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ID:867947

大小:2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背景介绍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之一。不同时代的人谈到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不只是为书中少年主人公坎坷而又富于传奇性的故事所吸引,也由此体会人生的乐趣与艰辛。这部小说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又并非生活实录),所以这里对作者的生平略加介绍。狄更斯出身寒微,父亲因负债连累全家关进债务人监狱。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使他早熟、早慧,亲生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奋力上进。他领导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仔细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二十三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一帆风顺,一生共创作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奥利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每一步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并肩的英语作家。他既是一位“娱悦大众”的通俗作家,又是一位有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创造的许多人物,如:乐善好施的匹克威克、儿童教唆犯费金、吝啬鬼斯克鲁奇、骗子金格尔、伪君子佩斯尼夫、阴险小人希普、债多不愁的米考伯……都作为常见名词进入英语词典,成为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但是,狄更斯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而是把它们都“化用”了创造出新的艺术品。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米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本书的译本有很多种,建议看张谷若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和董秋斯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另外,林汉达的译述《大卫·科波菲尔》(中国青年出版社),篇幅虽短,但文笔甚好。如果你对狄更斯感兴趣,想要对他了解得更多些,除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外,不妨参考:张玲著《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北京出版社)、朱虹著《狄更斯小说欣赏》(山西人民出版社)和薛鸿时著《浪漫的现实主义——狄更斯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品导读读《大卫· 科波菲尔》应当把握小说的主线,那就是大卫的成长史。他是个遗腹子,和年轻貌美、心地善良、性格软弱的母亲相依为命。忠心耿耿的女仆佩葛蒂无微不至的爱护他。然而,童年的幸福很快就结束了。母亲改嫁,继父默德斯东是个凶残、贪婪的商人,还把生性更为冷酷的姐姐带来管家,母亲大权旁落,再也不敢和儿子亲近。大卫受尽虐待,只有佩葛蒂始终在保护他,是孩子体会到人间仍有温情在。母亲被折磨死后,继父把他送去当童工。大卫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世上唯一的亲人(他的姨婆)。在姨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都有十分明确的道德意图,处处体现着民主思想。本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首先是大卫的保姆佩葛蒂。大卫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久而久之,连他本人也怀疑起自己来了:我该不是真像继父所说的那么坏吧!母亲只能掩面而泣,不敢来解救他。只有佩葛蒂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安慰他,说他是她心中最乖的宝贝,她将永远爱他。两人悄悄的通过钥匙孔对话。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我好像心头挖掉了一块肉,她就补在那块地方,我的心又长好了,把她包在里面了。”佩葛蒂的哥哥是一位心地善良的渔民,他收养了两名孤儿:外甥女艾米莉和侄儿海姆,他俩的父亲都是葬身大海的渔民。大卫长大后带同学、富家少爷史蒂尔福斯上他们家去玩。就在艾米莉和海姆即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史蒂尔福斯竟诱骗艾米丽与他私奔。佩葛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史蒂尔福斯家,问他的母亲,他儿子答应要和艾米丽结婚的话算不算数?那位富家太太对此断然否定。在她看来,他儿子若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还会毁掉儿子的前程。她反正有的是钱,想补贴几个钱了事。佩葛蒂先生愤怒地斥责了这个阴险的女人。他立即出发,决心把误入歧途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博爱与宽恕。后来,艾米丽被玩腻后便遭抛弃,最终在舅舅的带领下移民澳大利亚,开始过新的生活。她终生未嫁,热心帮助他人,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狄更斯将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夫人那颗自私、冷酷的心与劳动人民善良、慷慨、自尊的心相对照,从中体现出民主的精神。亚摩斯海滨的船难是全书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青年渔民海姆奋不顾身的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诱骗他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但他仍尽力想把他救上岸来。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俩都淹没了。海姆为人木讷、憨厚,没念过书,更谈不上仪容风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在他面前,纨绔子弟显得如此丑恶、自私和渺小。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小说因此具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小说中大卫的房东米考伯夫妇是狄更斯以他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这对夫妇儿女众多,负债累累,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两人哭的肝肠寸断。临行前,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磅,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这正是狄更斯父亲入狱前说的原话。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米考伯又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米考伯太太对丈夫的能力深信不疑,这种信念支撑者她忠实地伴随丈夫度过了充满艰辛的日子,终于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他们那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称做“米考伯主义”。大卫的是非观念和健全人格是在姨婆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姨婆脾气古怪,然而嫉恶如仇,古道热肠。她把默德斯东姐弟叫来,痛加训斥,可见她如何是非分明。她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话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做人箴言。大卫年幼时,在撒伦学院寄宿,他最喜欢的同学就是英俊潇洒史蒂尔福斯。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一个势利场所。有一次,史蒂尔福斯在课堂吵闹,麦尔老师批评他几句,不料他非但不服管教,反而侮辱这位老师是“叫花子”,吵闹声大得把校长招来了。史蒂尔福斯振振有词地揭发麦尔先生的母亲是靠施舍过日子的。校长一向势力,竟立即解雇麦尔先生,还表扬史蒂尔福斯维护了学校的体面。大卫为这件事深深内疚,因为麦尔先生一向待他很好,而且关于他母亲受施舍的事还是大卫无意中向史蒂尔福斯透露的。但他并没有向同学特莱得一样对此事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特莱的是唯一站出来谴责史蒂尔福斯行为可耻的人。随着大为健全人格的确立,他终于和特莱得成为终生的挚友。 小说描写了大卫第一次盲目的婚姻。当时他的姨婆破产,必须完全靠自己艰苦创业。可是,他的“娃娃妻”朵拉是位娇生惯养的小姐,过不了苦日子,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书中描绘的家庭琐屑入情入理、真实生动,是英语文学中优秀的篇章。后来朵拉病逝,大卫在海外闯荡数年归来后发现:和他一起长大的阿格妮丝才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他俩的美满婚姻终于在排除了一个主要障碍后得以成全。这个障碍就是维克菲尔律师的合伙人希普,他是一个阴险小人,狄更斯是这样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他常深夜用功苦读又厚又大的法律书,一边读一边用手在书上比划,在书上留上印记,好像有蜗牛爬过似的。他对身份比他高的人故作卑微之态,爱和别人握手,他的手又冷又湿,让人直起鸡皮疙瘩。他不但企图占有维克菲尔的产业,并且还想占有他的女儿。大卫姨婆的破产也是他捣的鬼。他的阴谋未能得逞,出乎别人意料的是:揭穿他的罪恶行径的不是别人,而是“百无一用”的米考伯。米考伯一家随后也移民海外,并且在那里大有作为。麦尔先生也在“新世界”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博士。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都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心理,其中还有狄更斯特有的幽默情味。他看到佩葛蒂的哥哥的从海上打渔回来,用热水洗脸时,他觉得这位渔民和虾蟹有相似之处:先是黑的,用热水一泡就变红的了。小说通过儿童的观察,还反映出成人世界的事实真相。默德斯东觊觎年轻寡妇的美貌和家产,对她大献殷勤时,孩子凭他的本能,察觉到了。当那个家伙假意拍大卫的后背时,竟放肆地碰到母亲的手,大卫生气的把他的手推开。默德斯东带大卫出去玩,大卫听见他的朋友说,他正在勾引“漂亮的小寡妇”。晚上回来,大卫对母亲学舌,母亲一边笑着,一边要儿子一遍又一遍地复述白天的这段经历。纯洁的大卫并不知道默德斯东跟朋友谈论的正是自己的母亲,但年轻寡妇对幸福生活的热烈憧憬已跃然纸上。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大都个性鲜明,他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用他们的习惯动作、姿势或用语等来表现其心理性格,有些就连用具也跟它主人的本质特征相符。如继父请他的姐姐来管家,那位老处女一脸杀气,和他弟弟一模一样。大卫看到她带来的箱子上都钉着坚硬的铜钉,她那只钢制钱包,每次开关都听见咔嗒一声,像是狠狠的咬谁一口。狄更斯往往只要用一句话就极好的抓住了人物的本质。如马车夫巴基斯爱上了淳朴、善良的佩葛蒂,他请大卫给他捎一句话“巴基斯愿意”。大卫给他捎到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佩葛蒂懂得这就是那位老实人真心诚意的求婚。他俩结婚了,共同度过幸福的一生。巴基斯临终时,在弥留之际还喃喃地对大卫重复这句话。我们阅读狄更斯的著作,绝不能忽视狄更斯塑造人物的高超本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