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 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林黛玉进贾府 分析

ID:877822

大小:1.2 MB

页数:12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林黛玉进贾府 高中第四册选文《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我将从环境、人物、叙事视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红楼梦》前五回是一部书之纲领,总起一篇大书之楔子。交待小说之人物、环境、事件起因乃至三生因缘。我把它称为“功能性叙事”。 清末护花主人总评中说:《石头记》一百二十回,分作二十一段看,方知结构层次。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第二回为二段,叙宁、荣二府家世及林、甄、王、史各亲戚,如制艺中之起股,点清题目眉眼,才可发挥意义。三四回为三段,叙宝钗、黛玉与宝玉聚会之因由。五回为四段,是一部《石头记》之纲领。……(红楼梦三家评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一、环境:府第、排场与大家规矩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是诗化的。诗是中国文学之正宗,也是中国文学之顶峰,它最早出现和成熟,深刻地影响和渗透在各体文学之中,各体文学在发展成熟之后都有诗化的倾向。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正体现了这种以诗为指归的审美倾向。 红楼梦似乎没有明确的环境描写,因为它的环境描写化入小说的叙事和作者的文心中,我们甚至很难找到哪些篇幅是属于环境描写的。这就是红楼梦小说艺术的境界,我认为可以称之为化境。不着痕迹,没有技巧,无迹可求。 作者明确宣称他的故事是虚构的,是假语村言,甚至为人物事件设计了一个后神话时代完全虚构的起因,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石头,是女娲炼石补天之余石,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经历了一番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故事,这个故事由空空道人传入人世。这块石头的故事中又有一个奇异的梦幻故事,就是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浇灌还泪故事。这是一帮风流冤孽造劫历世的前世因缘,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小说开头那首“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诗后说:“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闺情诗词到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便是起自这样混沌的远景之中。从第一回的神话,到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到第三回林黛玉的行程和亲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便从莽荒中走来,渐行渐近,由远及近,逐渐细致和真切。 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二回开头有一段话:“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国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 此即画家三染法也。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眉批:“此回开首十八行并诗二十八字,乃作者自序之批评,极为中肯,为今本所无者。”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水,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 王蒙《红楼启示录》说:“写到荣府的隆盛繁华讲究排场,这位主张‘好了’、渲染梦幻的、‘跌过一番筋斗’的过来人,却丝毫隐瞒不住笔端流露出的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甚至是自吹自擂的语调与个中的快意情绪。呜呼,说‘好’就是‘了’易,去掉对‘好’的依恋回味与对‘了’的哀叹谈何容易!真正又‘好’又‘了’了的话又哪儿来的《红楼梦》? 呜呼,曹雪芹亦不能免俗,津津有味地令人垂涎三尺(首先当然是作者自己垂涎了)地写种种讲究排场,而且和(后面)用同样的语调写刘姥姥这种小人物的毕恭毕敬奉承叨光,…作者写到这里并无叹息,而只有权贵者的自满自足自傲,真是十足地开心!”(25-28页) 移步换形 正房贾母住处 侧院贾赦邢夫人院落 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正内室贾政王夫人住处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甲戌本旁批:伤心笔,堕泪笔。 半旧的甲旁: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 甲眉: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这就是儒家传统的思想“礼”,“礼”的核心是亲而有序。 为什么说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赶忙带着黛玉急急地赶过去呢?李纨、王熙凤还有很多下人都在那伺候,为什么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呢?是等王夫人来共进晚餐吗? 有失侍膳之礼 心理迹象小说 蒙旁:作者非身履其境过,不能如此细密完足。 二、人物 宁、荣二府支谱 (一)外祖母史太君(贾母)1、对黛玉的怜爱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蒙: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理。)叫着大哭起来。(甲旁: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蒙旁:此一段文字,是天性中流出,我读时不觉泪盈双袖。)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甲旁:傍写一笔,更妙。)黛玉也哭个不住。(甲旁:自然顺写一笔。蒙旁:逼真。) 一时众人漫漫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甲旁:书中正文之人,却如此写出,却是天生地设章法,不见一丝勉强。) 2、老太太的性格之一面:爱热闹、喜欢开玩笑。以及老太太的人生观、价值观 甲本还有一旁批:阿凤笑声进来,老太君打诨,虽是空口传声,却是补出一向晨昏起居,阿凤于太君处承欢应候一刻不可少之人,看官勿以闲文淡文也。 她惜福、克制。这是她生活的原则。这一回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原则贯彻在整部小说中她的表现,也是她对林黛玉、薛宝钗评价的重要标准。林黛玉恰恰在这点上修养不够,任性而为,任气而使,失去了爱她的外祖母的怜惜,也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能争取到自己最为宝贵的幸福。 贾宝玉要去上学时,贾政吩咐说:“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 3、如此溺爱宝玉 “去见你娘来。” “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甲旁:如闻其声,恨极语却是疼极语。 甲旁:一字一千斤重。 蒙古王府本在“不便自己夸张之意”旁边批道:“不如此说,则不为娇养。” “你如今怎比得他?” (二)王熙凤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生命力极其充沛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每次出场,作者都是把她安置在众目睽睽、万人瞩目的舞台口上,使观众目不暇给,耳不暇听。(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163-164) 1、王熙凤的声势和容貌气质(通过黛玉的听和看来表现) 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眉: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蒙旁:大凡能事者,多是尚奇好异,不肯泛泛同流。 小说仔细的描写了她的装扮。头。脖子。腰。上衣、裙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吊稍眉。蒙旁: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作者读过《麻衣相法》。 蒙古王府本旁批:英豪本等。 这是一段人物速写,表现出的人物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高人一等。 2、王熙凤的聪明伶俐(主要通过王熙凤的语言,机巧多变) 甲旁:却说极淡之语,偏能恰投贾母之意。 蒙旁:以“真有”、“怨不得”五字写熙凤之口头,真是机巧异常。 甲旁:若无这几句,便不是贾府媳妇。 3、王熙凤的能干和机巧 蒙古王府本旁批:“熙凤后到,为有事,写其劳能;先为筹画,写其机巧。摇前映后之笔。” 甲戌本眉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 在“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一句旁,甲批:“试看他心机。”“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旁,甲批:“深取之意。” (三)王夫人我不放心的只有一件事,我有一个孽根祸胎,你千万不要理睬他。 在“孽根祸胎”一句旁,甲旁:“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 (四)贾宝玉 贾宝玉的出场则是先抑后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富于调侃,但又富于哲理,很有意思的还在于,纯粹是写小儿幼稚语,但写超验的前世姻缘,一段深情饱含其间。 黛玉心中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到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甲眉:此非套满月,盖人生有面扁而青白色者,则皆可谓之秋月也。这句不是面如满月的意思。)色如春晓之花,(甲眉:“少年色嫩不坚牢”,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甲旁:真真写杀) 课文的注释中说: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在我看来,这并非内涵单一的两首词。作者撰这两首词概括贾宝玉的性格,并非都是褒扬之意。 这两首词第一层意思是自我标榜,我行我素,表现了文人的清高和自负。 这位抒情主人公一方面沉浸在自己的自负与清高之中,不无自鸣得意、自我欣赏的乐趣。但是,毕竟今天他处于潦倒落泊的境地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不无忏悔和反省之意。这主要表现在第二首词中。 贾宝玉是他家族的不肖子孙,但他并没有进步到自觉的反封建反传统,他的叛逆很大原因来自他无忧无虑、富贵雍容的贵族生活,一种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甲眉: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于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囫囵不可解之语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三、叙事视角 从全知叙事到选择特定的叙事视角,也就是限知叙事,小说艺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才积淀而成。 如早期的《三国志演义》就基本上是全知的叙事。早期的《水浒传》也没有明确的视角意识,只有到了清初金圣叹修改《水浒传》才特别注意叙事视角的统一。而《红楼梦》,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相结合,运用得很灵活,创造了非常精致的叙事艺术 视角有什么意义呢?视角最为明显的意义是创造陌生感和悬念感。 视角的另一个意义是对特定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选文总体是通过林黛玉这一独特的视角描写环境、介绍荣国府这个大家庭——故事发生的舞台。但在贾宝玉出场后,叙事视角很自然的转换,先是全知全能的介绍宝玉的性格,然后又自然转为宝玉,以宝玉的视角观照黛玉,又很自然的两种视角相融合。 (一)转换视角看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生,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列宁格勒藏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甲旁: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眉: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二)林黛玉的视角 在“方是荣国府了”这句旁边,蒙古王府本批道:“以下写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 为什么选择黛玉的视角?一是因为黛玉为外戚,以陌生的眼光看贾府二是因为黛玉性格,心细,步步小心,处处留神三是因为黛玉的身份,是小说中的第一女主角。 最为重要的是,小说不仅是为了借林黛玉的陌生的眼睛介绍贾府的荣华富贵和族大人多,而且同时是为了表现林黛玉自身的性格形象。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一句旁,甲旁: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 小说原文的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林如海是江苏盐政,“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黛玉的性格主要特征是自尊和敏感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在必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旁: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蒙古王府本在这句话旁批曰:“客居之苦,在有意无意中写来。” 第一件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大旨谈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