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word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word导学案

ID:853975

大小:85.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word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高一年级语文组王京华,xx年12月【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三、知识链接(一)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二)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导学步骤】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兰亭集序》word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高一年级语文组王京华,xx年12月【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三、知识链接(一)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二)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导学步骤】 一、预习情况检查(一)生字词注音癸(    )丑    修楔(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放浪形骸(   )   会(   )稽   (二)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群贤毕(    )至   少长咸(    )集   所以游目骋(    )怀   极(    )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取诸(    )怀抱   或因(    )寄所托   虽趣(    )舍万殊   及其所之(    )既倦   感慨系(    )之矣   向(    )之所欣   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  况修短随化(    )   终期(    )于尽  不能喻(    )之于怀   列(    )叙时人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____________。 齐: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①修例句出处释义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治理、整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长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高②期例句出处释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约定时限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察今》期望、企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jī)满、周,一周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至、及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不信《陈太丘与友期》约定③致例句出处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送、送达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表示、表达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获得、得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致、引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专心致志成语极、尽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情致④临例句出处释义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岳阳楼记》面对、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面对、引申阅读居高临下成语从高处往低处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 ⑤次例句出处释义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子·王制》等次陈胜吴广皆次而行《陈涉世家》按次序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临时驻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的驻地列座其次《兰亭集序》旁边⑥一例句出处释义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把……看做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相同5、成语释义: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情随事迁二、梳理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从文中找出标志每层作者情感基调的字眼。  2、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回答: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记叙了怎样的兰亭盛会?(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等) 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3、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回答:第三自然段分为几层?与前文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由第一、二自然段的“乐”到第三自然段转“悲”,即“岂不痛哉”,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第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是如何推进的? 三、问题探究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课文针对训练】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4.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5.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7.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8.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参考答案:1.B 2.B 3.B 4.①C ②C ③A 5.B 6.B 7.C 8.A )  【作业】背诵全文;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15分钟/45分钟过关检测》。   【拓展阅读及练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正文见读本)一、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二、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休憩(qì) 多思曩昔(rǎnɡ)   B.辋水沦涟(wǎnɡ) 携手xié)   C.犬吠(fèi) 黄檗(niè)   D. 猥琐(wèi )村墟夜舂(cò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间:疏远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山殊可过   A.孤之过也   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C.一日,大母过余曰   D.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山僧饭讫而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然是中有深趣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斯之不远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足下方温经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   ③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④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⑤山中人王维白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译文: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译文: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译文: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   C.(1)步仄径,临清流也。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1)因驮黄案人往。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9.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答案:   1、D(猥wěi ,舂chōng)   2、B(A、很,十分;C、稀疏的;D、举,张开)   3、B(拜访。A、D、过错;C、经过)   4、C(敬词,相当于“您”。A、气侯/经济繁荣、兴旺,景象、景致;B、入睡/不出声,保持安静,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D、天性/上天的机密,泛指秘密)   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   6、①正在   ②讫:罢,结束。   ③曩昔:以往,从前   ④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   ⑤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   8、C(临近,走近/从高处往低处看。A、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B、草和树木;D、凭借)   9、A(虚写春天的明媚) 【课外阅读】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参考答案】[全文思想感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三、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第三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三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由第一、二自然段的“乐”到第三自然段转“悲”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第一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二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