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校本研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咏怀古迹校本研修

ID:883819

大小:3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咏怀古迹》校本研修临潼中学杨帆一.课例背景《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而学生对这首诗感兴趣的点仅是昭君是古典四大美人之一,对其人生际遇最多理解为红颜薄命。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刻的认识,同时突破文章的难点,即杜甫为什么要歌咏昭君,二人的同病相怜之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师生合作,共同探究。二.课文解读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宫女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羁旅大半生的悲苦情怀。三.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巧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深沉怨恨的情感,感受诗人沉郁的诗风。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重点)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难点)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昭君出塞、身死异国后,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咏叹不已。其实他们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的胸中块垒。诗圣杜甫又借昭君只是想表达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二、题解:《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七言律诗;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诗人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三.让学生朗诵,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四、解析诗文:1.赏析“赴”字之妙。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很有气势,仿佛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从而烘托下面昭君出场,好比主角出场前的锣鼓齐鸣。2.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出分析?对比、衬托颔联中“一去”与“独留”写出了昭君怨假意与荒漠的悲凉,让人感到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点明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诗人通过理性地质问即仅凭画图怎能识得昭君的美丽容颜呢和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的悲戚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五.探讨诗歌主旨。杜甫为什么会深情的咏叹昭君其人其事?具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是一首借古抒怀的诗,诗人与昭君在遭遇、经历和处境等方面都有相似点。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点拨:作者借昭君远嫁的悲剧,表达自己怀济世之才却郁郁不得志和飘泊西南的辛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这也正是杜诗沉郁之处啊。3.小结:这首诗是借古抒怀的典范,即借他人的灵堂哭自己的恓惶。其沉郁的情怀尤其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五、迁移扩展:1.了解怀古诗的相关知识。怀古诗的结构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内容:国家------国运衰微名地-----昔盛今衰名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等 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古抒情等2.读王安石的《明妃曲》其一,用本课所学探究其主旨。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示例:王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实践改进: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今天时间较长,涉及到古代文化中的典故很多、又蕴含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学生对诗歌鉴赏不感兴趣,没有信心。学生作答时,还不能用比较规范、专业的鉴赏语言。此外对于其他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等)目前还没有探究出像怀古咏史诗这样的三段式鉴赏方法。四.研修体会这首诗是经典的千古流传的诗歌,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诗歌,并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欣赏其他诗歌。今天观看了网上名家的教学录像,我感触很深,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时,更多的代替学生分析诗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内容。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灌输式的痕迹。张老师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从吟诗中体会是诗人的情感。还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扫除诗歌字词上的障碍。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老师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寻找。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正在受益。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觉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可实际操作起来事与愿违,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或者说得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脑的讲出来痛快。这种困惑时常伴随我,也想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张老师的录像,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以后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回味与展望:诗歌鉴赏时我们主要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思想情感作概要的赏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从题材的角度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