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讲稿最新
加入VIP免费下载

项脊轩志讲稿最新

ID:853806

大小:7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能力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那笨拙肥胖的背影不仅使作者泪流满面,也使我们每当想起便心潮起伏,不能自已。师生齐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穿着深青色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1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几十年来,打动着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的心。是啊,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也许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尚不能感悟,一旦我们在事后回忆时,便会禁不住热泪盈眶。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二、解题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2.《项脊轩志》简介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尘泥渗漉(shènlù)余稍微修葺(qì)垣墙周庭(yuán)旧时栏楯(shǔn)偃仰啸歌(yǎn)冥然兀坐wù万籁有声(lài)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1)问:文章开篇,紧扣题目,以判断句“项脊轩-旧阁子也。”来点出它的来历。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这项脊轩呢?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1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本段写作者的“喜”。小轩修葺小轩修葺(1段)喜后:亮、雅、静前:小、破、暗(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翻译下列语句。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参考答案:1.(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2.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11 3.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六、布置作业1.熟背第一自然段。2.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3.预习后面文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2.全体学生齐背。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景:(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渎音。迨诸父异爨(dàicuàn)客逾庖而宴(páo)鸡栖于厅(qī)家有老妪(yù)先大母婢也(bì)先妣(bǐ)呱呱而泣(gū)以手阖门(hé)持一象笏至(hù)令人长号(háo)(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已为墙已,副词,然后,以后(3)凡再变再,两次,数词报(4)乳二世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5)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6)大母过余曰过,动词,探视,看望(7)比去比,介词,等到(8)顷之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11 ,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板书:(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4)写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明确: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问曰“儿寒乎?欲食乎?”——就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两个简短问句就写出了慈母对儿女的关怀、爱抚。问:其实,这两件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同时又是由老妪口中转述,可为什么却如此感人呢?明确:作者在叙述老妪的话时,先用一句“某所,而母立于兹”,使听者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仿佛置身于母亲的呵护之下,营造出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老妪叙述时又是摹仿母亲当时的口吻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儿子的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更何况还有“以指扣门扉”的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因而,虽是转述,虽是常见之事,但对于年幼丧母之人来说,该是多么的亲切温暖,多么的令人眷恋。作者在此并未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其神情举止却跃然纸上,自然真实,催人泪下,难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5)作者追忆祖母的内容,是从正面来描绘其言行的。请问选取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这样?明确:选取的细节是祖母一日两次来轩中,共三句话、一个动作。由于祖母晚于母亲离世。作者印象较深,已不必借他人之口来侧面转述,可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细节进行描绘。这一处细节描写,既显关怀疼爱之情,也含勉励期待之意,作者的感悟也最为深切。体会下面三句话,讨论分析其中深厚的感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确:这是祖母第一次进轩的话语,表面上是责怪,实则是怜爱。语气亲切又贴切、诙谐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儿的关怀又疼爱的心情,宠孙疼孙之情,惟妙惟肖。“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明确:这一句是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同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相照应,就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看到孙儿发愤读书时的内心喜悦与激动之情,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待之意,可谓形神毕备。“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明确:这一句是老祖母第二次来轩对孙儿的叮咛、勉励之语。举止先异乎寻常,言语却极平和,然赞许激励之意灼热感人,而又不露半点骄矜浮夸,很符合一个世代官宦人家老长辈的身份、口吻,此时作者年龄尚幼,祖母即把“象笏”11 赠给他,再结合时间词语“顷之”,祖母盼孙成才之急切心情也就溢于言表了。(6)本段文字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明确:祖母这句看似平常之语但情感含蕴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就愈加深刻。当年祖母叮嘱犹在耳边,自己在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大。此时此刻,“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读至此,不免令人凄恻。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感情汹涌而出,可谓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汇为一体。2段,第一句,承上启下三件事数伯分家——悲的表象——悲的深化(2段)妪忆母亲悲追念祖母5.教师范背第二、自然段。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三、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1)轩东故尝为厨故,副词,以前(2)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3)久之之,衬音助词,无实义(4)能以足音辨人以,介词,凭借(5)殆有神护者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3.问:本段是叙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明确:“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叙写闭门苦读和小轩遭火未焚—悲的补充(3段)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第三课时11 [教学要点]1.赏析本文最后两节文字。2.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情况1.个人单独背诵二至四段。2.分小组,互相监督背诵。3.抽查最后两节的背诵。二、品读最后两节,体悟作者念妻的哀思1.齐读最后两段。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第4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3.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4.齐背第四、五自然段。三、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见解。2.教师点拨:可以从文章分散的材料组织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3.明确特色。(1)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情线不断,形散神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幼年归有光的伤痛11 归有光对于幼年的事情并非记得,是用乳汁喂养了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帮助他忆先母的。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②少年归有光的形象“借书满架……人至不去”,这一段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③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a.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b.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c.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④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又怎能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总之,一根亲情线,无限的伤痛,贯穿文章始末。(2)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3)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五、课堂小结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11 小轩修葺(1段)喜后:亮、雅、静前:小、破、暗主体2段,第一句,承上启下三件事(2段)悲数伯分家—悲的表象—悲的深化妪忆母亲追念祖母叙写闭门苦读和小轩遭火未焚—悲的补充(3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进一步写悲(4-5段)六、布置作业1.熟背全文。2.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参考译文1、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2、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15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11 3、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4、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5、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项脊轩志知识点一、解释画线重点词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2、南北为一(一,整体)3、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4、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回头)5、久不见若影(若,你)6、或凭几学书(书,写字)7、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8、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9、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10、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11、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12、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13、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14、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15、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二、一词多义始1、室始洞然(才,连词)2、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1、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2、大母过余曰(拜访,动词)置1、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2、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而1、余扃牖而居(表修饰,无义)2、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表并列,连词)为1、始为篱,已为墙(筑,动词)2、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3、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4、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介词)以1、以当南日(用来,动词)2、以手阖门(用,介词)3、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4、执此以朝(来,连词)谓1、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2、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一1、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2、先妣尝一至(数词)先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2、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三、通假字11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一)名作动1、乳二世(乳,用乳汁喂养)2、客逾庖而宴(宴,用饭)3、执此以朝(朝,上朝)4、垣墙周庭(垣墙,筑起院墙)(二)名作状5、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6、东犬西吠(西,朝西)7、前辟四窗(前,从前面)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一丈见方)2、墙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六、判断句子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二)状语后置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错杂种植兰桂竹木)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5、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6、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7、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三)被动句8、得不焚,殆有神护者。1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