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拟行路难(其四)》习题

ID:855037

大小:2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习题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  氛围(fèn)  皈依(kuī)B.泻水(xiè)翡翠(fěi)凝睇(dì)C.踯躅(zhí)衣袂(mèi)姊妹(zǐ)D.鲍照(bào)玉簪(zān)闲暇(xiá)解析 A.“氛”读fēn,“皈”读ɡuī。答案 A2.选出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泻水 倾泻 泄漏 寄愚B.酌酒斟酌商酌酌情C.踯躅珍羞金樽磊落D.断绝慷慨徘徊辈愤解析 A.愚—寓。C.羞—馐。D.辈—悲。答案 B3.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解析 “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答案 B4.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解析 鲍照为南朝诗人。答案 A阅读与鉴赏二、课内精读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回答5~8题。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了高潮。6.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一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合理?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细品全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可见应以悲愤为主。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7.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境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答案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8.这首诗声情并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比兴、反问等修辞手法;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用的是长短相间的杂言体。开头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贵贱穷达,比喻贴切,耐人咀嚼;第五句运用反问,增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另外句式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前六句五七言交错,一短一长,给人以欲说还休的语感;结尾两句连用七言长调,形成了情感的高潮。三、课外拓展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回答9~12题。拟行路难(其六)鲍 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②。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 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②垂羽翼:失意丧气的样子。9.“不能食”、“拔剑击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什么使他长叹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无限激愤之情。②渴望有所作为,却无用武之地。10.“蹀躞垂羽翼”怎么理解?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委曲苟活,虚度年华。②不肯碌碌无为,阿附权贵,要有所建树的高尚情怀。11.“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中“弄”“看”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12.“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是表达归隐的情趣吗?请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评析一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鲍照一生,始终执著地追求实现自我。他曾说:“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辩,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诗人不是要逃避现实,隐身到幸福的小家庭圈子中去,实质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话。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和抗议。“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以古鉴今,去分析认识自己被埋没、遭贫贱的命运,并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拟行路难(其六)》赏析: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倾泻出来。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以上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的反抗。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14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3.[对应高考考点链接]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拳”和“退”二字用得最传神(明确关键字)。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点明意境)。14.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