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项脊轩志
加入VIP免费下载

06项脊轩志

ID:853713

大小:157.5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项脊轩志一、字音(红色字)尘泥渗漉修葺垣墙周庭偃仰啸歌迨诸父异爨东犬西吠老妪先妣呱呱而泣以手阖门象笏扃牖二、文学常识(一)、志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是“记”的意思。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2,以记事为主,他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另外,还有游志,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岳阳楼记》等就是这种文体。 (二)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60岁方成进士。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三、研读文本(一)、第1段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雨泽下注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2.指出红色字古今异义。室仅方丈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顾视无可置者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室始洞然亦遂增胜冥然兀坐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顾视无可置者余稍为修葺以当南日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6.翻译。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问1:项脊轩修葺前后各有什么特点?修葺前:狭小、破败、昏暗。修葺后:明亮、优雅、幽静。问2:作者为何要把“项脊轩”先写得这样“狭小、破败、昏暗”呢?表明作者并没有嫌弃它,讨厌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这样写,还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问3:如果把“万籁有声”改为“万籁俱寂”可以吗?不可以。“万籁有声”是以动衬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突出了项脊轩的幽静。问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用明月、桂树、清风等描绘了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这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问5: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深情。喜 (二)、第2段1.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某所,而母立于兹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乳二世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往往而是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妪,先大母婢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5.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先是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妪,先大母婢也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比去持一象笏至瞻顾遗迹 6.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余居于此庭中通南北为一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某所,而母立于兹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以手阖门儿之成顷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翻译。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问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是文眼,统领着全文。问2:这一段,作者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概括为“三悲”,分别是什么?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叔伯分家,反映家庭的败落,一悲。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先写乳母的回忆和指点,继写母亲的往事,表现母亲的慈爱,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哀思,二悲。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回忆祖母往事,表现祖母的关怀、怜爱和期待,三悲。 作者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腊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8岁时,年仅25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9岁能成文章,10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11、12岁“已慨然有志古人”,14岁应童子试,20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一切家务都由妻子王氏打理。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因为科举取士毕竟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仕进的唯一出路。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甲,不能授官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问3:请概括这一段内容。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问4: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泣”和“号”。问5: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回答。怀念先妣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问6: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问7:作者感情的流露是抓住典型事情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相关细节描写加以分析。悲 (三)第3段1.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得不焚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从轩前过殆有神护者。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故尝为厨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4.翻译。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问: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四)、第4-5段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吾妻来归吾妻归宁从余问古事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余既为此志余既为此志或凭几学书且何谓阁子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然自后余多在外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且何谓阁子也其制稍异于前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5.翻译。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问1: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婚后来项脊轩:“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探望,转述话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离世:“吾妻死”。妻子栽种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问2:有人认为,最后两段是多余的,可以删除,你认为呢?不可以,这两段是前半部分的追续和补充,仍与项脊轩有关,通过写对妻子的追忆,表达了作者的悲痛,强化了主旨。 问3:请概括本段内容。记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悲 四、探讨问题问1:文章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问2:作者写了哪些“悲”?从这些“悲”中来看,你有什么启示?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能有几人?其实物境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问3:项脊轩的兴废与作者一生相连,文中反映出他人生哪几个阶段的遭遇?请从文中找根据并加以分析。幼年的伤痛“先大母婢也,乳二世。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少年的伤痛: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成年的伤痛:“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问4:作者为何要以“项脊轩”为题?作者人生的悲痛都与项脊轩有关,如家道败落、求学苦读、至亲仙逝等,这些都成了作者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项脊轩”成了感情抒发和人生感慨的交织点和见证者,也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品析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2.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清·林纾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明·王锡爵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现代·汪曾祺 难言的伤痛弥久的亲情 六、文言背诵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七、文化常识1.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2.束发:十五六岁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卒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触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赠翰林待诏。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明史》 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谈道。学生常常有几百人,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调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有光的小儿子子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1591),考取举人,第二年未中进士就隐居江村和无锡高攀龙最好。他死时巡按御史祁彪佳向朝廷请示,赐他翰林待诏。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沧浪亭记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环绕,是苏子美沧浪亭的故址。他多次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于今请您记叙的,是我为什么要建这个亭子。”我说:先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是和尚居住了。这样沧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自有了大云庵以来又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古代遗迹旧事,在这荒芜残破的废墟之上重新恢复了苏子美的沧浪亭,这样又从大云庵改成沧浪亭。从古到今由于时代变迁,宫廷和街市也发生了变易。我曾登上姑苏山上的姑苏台,眺望那浩淼辽阔的五湖,苍翠葱笼的群山,而古时太伯、虞仲所创建的,阖闾、夫差所争夺的,子胥、文种和范蠡所经营的,如今统统都没有了,这大云庵和沧浪亭又值得什么呢?尽管如此,那钱鏐因天下纷乱才窃取了权位,占据了吴越这块地方,国富兵强,传了四世,他的子孙和姻戚,都趁着这个机会奢侈僭位,大建宫馆苑囿,盛极一时,而苏子美的沧浪亭,却被文瑛和尚敬重如此。可见读书人想要垂名千载,不像冰块那样一下子被溶解消失掉,这确实是有一番道理存在的呢。文瑛好读书又喜做诗,常和我们在一起(徒步云游),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悠然亭记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乙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陕阻,兹山何啻泰山之县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