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扬州慢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扬州慢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ID:848137

大小:7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扬州慢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扬州慢》(姜夔)词作鉴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 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眉妩·新月》(王沂孙)词作鉴赏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新月渐升,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像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清新美妙的新月,生出团聚的祈望。接着,“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深深拜”三字,写出“团圆意”的殷切期望。但同赏者未归,词人不免顿生“相逢谁在香径”的怅惘,欣喜和祈望一瞬间蒙上了淡淡的哀愁,新月也染上凄清的色彩。由憧憬变为怅惘,不觉以离人之眼观月。纤纤新月好像尚未画好的美人蛾眉,想是月中嫦娥伤别离之故,借嫦娥之态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自伤孤独之情。“画眉未稳”应和“新痕”。紧扣“素娥”、“离恨”由月及人,衬托出词人委婉曲折的情愫。“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由月中嫦娥的形象折回新月。在无垠的夜空中,新月像银钩似的遥挂在夜空。夜空浩茫,新月何其小也。秋空之“冷”,新月之“小”使词人对新月的怜爱之情,具有一种幽渺的意蕴。上片词人表达了对新月在浩茫宇宙中之渺小的怅惘之情,随之将笔一纵,大墨一挥“千古”振起,语意苍凉激楚。“千古盈亏休问”一语括尽月亮与人世间盈亏往复的变化规律。由此领悟到支配无限时间永恒规律的宇宙感,反观人世充满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兴亡盛衰不容人问的悲哀。“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休问”、“慢磨玉斧”(慢同谩,徒劳之意)、“难补金镜”的决绝之语,表达一种极其绝痛、惶惑和悲哀的情感。涵括着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时间忧患意识。“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总括历朝宋帝于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宋太祖曾临池饮酒,学士卢多逊作诗:“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周密《武林旧事》曾记载宋高宗和宋孝宗也有临池之举。王沂孙此词中的“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由感而发,寥寥几笔,写尽古今盛衰,今日已物是人非,情景凄凉之极。“故山夜永”,“夜永”托出残月黯淡之景,象征亡国之哀。漫漫长夜中,永久无尽地煎熬着亡国遗民的心灵。至此,已将词人的亡国哀伤写到极致。“试待他、窥户端正”,奇峰另起,见出沉郁顿挫之姿。“窥户端正”应上“团圆意”。故乡山河残破,设想他日月圆之时,“还老尽、桂花影。” 桂花影,传说月中有桂树,这里指大地上的月光。月亮自是盈亏有恒,而大地山河不能恢复旧时清影,其执着缠绵地痛悼故国之情,千载之下,仍使人低徊不已。唐人有拜新月之俗,宋人也喜欢新月下置宴饮酒。临宴题咏新月,也是南宋文士的风雅习尚。赏月观月、因月感怀,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循着作者因新月而生的今昔纵横的意识情感流动轨迹,和新月相系的人情典事,寄托词人的怀国之情。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经济(jì)卡车(kǎ)哄骗(hǒng)对称(chèn)B.济南(jǐ)关卡(qiǎ)起哄(hòng)称号(chēng)C.观察(guān)伺候(cì)和睦(hé)游说(shuì)D.列观(guān)伺机(sì)和诗(hè)劝说(shu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缜密诛连无辜扑朔迷离莫名其妙B.颓废黯然失色一股作气毛骨悚然C.恪守揠苗助长察言观色轻歌曼舞D.凌驾披肝沥胆口蜜腹剑出奇致胜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9·11”事件后,以色列军方仔细核查了安全防卫系统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疏忽,并呼吁国人保持_____。②蒂托的人身安全将会得到充分保证,他的活动不会__________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工作。③象征主义经常用__________难解的语言和形象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借以暗示这种虚幻的“另一世界”。A.镇定阻碍晦涩B.镇静妨碍晦涩C.镇定妨碍艰涩D.镇静阻碍艰涩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时间如行云流水,轻轻地从我们头上飘过,从我们脚底溜走,我们只能顺着自己的一点点模糊印象,去追寻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B.在生活中做人要正派,到处刺探他人隐私传播小道消息是极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要目不窥园吗?C.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叶卡捷琳堡举行的俄罗斯总统杯国际女排大奖赛决赛中,不断利用手中的手机,向队员面授机宜。D.某著名歌星偷税漏税被披露之后,社会上到处是对她的口诛笔伐,业界人士包括与她有过密切合作的人,也大都不说她的好话,很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感觉。5.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A.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B.他先把介绍信给恒元看了,然后便说这人是怎样怎样一身土气?C.北京时间1990年3月3日20时10分,我们终于准时到达本次探险的终点——和平站。D. 现在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工艺品……等。6.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审计局的同志正在查核光明化工厂基建部分帐目。B.人家回绝他也是无可奈何的。C.出席大会的党政工团的代表共三百余人。D.老同学来拜访他十分激动。7.改正下面广告中的话病。“福星天然枕”让你在轻松的睡眠中改善颈椎病。8.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改写下面的句子。(不少于15个字)石拱桥形式优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1)画眉未稳,。(2)此生谁料,,!(3)看云外山河,,。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眉妩·新月(王沂孙)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10.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渐新痕悬柳新痕:新月。B.依约破初暝初暝:天刚刚亮。C.千古盈亏休问盈亏:满损,圆缺。D.看云外山河云外山河:暗指辽阔的故国山河。11.对下面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便有团圆意”重写闺情。通过月,重点写即将团圆之事。B.“千古盈亏”既指月,又喻历代兴亡。C.“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D.“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总括历朝宋帝于池边赏月的盛事清景。12.下面对整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月之作。上阕描绘新月,刻意渲染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B.下阕望月兴叹,借月抒怀,千古盈亏,金镜难补,寄寓金瓯难整之意。C.全词将赏月、观月,因月感怀作为线索,绵绵君国之思,全借咏月写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D.这首词扣定新月,辗围腾挪,把国势已临绝境的幽怀,纡徐而含蕴地表达出来。 13.上阕句中的“小”“冷”,在句中的妙处如何?请分析。14.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云:“此词上阕赋本题,人与月兼写,描摹工雅,若一串牟尼,粒粒皆含精采。”如何理解这句话,请作简单解释。三.拓展训练(一)课外自读训练15.阅读张元干的《贺新郎》,回答后面问题。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1)选出对这首词中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故宫离黍离黍:用《诗经》中《黍离》篇意,悲汴京故宫荒废。B.底事昆仑倾砥柱底事:何事。砥柱:山名,此处喻国家支柱。C.九地黄流乱注九地:九州之地。黄流:黄河水流,借喻金兵到处肆虐。D.耿斜河,疏星淡月耿:耿直。斜河:斜转的银河,表示夜深。(2)选出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魂牵梦绕着神州的巨变——故都的沦陷,村庄的残破,生民的涂炭。B.他质问和探寻这场悲剧的根源:是谁造成砥柱倾折,使敌人横行,民众蒙难?反思中词人沉入了深深的自责。C.张元干作此词是为胡铨壮行,对他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表示支持和鼓励。D.这是一首抒写个人离愁的送别词,张元干难忘触目惊心的苦难现实,因此写得慷慨悲凉。(3)“雁不到,书成谁与?”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诉衷情”同“虞美人”、“扬州慢”一样,都是词牌名。词牌不同,它们的平仄和押韵的规定就不同。B.这首词当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当年”如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早岁”,是作者回忆自己往日的军旅生涯。C.“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作者只能从梦中回到关塞、河防,但他在梦中只看见变了颜色的旧貂裘积满灰尘,心情惆怅。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天山”,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沧洲”则指的是闲居之地。(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他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觅”字显示出自信的神情和执着的追求精神。B.“关河梦断”句与上一句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这种情感一直到词末,且越来越深。 C.“胡未灭”三个短句声调短促,步步紧逼,说尽平生不得志。其中,“未”、“先”、“空”三字互相承接比照,流露出沉痛的感情。D.整首词情调体现出开阔深沉的特色,它比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这些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为动人。  17.阅读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1)下面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面对敌人你虽只身一手,终究还要归还我的气压万夫的英雄。B.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暂且再向全国施礼顶拜,敌人一定要被征服,将在藁街与他们相逢。C.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在这当中应有一个半个羞辱敌兵的人。D.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金人的命运用不着多问,祖国将像光辉灿烂的太阳照耀在空中。(2)清李调元评点陈亮词曰:“陈同甫无媚词,与稼轩同唱和,笔亦近之。”请分析之。(3)有人评此词,以论入词,形象感人;而清陈廷焯评点此词曰:“就词论,非高调。”你认为呢?(二)课外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份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听懂外,有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字。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18.第一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2)“其”指代_____________19.在第二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试加以具体说明。(1)“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第三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句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试加以具体说明。(1)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试概述宋词的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C.由于适应“耳听”而产生的“俚俗化”、“口语化”要求,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D(列观guān——guàn)2.C(A诛连无辜——株连无辜B一股作气——一鼓作气D出奇致胜——出奇制胜)3.B(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此处的语境不属于“遇到紧急情况”。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两者都有“碍”,一是前者程度轻,后者程度重;二是前者是无意而为,后者是有意而为。“艰涩”侧重指文辞不流畅,难懂;“晦涩”侧重指作品含意隐晦不明,难以把握。)4. D(A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用于文章、唱歌等;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面授机宜:强调的是当面传授。)5.C(A项“但自己断定”后应该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B项是陈述语气,句末应该用句号。D项中的省略号与后面的“等”表意是重复的,省略号应该删去)6.C(A“基建部分帐目”歧义,B谁“无可奈何”D“十分激动”的是谁)7.本题的病因是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改善颈椎病”,应为“治疗颈椎病”。8.参考答案:石拱桥犹如雨后彩虹,又如缺月初弓。9.(1)料素娥、犹带离恨(2)心在天山,身老沧洲(3)还老尽、桂花旧影二.10.B(初暝:初夜)11.A(“便有团圆意”表层写闺情,包含山河一统的愿望)12.A(上阕描绘新月,刻意渲染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13.新月之“小”,秋空之“冷”,是词人画龙点睛之笔,它表达词人对新月的怜爱之情,具有一种幽渺意蕴。寓含纤弱个体与冷漠宇宙相对时产生的悲悯虚无之情。14.参考答案:一起三句写新月初现的景况:一弯新月悬挂在柳树梢头,光波似水,又穿过花丛,仿佛把刚刚发暗的天色冲破了!痕“新”,彩“淡”,笔调轻灵而适度地描绘出淘微弱。且“渐”字直贯三句,时间的脚步慢慢地移动,它的“初暝”只给人以依稀隐约之感。精雕细琢,刻镌入微,充分表现出新月之“新”,使人可觉可触,韵致清新。下句再写新月,这是圆月的预兆。在花落满地的幽香小路上,有人深深地拜月。“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说明新月还像画得不太妥贴的弯眉,想来是月里的嫦娥怀有离愁别恨无心于此吧。“料素娥、犹带离恨”,可见这“恨”由来已久。汴京沦陷,宋室南迁,至今已百余年了。这两句的“画外音”是呼之欲出的。不过新月毕竟惹人爱怜,试卷起帘子来,看她那银钩般精致光洁的颜色,在清秋的夜空下,也似带有寒意。由“悬柳”、“穿花”、“破初暝”到卷帘望月,夜越来越深了。上阕句句写新月,形象鲜明,比喻工巧,感情虽隐而不露,但细细寻绎,还是略可窥见词人之幽思的。三.(一)15.(1)D(耿:明亮)(2)B(理性的反思中含有直指皇帝的批判精神。)(3)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出?痛别之情,古今所罕。16.(1)C(2)D17.(1)C(应为“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人”)(2)风格豪放;炽热雄健;爱国情怀等。(3)以论入词,情感浓烈,个性鲜明;词贵含蓄,太直白。(二)18.(1)燕(俗)乐(2)词(宋词)19.(1)反映社会生活;(2)表现感情世界20.(1)娱悦听众(向俚俗靠拢);(2)供文人欣赏21.(1)按照俗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2)表现形式灵活多样;(3)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或“向俚俗靠拢”);(4)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列出3点即可)22.CD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