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_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囚绿记_同步练习

ID:868238

大小:39.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囚绿记一、关于作者: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二、字词积累了截:明了简单。涸(hé)辙的鱼: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揠(y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揠,拔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幽囚:囚禁。淅沥(xīlì):形容轻微的雨声。三、谋篇立意: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四、文章脉络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第三层(12-13),放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物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题。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三、写作方法1、语言运用:含蓄优美。如“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称呼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含蓄表达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修饰语“珍重”暗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2、修辞方法: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属排比;“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属比喻;“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属反复;“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属拟人。3、中心表达: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4、写作借鉴:构思精巧,变化多姿,是我们需借鉴学习的。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结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四、问题探究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自由?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作者从绿身上看到了一股力量,一股虽卑微但又异常执着去追求自由的生命力,因此受到了启发,更增添了对绿的尊重。因为又让绿恢复了自由。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4、句段理解: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⑵“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排比)(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比喻)(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反复)(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反复)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2、联系上下文,指出句中词语的深刻含义。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常春藤的顽强,向外生长,执著,使我看到了人生路上的光明。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珍重:表现“我”对具有抗争精神的常春藤的敬重。⑶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可怜:表现出对失去生机的常春藤的哀叹,同时也隐含了对自己的行为的责备。⑷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绿友:表现出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3、《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文体是咏物抒情的散文。阅读1~5段,回答下列问题4、“我”所住的公寓有哪些缺陷?“我”为什么要选定这一间呢?有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面积小,二是地面潮湿,三是阳光直射,令人感到炎热。因为这间房能看到“绿影”,所以“我”选定了这间房。5、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这间房的喜欢?毫不犹疑,了截爽直。6、“我”为什么认为绿色是“宝贵”的?因为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7、“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引用了一个成语典故,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8 、“我”为什么一会儿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一会儿又说“我并不感到孤独”?这矛盾吗?为什么?说孤独是因为“我”在古城没有亲戚朋友,无人来拜访问候。说不孤独是因为“我”有绿色相伴,有“绿叶和我对话”,二者并不矛盾。作者在这看似矛盾的对比中突现了“我”对绿色之爱。阅读8~14段,回答下列问题1,⑧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3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2,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3分)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3,⑾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3分)"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3分)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5,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3分)"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3分)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7,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拟人.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8、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向往自由与光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9、画线句{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与第⑿段的哪一句相照应?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和“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相照应。由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中旬,就“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部”了。10、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如果说原想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囚”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那么,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却是发向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1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