明和婚姻法律的制约,与是否是近亲没有关系。并不影响宝黛之间的爱情。九.客观上,宝黛结合是否是必然图九:从客观上宝黛的结合会不会是必然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有40人觉得不会,有48觉得会。 宝黛的结合是出于对爱的升华,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对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来说这种结合是必然的,但对于客观的结果而言,这种结合却是个错误的延续。(二)对于宝黛结局续写问题对于这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发挥了积极的想象力,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宝黛应有一个完美结局,应该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人则认为宝玉随黛玉去了,两人化蝶,永远在一起了!还有人认为应当让两人隐居山林,逍遥自在。还有的人认为应照原版来。七.研究收获与小结经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小组经协调合作,顺利完成关于《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一个完美结局的课题,本次过程中,小组成员亲身实践,经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投入到社会了解中,增强了合作参与意识,提高了自身发展能力,丰富精神阅历。例如:于文钦和于晓慧在完成访谈工作,认为于大众面对面探讨有助于自己的实践能力从中锻炼口述表达,进而完善不足。孙雅琪通过对结题报告的研究,自身能力也提高不少,张毅则在本次研究中懂得了怎样与同学们分工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崔小双通过第一次研究性活动累积了经验。张金萍则在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的交往。一次经大家辛苦研究的的课题终于圆满完成了,我们又怎加了一些信心,我们会很努力去提高自己。附1:《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一个完美结局?您好:我们是平度一中2010级22班的红楼梦研究小组的成员,鉴于《新红楼梦》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特地来调查您对《红楼梦》中宝黛结局的看法,本次调查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请认真填写!谢谢合作!1.您认为宝黛结局如何?A很好B可以C不好D应该改变2.您认为高鹗续写的结局合理吗?A合理B不合理 C不清楚3.如果林黛玉没有死去,您认为贾宝玉会据理力争最后娶黛玉为妻吗?A会B不会4.您觉得黛钗哪个更适合贾宝玉?A林黛玉B薛宝钗5.如果在现代社会中,您认为宝黛会发展顺利吗?A会B不会6.您认为林黛玉的性格是否会影响宝黛之间的爱情?A是B不是7.您是否理解贾母等人对宝玉爱情所做的决定?A理解B不理解C其它()8.宝黛是属于近亲,即使这样,您还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吗?A应该B不应该C其它()9.从客观的角度讲,宝黛的结合会是必然吗?A会B不会10.如果让你续写《红楼梦》,你会怎样写他们的结局?附3:关于《红楼梦》中宝黛是否应有完美结局的访谈内容1.您怎样看待“林黛玉的性格是否导致他们的悲剧”这个问题?2.您觉得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宝玉呢?3.您认为宝钗为何要嫁给宝玉?4. 就您个人而言,您喜欢黛玉吗?5.您喜欢《红楼梦》吗?附3:参考文献1.中学生零用钱的调查报告《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红楼夺目红》周汝昌著作家出版社•《刘心武周汝昌合订珍藏版》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红楼十二层》周汝昌•百度图片•百度音乐著中华书局附4.研究性小组的主要分工课件制作:崔小双张毅结题报告:孙雅琪卢芮于晓慧张金萍于文钦组织问卷:于文钦孙雅琪于晓慧崔小双张毅发放问卷:崔小双访谈大众:于文钦查阅资料:张毅于晓慧于晓慧卢芮 于文钦孙雅琪红楼梦知识总结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说的是(秦可卿)。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11、《红楼梦》又名《》、《》、《》、《》等。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 李纨和林黛玉)。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是(史湘云)。18、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19、《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20、《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21、“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22、《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23、《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24、《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探春)。25、《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晴雯)。2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19、《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个就是林黛玉。20、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2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懦弱的、精明的、孤僻的惜春,取“_叹息_”之意。22、《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最有趣的情节是,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至於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本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高鹗(约1738年-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辽宁铁岭,著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一生梦红楼多少是心结?  一部《红楼梦》迷倒多少古今中外爱中人,谁也不能否认其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权威地位。在红学研究大军中,周汝昌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一生研究红学,把曹雪芹的精髓研究到骨子里,那么现实中他自己的婚姻与爱情又是什么状况呢?    童年就验红楼情怀    少年时代,周汝昌有过“像是爱情”的故事段子。   有一次,随母亲到姥姥家,亲戚见母亲应酬亲友无人带周汝昌,就请来一位小姑娘陪着他玩。小姑娘也只有十岁出头,和气亲切而天真大方。周汝昌兄弟五人,却没有姊妹,第一次由一个女孩子陪带,内心立刻产生了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有一种说不明白的快乐感觉。玩了大半日,到晚饭时,小姑娘告辞回家,剩下他一个人,立刻感到强烈的孤独,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感油然而生,心里还盼望她能再来,可是大人们说她家里忙,不能再来了,他大失所望,怅然无味。  周汝昌后来回忆说,到能读《红楼梦》了,看见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奇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一见了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感到真和自己少年时的经历感受有一脉相通之处。读到贾宝玉因送秦可卿出殡到郊外农家,看见一个村女二丫头,给宝玉和秦钟示范纺车的操作,后来离开时,宝玉在车中看见二丫头抱着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在说笑,“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看到这里,周汝昌就联想到自己在姥姥家陪自己玩了半天的那个小女孩走后,自己的那种惘然若失的况味,对曹雪芹生动地写出“真话真事”十分佩服。    少年和表妹的未成婚姻    周汝昌与一个表妹发生过一段“恋爱”故事。这个表妹叫李存荣,是舅舅小老婆的女儿,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谓“庶出” 。小时候见面的机会原本不多,后来舅舅家也迁到了附近,来往就多了。在那种青年男女接触机会很少的环境里,来往多,自然彼此就发生了相悦的情愫。  周汝昌这样评述自己的这段情感经历:在我,恐怕还只是一种感情。在她,如何感觉,我无法代拟,如果妄猜,也许真的是有爱情的成分。因为我那时的家庭门第,本人的相貌才情,在一方是相当出名的,她心里看中了我,应非无故,实为诚情真意。她并不“好看”,但为人聪明伶俐,也富有风趣。文化不甚高,也只是小学程度。但我本无狂心妄想,妄欲攀一绝代美人,或名门才女……毫无此类奢望。加上时值沦陷,精神痛苦之至,心想此生不知何日能得翻天覆地的环境巨变,年龄已大了,彼此尚能相投,做个终身伴侣,也就蛮好了。这不是我自高身份,对表妹是“屈就”了,其实当时也无心计较,也没有“挑选”的杂念。儿女彼此有意,双方的家长也顺水推舟。日月不居,感情渐渐积厚,似乎已经再无其他想法和变故了。但我今日“客观”地想,老实地说,这就叫“爱情”吗?但请不要误会,以为我本无诚意,是在随缘行事……不,并不是那样,我当时是很真心的。  这段姻缘最后没有成功,是因为周汝昌遭遇土匪绑票后,心理发生了变化,一种异乎寻常的幻灭感,压倒了一切。表妹在周汝昌从匪窝脱险后,不断来信慰问,可是在异常心境中的周汝昌,竟不知该如何回信……后来父亲提出:“你们的事,也该办了――都不小了。”周汝昌却回答:“我还有志气,想求学。现时不想这件事。” 从内心本意来说,周汝昌只是想将婚期延缓,并不是要悔婚。  这段故事后来的结局,是不久后表妹受了一个男子的引诱而私奔到天津,舅舅感到耻辱,竟与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再往后,表妹的去向是完全不知晓了。周汝昌在晚年写的回忆录中说:“追究事故的责任根源,还是在我。我无可推卸,是负罪的。因为是我害了她。假若真像佛家说的,人有来生,或在另一‘世界’,还会得见平生亲故,那时见了表妹。我愿向她伏身请罪。”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1939年夏周汝昌从工商附中毕业离校,秋天,去北平报考燕京大学。周汝昌是自信和底气充足的,他在心里说,看谁是当今天下英杰!考试结果出来,果然周汝昌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绩“金榜题名”而“大魁天下”!他考入了西语系。  可是,这一年天津发了大水,周汝昌因此不能按期入学,到第二年才正式进入燕京大学就读。在天津发大水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在1940年阴历四月十六日履行了“洞房花烛”的人生礼仪。  周汝昌的婚姻可以说是“半包办婚姻”。即形式上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规矩,但新郎与新娘也是早已认识的同乡人,虽并非“青梅竹马” ,彼此也没有十分不情愿的反感。周汝昌的夫人名毛淑仁,比周汝昌小六岁。毛淑仁的父亲名毛仙洲,在天津市开设过松竹斋南纸局,两家的家庭情况,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当然,旧时重男轻女,毛淑仁只高小毕业,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也算识文断字了。毛仙洲因逃匪患,携家避居到因抗匪出名而有安全感的咸水沽,因此周汝昌与毛淑仁在未婚前已经识面――但并无感情交流。从笔者与老年周夫人几次接触的印象,以及保留下来的周夫人青年时的照片看,毛淑仁虽不是什么大美人,却也算得明眸皓齿,五官周正,身体健康壮实。  周汝昌与毛淑仁拜了天地,进入洞房,两人从此携手走过一生,育有两子三女,夫妻白头到老。毛淑仁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一生操持家务,养育子女,1952年随周汝昌去四川,曾是成都市妇联的积极分子,回到北京,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装订工厂工作过,是一个气质外向颇为能干的天津女子,并不是柔弱类型。周汝昌一生痴迷于读书做学问,基本上不管家务事,挣了钱也交给妻子掌管,柴米油盐的日常生计安排和管教子女的事都是毛淑仁主持筹办。  周汝昌晚年在一个《百年婚恋》的电视节目里回答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早就认识新娘子,两家就住一条街,轿子只抬着在街上象征性地转了一圈,揭盖头也纯粹是仪式,并不是揭开盖头我才知道她是不是个大美人。这当然不是“旧娶”而是“直娶”了。  (责编:辛娅) 论《红楼梦》的复调结构  摘要:复调理论无疑是一种新的声音,这种声音亦存在于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如儒释道文化的交融、作者话语与其他言语之间的对话、神话结构与宿命结构的并置等,均为较具体的展示。同时,复调理论对于文本的叙事策略和读者接受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结构《红楼梦》    “复调”原指音乐术语,在作曲法中指不同声部的旋律不同,但非多旋律的混合,而是对话式的交响“织华”。巴赫金将其借用到小说理论中,指代小说作者――主人公――读者之间构成积极的对话,颠覆“全知全能叙述者”创作主体,小说的主人公摆脱了附属地位,挣脱了压抑的存在状态,不再单纯地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表现个人观念的主体。作者在某种程度上的死亡状态,使得各种声音平等民主地交谈。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思维方法。巴赫金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它是多声部的“对话” 小说。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标志着一个新的小说时代的到来,使许多旧的艺术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而这种复调结构在《红楼梦》中亦有体现。  儒释道文化的交融  既然巴赫金的对话,不单指人际交谈,也包括思想与文化内部的复杂运动,那么《红楼梦》的复调结构可从儒释道三种文化的交融对话中体现出来。儒家文化经过宋代理学的改造逐渐僵化,成为一种统治的意识形态,而道和佛两者更为相近,主要侧重关心个体的命运,儒释道三种文化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红楼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儒家文化对人生主要是形而下的关怀,即“安身”问题,它指导人生如何通过个人奋斗而取得现世的幸福,但这种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因而只能依附于政治。但现实的政治反复无常,由于社会的黑暗和倾轧,大多数士人的出路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种形而下的关怀能带来荣华富贵,但缺乏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思索,因此需要道家和佛家文化对精神的关注和抚慰。在《红楼梦》中,元春深锁宫庭,正常欢愉被剥夺,以致无疾而薨;惜春隔离纷扰,斩情归佛。妙玉才高质美,不食人间烟火,但终不为世容遭泥陷。更甚者,宝黛之恋,两人虽情意笃厚,可毕竟“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心事终虚话” ,无奈悲凉之至,心酸不止。这种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使读者在接受时免不了沉重感。但作者在《红楼梦》中引用了一僧一道,警幻仙子等超然的眼光,宇宙本体的宏大背景,用以警醒世人从聚中悟到散、从生中品味死,从而淡化现实浓厚的悲剧性,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缓解了压抑和痛苦。这样,现实的爱情不幸、家族的衰亡、个人的得失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近。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存在最终都要毁灭,于是便又遁入佛、道的空幻世界,作者想以此警醒世人,根除对世俗生活的依恋,从而中和鼎盛家族倾败的不幸,探春远嫁的命运,迎春遇蛮夫的遭遇,以及黛玉的遗恨,以求“中和”。  作者话语与他人言语之间的对话  作者话语与他人言语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亦是复调结构的一种表现。  其一,还泪之说。在《红楼梦》中有还泪之说,这还泪之说是从唐代白居易、孟郊等诗人的“他人言语”中熔铸与改造来的。唐衢是白居易的朋友,以善哭闻名。《旧唐书》说他:“见人文章有所伤叹者,读讫必哭,涕泗不能已。”?�?�白居易为其写《伤唐衢》后两句为“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另有孟郊的《悼幼子》中的“负我十年恩,欠你千行泪”。苏轼在《雨中花慢》中亦云“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还泪之说与湘妃竹相呼应既预示了悲剧性,又起了氛围的烘托。宝黛爱情的破碎,可视为“互文本性” 的表现。《红楼梦》第一回提到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以甘露灌之,故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还泪为报答、还债,暗示了爱情的不平等。曹雪芹笔下的宝黛在物质生活上是优越的,所以他们可以单一追逐精神,但众所周知宝黛爱情终以悲剧告终,何况那些苦于生计的人的追求,显然作者用还泪伤感是深重的,浸透了作者的易代之感和兴亡之痛。  其二,“泥做的骨肉”与“水做的骨肉”来自唐代李白和元代管道升的言语。李白在《上云乐》诗中说:“女娲戏黄土,抟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若沙尘。”管道升曾写《锁南枝》赠自己的丈夫:“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你,捏一个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休歇卧。将泥人儿摔破,着水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显然否定了管道升“合”的观念,即男女两性的统一性,而强调“分”,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和“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的清浊两大对立元素,虽都言男女两性的关系,但作者使用“他人话语”显然大有深意,大力赞美女性,《红楼梦》文本中因此有万紫千红的景象,重点凸显女性,男性占据边缘地位,一改传统的男性话语中心的局面,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作者在世纪末情绪的驱使下,借助女性组成的抒情境界来对抗现世的污浊,由此可见,作者对女性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渴望女性来清洗当时的黑暗社会。但结局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由此宣告了作者深切的痛苦,女性亦无法拯救现实。再有,作者强调水、泥之分,似乎也与宝黛爱情的悲剧契合。  其三,“蘅芜苑”的命名。薛宝钗住处为什么被命名为“ 蘅芜苑”?她的别号为什么被命名为“蘅芜君”?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了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故事:“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湘妃竹”来自娥皇和女英。舜死,二妃泪下,染竹为王,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香”和“泪”两个意象象征着宝钗和黛玉两个不同的形象。作者在这里使用“他人话语”是为了制造情节上的平行现象。“香”有弥漫诱惑之意,“泪”则有感人和天和之意,木石前盟为纯洁之爱,金玉良缘为世俗之爱。亦可视为对文本中出现的“金玉良缘”的人为性和“木石前盟”的自然性的先知,亦告知了两种爱情的终于破碎。  颠覆结构和宿命结构的并置  其一,《红楼梦》中的颠覆结构。《红楼梦》颠覆结构的表现之一是女性地位的确立,即使是在《金瓶梅》中女性也只是拥有了话语权,但女性缺少必要的光芒,作者没有流露出赞美之情。但女性在《红楼梦》中却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表现之二是作品的开放性结局。《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写道:“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三个人飘然而去……” 以前的作品有确定的人物归宿,作者期待。而《红楼梦》却打破旧例,让结局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表现之三是文本意义的多重性。《红楼梦》可解读为理想的失落。大观园的众女子都心怀着美好的期待和理想。黛玉的爱恨难成,晴雯的含恨而终,芳官的斩情归水月……她们的理想只能在现实中陨落,无法在现实中开放。《红楼梦》亦可解读纯洁生命的沦丧。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些水做的女子的结局均为悲剧,金钏之死,见“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回。迎春遇蛮夫而亡,香菱的凄惨死去。晴雯是一个直爽美丽的女子,后被王夫人逐出贾府死去。当然亦可看做是人生的悲剧。从整部作品看,《红楼梦》在悲剧领域已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作品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好了歌》及注解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作者将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这诗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她们被毁灭的悲剧。这样读者在接受文本时既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作适当的游离,这样既满足了读者对真实的要求,又有艺术的美感而没有枯燥感,读者时而浸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又可走到文本之外,获得超脱和高致。  其二,《红楼梦》中的宿命结构安排也是无所不在的。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里,林黛玉和贾宝玉,无论他们如何坚决地要走完美的精神之旅,无论他们如何真诚地进行心灵的交换,他们如此清纯、如此决绝,还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它压抑精神的攀升,一味追求“安身”,追求荣华富贵,而无视人的“立命” 问题。《红楼梦》中第十九回标题为“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回写宝黛的纯真之爱。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皆表现了宝黛之间的无碍深情。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作者使用了颠覆结构,但并不能改变悲剧的宿命。作者的愿望只能是空想而已,注定要走向灭亡。  其三,从颠覆结构与宿命结构的叙事策略上看,作者放弃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和读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平等的对话,突破以往“独白型”小说模式。《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作者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具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而且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单一的全知视角的叙述。黛玉进贾府,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初来的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众人,又通过众人的视角来看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众人和黛玉之间频繁转移。而宝黛初次见面尤为精彩。两人互相观察,叙述视点在两人中互相转换,这便是两心交融的一瞬。再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从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视角来观察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引起了其强烈的感受和对比。主人公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行动能力、自己的话语方式,主人公的声音由主人公自己发出来,而非被动的虚构的声音,复调理论颠覆了作者的权力视角,变成某种程度上的死亡状态,没有支配主人公的权力,而使小说成为对话型的小说,展开了多元的模式。巴赫金指出:“ 一切莫不都归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这样就使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放弃无上的权威,把话语权交给本来的主人,人物的行动由自己掌握,而非作者完全的垄断和剥夺,从而展现一个观点而已、价值而已,体验多元的真实世界,由独语――对话的状态,标志着自由性和独立性的完成。复调理论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完全摆脱哥特式的严肃性”?�?�,使作者――人物――读者自由无碍地接触。  同时,在《红楼梦》中,由于复调结构的运用,读者接受亦有了新的姿态,彻底打破了旧有的期待视野,以往的阅读过程读者是被动的,他们亦是话语霸权的牺牲品,比如在黛玉进贾府一回中读者必须转换视角,充当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调动了读者的主动性,与作者进行积极的对话。还有宝玉的归宿问题,作者通过使用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宝玉的去向不定,从而读者陷入迷茫,和作者一起分享未知。这样不仅让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亦可培养读者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作者和读者成为真正的一体。   总之,在《红楼梦》中,存在着些许复调结构的设置,并因此提升了作品的内蕴,这是研究者不能忽略的。    注释: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胡家才:《新编美学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页,第392页,第393页。  ?�?�?�?�?�?�李衍柱:《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1(6)。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编校:董方晓《红楼梦》的“诗化情结”  这“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便泪湿了月光,泪湿了笛音,也泪湿了我们的心情,这真是哲思、文采与美感三位一体的最高境界。  我说在《红楼梦》中存在着曹雪芹的“诗化情结”,源自这样几个因素:其一,曹雪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二,曹雪芹有意借《红楼梦》“传诗”;其三,《红楼梦》整个是一部“诗化” 的长篇小说。  说曹雪芹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是有充分证据的。他的朋友敦诚曾经这样描写酒后赋诗的曹雪芹:“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从敦诚的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想见大诗人曹雪芹豪迈潇洒的形象。而曹雪芹的另一位朋友敦敏曾回忆与他意外相见,然后畅饮并赋诗的动人情景:“……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幸亏有敦敏的记录,曹雪芹响遏行云的“高谈”声,才能穿越几近300年的阻隔,震颤我们的心弦。至于曹雪芹诗作的水平,同为诗人的敦诚曾有明确的评价:“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昌谷者谁?唐代被誉为“鬼才”的大诗人李贺是也。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诗坛奇才,其一生的诗作,却全然迷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所幸者,其吉光片羽,竟飘飘然落入敦诚的书中:“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白居易在九泉之下看到敦诚如此生动地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戏剧,他一定会高兴得让他那两位能歌善舞的侍女小蛮和樊素照本排演起来的。很明显,这确实是李贺式新奇瑰丽的想象,由此亦可见曹雪芹诗作的不同凡响。然而这两句毕竟成了绝响,留给我们的只有茫然。   又是幸亏有了《红楼梦》,使我们在曹雪芹虚拟的时空里收获了更多的诗情画意。正如脂砚斋所言:“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但他的“传诗”,与那等“要写出自己那两首情诗艳赋”的才子佳人小说之作者相比,则又有天壤之别了。《红楼梦》中的诗,是曹雪芹在不断地变换角色,来模拟书中的许多人物写诗。一部小说中的诗内容如此丰富,形式如此完备,堪称空前绝后。据周雷先生统计,《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乃至各种韵文,达225篇,其中各类诗81篇,词18首,曲18首,赋1篇,歌3首,偈4首,谣1首,谚1首,赞文1篇,诔文1篇,灯谜诗13首,诗谜11首,曲谜1首,酒令16首,牙牌令7首,骈文1篇,拟古文1篇,书启3篇,预言1则,对句2则,对联22副,匾额18个。曹雪芹在如此之多的文学形式之中,竟能得心应手地左右逢源,真可谓天纵奇才,惊世骇俗!他一会儿以先知先觉的口吻念出一首笼罩着神秘气氛的朦胧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一会儿又以看破红尘的大彻大悟念出一段嘲笑世人的顺口溜:“世上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他一会儿是自命不凡的贾雨村,“酒后口占一绝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其野心跃然纸上;一会儿又是感慨万千的说书人,先唱一段总领全书的开篇:“……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其苍凉令人心颤;他一会儿是缠绵哀怨的林妹妹,声声呜咽地吟出那感天动地的《葬花辞》;一会儿又是悲愤至极的贾宝玉,字字血泪地写下那离经叛道的《芙蓉女儿诔》;他一会儿优雅如山中高士薛宝钗;一会儿又粗俗不堪仿佛呆霸王薛蟠……小说中那些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诗,是各色人等在写,又都是曹雪芹在写。古今中外,还有谁能把诗与小说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还有谁能使小说与诗融合得如此息息相关?有些人无视这一世界文学中的奇观,硬生生扯断这些诗与小说的血肉联系,来妄评其诗究竟是二流还是三流,岂非唐・吉诃德先生大战风车之举?  这就难怪曹雪芹要在《红楼梦》中,特地留下一首以他自己为抒情主人公的诗,感叹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至于说到《红楼梦》全书的诗情画意,那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我觉得,凡古今中外可称伟大的小说,除那作为小说的感人动情之外,必有其哲学的思考开人心智,必有其美学的追求新人耳目。在这部王国维称之为“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的小说中,全书悲剧的趋势和结局既不是因为“极恶之人”的“蛇蝎之性质”,也不是因为什么“意外之变故”,而恰恰是因为“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王国维语)。因此,曹雪芹是在哲学的高度上,完成了文学和美学的追求。  请看贾家即将加速走向衰败的第76回,贾母带着一帮人赏月闻笛:“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然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此时都不禁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于是,尤氏说了一个诸儿子都“不齐全”的半截子笑话,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于是,王夫人说“……姊妹们熬不过,去睡了……”;于是,“贾母……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一人在此”,便说“只有三丫头可怜,尚还等着。你也去吧,我们散了”;于是,此时正避在凹晶馆联诗的史湘云和林黛玉竟也惊心动魄地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和“冷月葬诗魂”,前一句正是史湘云未来枯寂生活的写照,后一句正是林黛玉即将死亡的预言……于是,这“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便泪湿了月光,泪湿了笛音,也泪湿了我们的心情,这真是哲思、文采与美感三位一体的最高境界。《红楼梦》未解之谜多最后结局成最大悬案  刚刚过去的一年,恰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一则“《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手稿回到祖国”的消息引发热}义,其中无数的“雷人”情节更招致人们广泛质疑。自《红楼梦》诞生200多年来,便以精湛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然而,纵观《红楼梦》,仿佛是一座曲折幽冥的迷宫,一直存在着数不胜数的难解之谜。   作者之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了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可以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仅书中有交代,与他同时代人的诗文笔记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曹氏宗谱》里又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书名之谜――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一连提出五个书名。这些书名谁先谁后,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曹雪芹最为欣赏的《金陵十二钗》竞默默兀闻,而不知名的吴玉峰所题的《红楼梦》却盛行于世?为什么早期抄本大部分题名《石头记》?东鲁孔梅溪为什么又题作《风月宝鉴》等等,都是难解之谜。  背景之谜――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于是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书中有关服饰、发型、官职、陈没、称呼的描写,反复推论,并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清朝,并具体到康熙和乾隆年间。还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观点,认为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实作者在书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说出“元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个悬念,成为千古之谜。  主题之谜――  有关《红楼梦》的主题,至少有5种说法。一种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历史问题”;一种认为是爱情小说,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情;一种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是一部不可明传的“家史”;一种认为是作者发泄不满的愤世之作;还有一种认为是虚幻小说。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对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成为一个最难解的谜团。  写作地点之谜――   《红楼梦》写于何处,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区的健锐营正白旗、红旗村、白家疃、杏石口、南辛庄、门头村等地,但具体位置很难确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号的舒成勋,维修房舍时,在西耳房的西山墙上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和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相合,并引起史学界、红学界、文物界的关注,经过考证,有人认为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逐条考查了题壁诗的出处,得出都是转抄古书中的结论。尽管被称为“曹雪芹纪念馆”(也称曹雪芹故居),但并不为一些红学研究人士所认可。  后四十回之谜――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增补的,其结局并不是《红楼梦》本来的面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已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没有最终定稿就去世了,高鹗只不过简单整理了一下,人们在传抄时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还有“一百零八回”之说和“一百一十回”之说。但曹雪芹究竟写了多少回呢?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  大观园之谜一  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仿佛是一座迷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红学家对这块乐土位于何方,也有几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大观园“明北实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南京)。并且具体指出大观同就是现在的南京利济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宁织造署衙门遗址。另一种认为大观同“北主南从”,主要写北京,问接描写了一些江南的景观。有人甚至明确指出大观园就是北京什刹海李广桥附近的旧恭王府。近年来又有人考证,说大观同是以圆明园为蓝本写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处景致为原型而写,也成为兀解之谜。  脂评作者之谜――   在《红楼梦》之中,有很多眉批、夹批、回前回后批,这些批语的批者署名多为脂砚斋等。这位脂砚斋是何许人也?红学家对此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口。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边写边批,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和敦敏,还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续妻,即《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诸如此类,难以说得明白。时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断研究探索。  人物数量之谜――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从清嘉庆年问开始,就有人做过统计,但公布的数目不一。近年来还有人动用电脑进行统计,可统计出的数字也不一致。比较被人认可的统计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  主人公命运之谜――  高鹗的续书最后写贾宝玉悬崖撒手,出家当了和尚,但有人认为这不是曹雪芹所描写的结局。有人认为贾宝玉翻然悔悟,重新做人;有人认为贾宝玉最后潦倒而死;有人认为贾宝玉经过寒窗之后,金榜题名;有人认为贾宝玉路遇高人,随行而去。至于民问所流传的“版本”就更多了,这也成为《红楼梦》的谜团之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