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2

ID:854204

大小:11.09 M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学习目标1.掌握“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的用法,“行、引、乘、策”等词的意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3.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作家作品简历: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一类是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组诗等。课文背景:陶渊明义熙元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据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县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资料卡片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字词广场★通假字乃瞻衡宇 “衡”通“横”。★古今异义(1)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2)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3)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一词多义(1)实词行引就矫言息(2)虚词之而以★词类活用(1)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2)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3)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4)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文言句式(1)省略句寓形(于)宇内复几时(余)情在骏奔(2)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复驾言兮焉求(疑问代词“焉”作动词“求”的宾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乐夫天命复奚疑(疑问代词“奚”作动词“疑”的宾语)(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部分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读《归去来兮辞》序言,再读全诗,我们感到它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第1段,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看似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这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第2段,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先写归途之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的景象!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3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诗人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第4段,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深层探究本文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了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反映了作者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1.淡远潇洒的风格。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2.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1.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提示:(1)发乎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2)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否是消极思想呢?对我们来说是否可取?提示:我们不能笼统、简单地把作者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谈玄理更有意义些。生活在激流勇进的时代中的现代青年,更应该奋发有为,而不应该消极避世。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节,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皋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选自《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主编)他山之石渭 河辛 梓它从甘肃大地的渭源县缓缓而来,安详而平静,仿佛一个人在低头独自散步。在经过渭南镇时,一如既往。其实,这个镇子的名字,也许就象形地来自于这样一条河:渭南镇的一个又一个村庄,都在它的南面依次摆开,继续着它们俗世的生活:劳作、休息、繁衍。当我和这条小河相遇时,我还是青春少年,我正在中滩镇继续自己的高中学业。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身边有一条河流经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我只是感到好奇。因为缺水的童年里,我只见过一眼清澈见底的泉水的美丽。所以,我总会利用放学的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条河边,开始了同样美丽的河边生涯。我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在这里的柳树下散步,读书,也常常能在这里看到相爱的乡村青年如何抵达他们的爱情天堂。除此之外,这条河流对我有多大的意义,我并知道。当然,我更不会发出像作家张锐锋那样的质问:一条河流为什么不找一条最简单的捷径入海?但是,我已经隐隐地觉着,这是一条多么适合一个人成长的河流啊。三年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就自然地离开了这条河流默默的滋养。可是,当我在这个浊世里拼命向前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是多么地喜欢它,竟然有些恋恋不舍!这条发源于定西渭源县鸟鼠同穴山的河——单就它的发源地—— 鸟鼠同穴山,就让人浮想联翩,顿生爱意。但这条河在我的冥想与思考中,则是一条隐士之河。我之所以这么认为,理由有四:两千多年前姜太公在渭滨垂钓偶遇文王的传说,不光使渭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总能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联系起来,和张志和词中那位“不须归”的淡泊老翁联系起来,这句话与这首词都与隐士有关。二是它越峡谷,过大川,但不惊涛拍岸,不恣意妄为,平静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像内心一片安宁的隐士。我还发现,就连渭河岸边的村庄,也都是安静的。偶尔听见的鸡啼狗吠,作为安静的一部分,反而加剧了乡村本身固有的那种静。三是天水境内的渭河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却接纳了葫芦河、牛头河等6条小河,像隐士积攒鸟鸣轻风的模样,它的行为是包容的恰切注脚。四是古代多隐士,而在这个所谓的信息时代里,人们好像同时无缘无故地浮躁起来了,隐士开始消失。现在,曾经的渭河正在消失。几次回乡,经过渭河,面对几经干涸的渭河,我恍惚觉着,现在,真是一个一个没有隐士可居的年代了。埋伏在心里的感叹,指令我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为渭河写下了一首拙劣的诗:收获的秋天,卦台山下细细的渭河弯曲成伏羲演八卦时身着的一根腰带而蛐蛐的叫声像先民们睡眠时不禁轻轻发出的祈愿——大地吉祥噢五谷丰登啊野兽出没呦渭水长流兮……当我走在河边濯洗旅途中的面容时时间已经捧走了它作为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哦寒风吹,渭水枯孤单的落日漫不经心地经过岸边干峭的槐树时谁能承担起我们的渴意也许,这只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诗人的多情。在祖国的版图上,不知有多少河流开始干涸,就连那被尊为母亲河的黄河也一次次地出现断流。如果真是时间取走了“它作为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那么,我亲爱的渭河,请你在我的内心里轻轻流过,或者,让我借助想象和记忆,一次次地复原你:一座小镇,依依的垂柳,安静的村庄,清清的河水……攻读点:这是一篇诗意隽永的散文,读来让人陷入沉思。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作者告诉我们:曾经给予人们滋养的渭河已经不在,河流清香的泥土气息只能靠想象和记忆,连被尊为母亲河的黄河也一次次地出现断流。我们的精神家园岌岌可危,浮躁让曾经的安宁、神秘、包容悄然消失。作者面对人类的生存问题,对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的发展产生了怀疑,对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产生了深深的忧虑。素材搜集1.陶渊明名句(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贫困县建遮羞墙 甘肃省漳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近日,漳县境内212国道沿线的部分村庄在路边竖起了一堵堵高约两米、用琉璃瓦装饰的墙,将路边农户的房屋遮挡住。村民称这些墙是10月份开始修建的,是“扶贫项目”。他们称这些墙最大的作用是遮丑,让过路的领导觉得好看。两米高、每平方米造价五百元的墙,漳县一修就是将近四公里。这对于一个每户年收入只有两千元左右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真算得上是“大手笔”。但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刚刚发表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重要讲话,漳县所为,不过是另一种付诸行动的“空谈误国”。3.他的童年,是酸楚的爷爷是捡破烂的。父亲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了解决一家七口的吃饭问题,他和妈妈常常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到了月末,家里还是常常没了买米的钱。母亲只好到邻居家借。每次借钱回来,母亲总是一脸的疲惫,显示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苍老。而父亲,总是默然无语。虽然借的钱下个月就还上了,但是邻居们还是慢慢都开始躲着他们。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灵。多年后,回忆起来,他仍然伤怀地说,那是一段穷得没有尊严的日子!为了找回尊严,十六岁的他开始为一家人的生计奋斗。那时霹雳舞刚刚传入中国,在各地流行不已。霹雳舞演员都有不菲的收入。于是,每天晚上,他都偷偷地去青少年宫练霹雳舞。父亲告诉他,你去参加比赛吧,获奖了,就继续跳;获不了奖,就给我回校读书。有了父亲这句话,他开始了更加刻苦的训练。借了同学家的录音机,夜以继日地练习迈克尔·杰克逊的霹雳舞。1987年,他参加黑龙江省霹雳舞大赛获得了一等奖。1988年,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霹雳舞大赛上,他获得了二等奖。他开始在各地表演霹雳舞,演一场一百元,一个月演三四十场。而当时,大学教授的月薪不过五百元。他终于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一年,他十八岁。然而,富足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停下奋斗的脚步。1995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班。为了体重达标,他在一个月内把体重从178斤减到了142斤。医生说,如果不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如此高强度的减肥会要了他的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七百名的补招生中,他成了唯一一位跨入中戏大门的幸运儿。他叫孙红雷。孙红雷为什么有今天的杰出成就?就因为他出身卑微,所以奋发,因为奋发,所以杰出!卑微阻挡不了梦想的脚步,卑微只会让实现梦想的路更加坚定而笃实。适用话题:卑微是最好的起点;梦想;苦难素材运用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山西一考生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地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他曾在硕果累累的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点评:这篇文章侧重从“淡泊”的角度,歌颂和怀念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作者对陶潜的理解绝不停在肤浅的说白上,而是借助于其诗歌来赞颂其品格。开头结尾互为照应,点明题旨“淡泊”。本文语言非常精彩,用诗的语言来写散文,读之朗朗上口,又回味无穷。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