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

ID:868110

大小:6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1【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作有《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2.阅读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4.解释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踱:弥望:袅娜:脉脉:斑驳:一例:丰姿:大意:【合作探究】听录音,品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目标检测】1.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z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ù)的妙处(chù)B.酣眠(hān)参差(cī)袅娜(nà)幽僻(bì)C.点缀(zhuì)倩(qiàn)影蓊蓊(wèng)郁郁梵婀(ā)玲D.弥(mí)望羞涩(sè)踱(duó)步煤屑(xiè)路2.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因遥远而模糊不清)B.杨柳的丰姿。(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3.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比喻、比拟)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比喻、比拟)D.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比喻、顶真、对仗)4.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A.表转折B.表停顿C.表解释说明D.表递进学习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还有哪些我没学懂?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主备人:肖谅审核:高一语文教研组 【教学设想】:再读课文,赏析文章第四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自主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品读课文第四、五、六段。2.分别给第四、五、六段取一个小标题:【合作探究】一、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1.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2.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3.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目标检测】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这段文字描写了()。作者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依次是: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一个比喻句。“亭亭的舞女的裙”与“出水很高”的叶子有哪些相似之处?3.文中哪些短语直描绘了荷花的情态?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这句话用两个喻体“明珠”和“星星”来描写本体“白花”。仿照示例,以“歌声”或“烛光”为对象(可以加上定语),用两个喻体来描绘它,力求准确、形象、新颖,并注意表达的简明、连贯。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哪些相通之处?6、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弥望”和“田田”两个词是什么意思?除了文中注解中提到的古乐府诗句外,你还能想出哪一句类似的描写荷叶的古诗?二、,背诵第四、五、六段。学习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还有哪些我没学懂?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1荷塘月色第三课时主备人:肖谅审核:高一语文教研组【教学设想】:再读课文,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赏析文章第五、六段,背诵第五、六段。 【自主学习】1、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2、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1、比喻句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⑧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2、拟人句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合作探究】1、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①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②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2、赏析课文第6段,①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②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目标检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在文中的空格处填入一组动词,最形象的一组是()。A.照升B.泻浮C.照浮D.泻升2.这段文字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写,次写,再总写。请用“\”在文中把这三个层次标出来。3.“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都是比喻的说法,分别是指()。A.满月和淡淡的云B.满月和淡淡的云遮住月色C.朗照的月光和经淡云遮隔后疏朗的月光D.朗照的月光和朦胧的夜色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好处”指的是()。A.因为不能朗照,显得特别宁静。B.因为不能朗照,一切显得静美淡雅,无人干扰。C.因为不能朗照,迷迷朦朦,光影谐和,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D.因为不能朗照,有助于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朦胧的月光下丛生的灌木和杨柳的倩影之美。B.描写月光下的树影来衬托此时内心的平静。C.描写灌木和杨柳,是为了强调“这恰是到了好处”。D.通过对“灌木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的描写,从侧面描写月光的朦胧轻盈。学习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还有哪些我没学懂?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1荷塘月色第四课时主备人:肖谅审核:高一语文教研组【教学设想】:认识痛感的修辞手法,赏析文章第7-10段。【自主学习】认识“通感”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例1:《琵琶行》在描写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弹奏时,同样也借助了通感: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例3: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例4: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吴伯萧《歌声》)歌声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要辨识它不能凭借视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凭借听觉。作者把歌声比喻成有形的东西,不但能“摄下”“影片”,而且还能“绘制色彩”“绘制形象”“绘制感情”,还能“一幕幕放映起来”。这就是借助通感手法,才把“歌声”刻画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绘形绘声绘色。例5: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起来集中描写,因而使其审美形象显得异常优美和鲜明。例6: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几句吗?【合作探究】一、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西洲曲》的理解: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目标检测】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学习反思: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还有哪些我没学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