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望洞庭教学设计

ID:860289

大小:3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 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八、教学反思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2007-08-31]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独坐敬亭山》。    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⑴ 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      ⑵ 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⑶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⑷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⑸ 熟读成诵。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学后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     ⑴ 抓住“湖光”、“秋月”、“镜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优美的意境。     ⑵ 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描写的形象。     ⑶ 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发展性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拓展延伸   1、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2007-08-31]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