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阅读练习 鲁教版 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阅读练习 鲁教版 必修1

ID:859215

大小:58.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再别康桥阅读练习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1~4题。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在,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红;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对诗歌前两节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索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情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①句中的“强烈”错误,④“波光里的艳影”用来比喻“金柳”。  答案:D  2.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轻的”写诗人离去,不忍心打破校园的宁静的美好情怀。    B.“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现了诗人愿把自己化成一条水草融入康河之中,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和强烈的依恋之情。    C.“彩虹似的梦”,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    D.“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可理解为他不愿意把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此外“悄悄”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向性格。  解析:D项的说法脱离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D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第一节给读者留下飘逸、滞洒的印象,而最后一节感情变得深沉、抑郁了。    B.“那河畔的金柳”和“软泥上的青劳”这两节诗,写出了对旧情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     C.全诗分为7节,每节4行,大体每行三顿,诗歌的建筑美与音乐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整个诗非常和谐。    D.全诗艺术上最好的是“悄悄的我走了”一节,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馆,色彩斑斓。  解析:D项“迷离恍惚,色彩斑斓”的说法不妥。  答案:D  4.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告别的对象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    B.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寂静的氛围,此时无声胜有声,造成了别离的凝重气氛。    C.诗中借以寄托告别之情的物象是“云彩”“柔波”“青待”等自然物,意象选择独具特色。    D.这首诗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生活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诗突破了一般别离诗告别时的伤感,因此B项的“凝重气氛”不妥。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纤徐的婆婆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鸯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排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的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驾,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疲,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1.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带书。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1自然段开始就点明了一点,第4自然段开头“ 并且”一词紧承前文,点出了第二点。  答案:不须踌躇你的眼色与体态不须约伴  2.“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解析:此题的解答必须从全文的主旨着手,作者之所以选取这几种人,就在于他们暗合自己的思想情调。  答案: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3.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解析:末段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解答此题要把握准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癫,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沤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的鉴赏和评价能力。C项“空间为序”不妥,D项“恢弘的气势”不妥。  答案:CD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