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课《边城》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课《边城》ppt课件

ID:848011

大小:2.83 MB

页数:103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5 第三课边城第一单元 经典晨读1高考导航2学习目标3课堂互动5课后强化作业6课前预习4 经典晨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作者背景】杜审言(645?-708),唐著名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其父位终巩县县令,遂定居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先后任隰城(今山西汾西县)尉、洛阳丞等小官。后因对上言事不当,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县)司户参军,不久免官回洛阳。武则天时召见,因赋《欢喜诗》受到赏识,授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受武后宠臣张易之案件牵连,流放峰州。不久又起用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杜审言的诗有不少朴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称,格律谨严,技巧纯熟,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其律诗对杜甫有所影响。《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共四十余首。 【主旨感悟】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艺术鉴赏】1.生动传神,历历如画。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 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苹”“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2.炼字新奇。我们讲诗歌中的炼字,一般是讲炼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而这首诗却在形容词和副词上用法独到。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丞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丞的格调古朴的春游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流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加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诗歌的深沉感。 高考导航 (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Ⅰ〉)(原文在第一课)(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小说结尾有以下几种: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突然收尾并留下空白的结局。不同的结局有不同的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使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照应,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悲剧性的结局能够深化主题,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大团圆的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留下空白的结局可以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解题时要先弄清楚小说结尾的类型,然后结合结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分析其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在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方法。3.体会作者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引发的对人生的思索。4.把握作者所塑造的翠翠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课前预习 2.掌握词义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俨然:①形容庄严;②整齐的样子;③形容很像。怏怏:形容不满或不高兴的神情。鞶鼓:一种革制的鼓。岨:山坳。 4.积累熟语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要误用为“昨日黄花”。黄花,菊花。如:市场瞬息万变,发现了机会就要把握机会,否则机会就只能成为~。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都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官员尤其要对自己的话负责,说话要有充足的依据,绝不可~。 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不要错用作形容某人讲信用。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如:都已过了而立之年的两人都是各自领域“大姐大”级的人物,在队内说话都是~,也都曾因入选奥运阵容引起过广泛争议,但是她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不要错用作形容某人做法不可理解。喻,开导,晓喻。如:他们简直~,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5.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这些对他日后创作起了重要作用。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的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他写作很勤勉,是当时作品数量最丰的作家之一。作品以小说为主,计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10余部,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短篇小说代表作有《丈夫》《贵生》《三三》。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抒情体的文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了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美’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边城》。小说中推崇湘西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 7.丰富视野《边城》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本来翠翠也只喜欢老二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就得到翠翠。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舟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娓娓叙述这一健康优美却又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交织着悲喜忧愁,饱含着作者对淳朴善良、诚笃无欺的古风民众的回味与向往,充满着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赞美,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意趣。 课堂互动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节)(一)整体把握第三节主要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盛况,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并引出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风俗方面写了三个节日——端午、中秋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 第四节写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交代了她和二老初次相遇的情景。翠翠初见船总家的二老,是在两年前的五月端阳看龙船,相逢不识,只当是一般轻薄男子,没给人好脸色看。过后得知,此人就是众人口里神一样的傩送,“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此后两个热闹的新年,她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作家汪曾祺有这样的评论:小说是写翠翠的爱情的。这种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头是朦朦胧胧的,飘飘忽忽的。翠翠的爱是一串梦。 (二)自主思悟1.你知道作者写《边城》是要表现什么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边城》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2.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端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三个节日都是边城一年中热闹的日子,翠翠的故事多以端午节为主,所以作者重点写。尤其是翠翠和傩送相识的那个端午节,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 3.边城的风俗有何特别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妇女、小孩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等描写,表现了边城端午节的风俗特征,具有浓浓的原始韵味和乡土风情。 4.第四节开头一句“还是两年前的事”,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承上启下。连接前面部分,引出后面的内容,即回忆的内容。 (三)深入探究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作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2.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何特点?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山城具有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边城》的社会中还洋溢着人性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同梦一般宁静美好。 3.如何理解翠翠的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不论是语言描写(如她和傩送的对话)还是心理描写(如第六节最后她望云遐想),无不细腻逼真地刻画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人一种诗意般的回味和美的感受。她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净,那样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过程,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头是朦朦胧胧的、飘飘忽忽的。 翠翠初遇傩送二老,就对二老有个难忘的印象。二老邀翠翠到他家去等爷爷,翠翠以为他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后来知道他的好意和那人是二老,想起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回到家里,“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一年后的端午节,祖父和翠翠到城里看龙船,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翠翠和祖父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这说明翠翠正在惦念傩送。 4.美丽的湘西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小说中都为我们展现了人世间哪些美好的感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亲情、纯洁的爱情。(1)乡情①傩送送素不相识的翠翠回家。②爷爷对孤老汉的惦记。③顺顺对翠翠祖孙的关照。④爷爷与商人对钱财的推让。(2)亲情①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和依恋。②爷爷对翠翠的无限关爱。 (3)爱情①翠翠:从翠翠的亲情和爱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灵秀、乖巧、清纯的少女。她对待爱情娇羞矜持,不敢敞开心扉,于是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这种含蓄羞涩正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感的表现,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人情人性的美。②傩送:他是一个英俊、淳朴、幽默的汉子。傩送因健壮俊美,浑名“岳云”。他看翠翠一个人天黑了还在河边时,便好意邀请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派人送她回家,可见他的淳朴善良。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幽默风趣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接壤  拌倒  安辑保守B.秩序  雄黄  水陆商物C.竞争  伶俐  鼓声蓬蓬D.桨手  解嘲  慢慢揣水【答案】C(A.拌——绊,B.物——务,D.揣——踹。)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薄(对人不礼貌)欺侮(欺负)放肆(放纵自己)B.俨然(形容很像) 角隅(角落)检点(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C.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歇憩(歇息)睨着(斜着眼睛看)D.搁在(放置在) 喧阗(喧闹)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答案】A(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答案】B(A.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B.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合语境;C.田园牧歌:泛指田园生活;D.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5.第四节中写“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翠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念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翠翠的一种害怕孤独的心理。B.这反映了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而产生的对爷爷的依赖心理。C.这是一种有悖常理的想法,反映了翠翠从小缺少父爱母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D.这种似乎悖理的想法,也预示了翠翠以后命运的孤苦、凄惨。【答案】C 6.对“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一句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翠翠的赌气话,她因祖父没来接自己而生气,这句话里有撒娇的成分。B.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刻画了一个淳朴少女的形象。C.翠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祖父不能给自己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所以才发出埋怨。D.翠翠虽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但同时也有少女的那份娇憨,这是祖孙二人亲情的一种自然流露。【答案】C 7.对“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对祖父的指责,指责他贪图富贵,以为他要把自己嫁给天保。B.这是翠翠对祖父不了解自己心里真正想法的一种埋怨,埋怨祖父在自己的面前提大老来做媒的事。C.这是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表现出少女的淳朴和对爱情的憧憬。D.面对祖父的试探,翠翠将自己的心事隐藏,假意指责祖父“疯了”,借假装生气来掩饰内心的慌张。 【答案】A(祖父并非是贪图富贵,只不过他虽然也关心翠翠的婚事,但并不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8.对本文中几处描写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此处写出了边城的人爱看热闹的心理,纯粹是闲来无事,无所事事。B.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这一处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祖父的内心活动。祖父已隐隐约约察觉到了翠翠的变化,意识到翠翠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意识。 C.“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祖孙的这番对话表明翠翠的心里想的是傩送,鸭子是大老提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稀罕”。D.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夸顺顺一家,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了这句话,言外之意即祖父你没说全。 【答案】A(“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不仅表现了边城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透露的是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9.下列有关沈从文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B.1957年,由于种种原因,沈从文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后,他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C.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上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议论文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成为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D.沈从文的家乡在湖南省的凤凰县,那里风景优美、人情淳朴,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中挖掘出普遍性,以此建立他的“人性的小庙”。【答案】C(“湘西上层人民生活”不对) 10.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理通意谐,句式整齐。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给人们留下了空间,如悠悠的远山,沉沉的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丽是善于发现者心灵的常客,也只有内心敏感的人,才拥有绚烂的人生。 【答案】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时间为人们截取了最美的一瞬,如一现的昙花,偶然的邂逅;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模糊给人们衬出的是一个生动的轮廓,如月下的竹林,披纱的新娘。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五、六节,总结全文)(一)整体把握第五节,写翠翠因了对二老的挂念,又去看船,认识了大老,揭开了翠翠与大老和二老感情纠葛的序幕。两年过去了,翠翠不能忘记那件事,时常温习着,“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第六节,主要写了祖孙二人对别人给的船钱的推让和对迎亲队伍的关注,展示了爷爷善良的性格特征。 (二)自主思悟1.《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概括其环境特点并用文中的话来说明。答:环境特点文中内容生活环境太平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环境僻远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民风淳朴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2.“鱼”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翠翠从心里喜欢傩送,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大鱼咬你”反复出现:①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②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③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大鱼咬你”是贯串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但是又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化之间的矛盾又在无意间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三)深入探究1.小说《边城》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边城》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1)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着水的气息。《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及小说中的人物翠翠、老船夫、二老、大老无不显示着这一特色。(2)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深沉蕴藉,将诗和散文的优美凝重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夫工作的渡口环境、气候、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的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之美。 (3)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则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如:二老对翠翠的戏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念叨着“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样的异句重复,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出它的水乡风味,通俗、深刻而耐人寻味。 2.《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这特有的风土人情中体现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3.小说着力写了翠翠和祖父这两个形象。请结合课文中的情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怀备至,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以让祖父去寻她,但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担心不已,且充满害怕与自责。她情窦初开,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但是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面对祖父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祖父旁敲侧击的询问,她虽然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词。 翠翠,一个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柔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交融于一身。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他饱经沧桑,但乐观旷达,为人宽厚仁慈。 4.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势利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美,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5.如何理解《边城》的艺术结构?《边城》蕴涵着表面和深层两种结构。它的表层结构,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美的爱情悲剧故事。叙述的是“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而深层次的艺术结构,则整体地象征着作者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以及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6.对于《边城》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说法,你怎样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观点:①用作者的话说是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②证明人性皆善。③展示人性悲剧。④建造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⑤揭示边民淳朴的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痼疾——天命迷信思想。⑥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寄予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追求。 (四)概括主旨《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都市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 (五)鉴赏艺术1.小说没有细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2.语言特点。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如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叙述翠翠和傩送相遇的情节,描写抬花轿的情景等,都突出地体现了小说的语言风格。 【答案】C(A.“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修饰对象错误,感情色彩不当。B.“甘之如饴”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不合语境。C.“矫枉过正”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D.“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含褒义。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徐怀谦在杂文界的建树,赢得过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称赞,认为其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论点、有文采,是优秀的杂文家。B.为夯实林业发展基础、提升生态优势,今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绿化委员会下发通知,要求开展“大种树、种好树、年年种、人人种”活动。C.大S夫妇认为搜狐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拟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提出3万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1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D.美国重返亚太,并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答案】B(A.成分残缺。“认为”前缺主语“季羡林”,“是优秀的杂文家”前缺主语“徐怀谦”。C.“提出”与“抚慰金”搭配不当。D.结构混乱。可删去“所导致的”) 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开头首先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 B.“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节日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盛典,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节日是最能体现落后封闭的农业社会特征的。 C.“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这一段写人们在端午节看龙船。划龙船是农村的风俗,也是一种文化生活。这一活动起源于祭祀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 D.“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狗是翠翠生活中的伴儿,黄狗的活动说明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恬淡。【答案】B(“偏远落后”“落后封闭”错。) 5.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对“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B.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C.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即在于此。D.作者描绘的“边城”,是理想的世外桃源式的地方。他的理想就是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答案】D 6.据调查,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1)针对这一现象,请你为电视台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发现在校园里有同学浪费粮食,请你对该同学说一段劝诫的话,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得体,5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剩饭打包,“光盘”离开。(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浪费粮食不只是浪费资源,同时也是道德损伤,让我们一起对浪费说“不”! (七)名著博览《水浒传》人物欣赏(二)武松: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山东清河县人。家中排行老二,人称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缉捕,改为行者打扮,故人称“行者武松”。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武艺高超,禀性刚烈,疾恶如仇,好行侠仗义。景阳冈赤手打死老虎,声震山东。因其兄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他为替兄报仇,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到官府自首后被刺配孟州,最终入伙梁山。 林冲: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故绰号“豹子头”。原为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武艺高强,好结交好汉。本有一美满家庭。起初虽不满奸臣当道,空有抱负不得实施,但能忍气吞声,安于现状。后高衙内设奸计将其刺配沧州,害得他家破人亡,忍无可忍,被逼走上反抗道路。 晁盖: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梁山起义军前期领导人,后中箭身亡。今山东郓城县人,原为一乡村保正。不识诗书,只爱枪棒。好结交天下好汉,豪爽豁达,勇武果断,敢作敢为,武艺高强,名闻遐迩,绰号托塔天王。他机智有头脑,亲身组织了智取生辰纲的行动,又带领吴用、阮氏兄弟突围拒捕。上梁山后,采用“火并”办法,取代王伦,成为梁山泊首领。他主张与官府对立,和兄弟同心,共聚大义。四方好汉,闻风入伙,开创梁山新气象。 吴用: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今山东郓城县人,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他广读诗书,精通韬略,足智多谋,人称智多星。他为前期的搭救众多好汉和后期的历次战斗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一生忠于起义事业,跟随宋江招安虽得官职,听说宋江被御赐毒酒毒死后,自缢而死。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