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ID:839662

大小:81.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作家研究1、生平事迹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逝世,卒谥文忠。2、思想精神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3、作品创作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有的古体诗因此显得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在内容上,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4、价值影响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二)课文解读1、课文内容主旨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2、结构特点艺术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本文布局非常严密,通篇围绕着成败由人这个中心来阐述、论证、发挥,条理清晰,次序井然,欧阳修布局文章的匠心,于此可见一斑。3、表现手法技巧作为宋代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欧阳修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论写说理文或叙事文,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读者,使人们自然而然接受了他的观点。《伶官传序》就是体现这种特定艺术风格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前人认为欧阳修这篇史论性的序言最得司马迁《史记》的精髓,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就一篇说理文而言,本文最突出的就是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4、语言运用特色(一)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和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骈散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叙事;语势又猛然一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章于此戛然而止。(三)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章没有估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5、作者情感评价《伶官传序》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酣畅淋漓的情感,觉得它是一篇至情的文字。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训练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3、文化目标:理解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四)教学重点难点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2、文章的议论思路。(五)教学过程一、我们都知道项羽这个人物,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的一生,引起了后人许多感慨。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古代很多人都认为盛衰在于天数,那么一个人或一个朝代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二、作者简介三、解题1、关于“序”2、课文背景四、朗读课文,正音五、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进行初步理解,2、然后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与特殊句式。3、有感情地诵读。六、课文分析1、文章的体裁。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3、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4、文章写了李存勖的什么故事?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 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6、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7、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8、齐读第四段,理解第四段的内容和作用。七、写作目的问: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八、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伶官传序欧阳修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开门见山、反问句)论据:庄宗得失天下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得天下(15年)912年27岁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失天下(3年)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七)回顾与感受作为一篇文言史论,本文布局非常严密,通篇围绕着成败由人这个中心来阐述、论证、发挥,条理清晰,次序井然。所以文章的重点除了讲解文言知识之外就是要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在学到文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典范议论文的写作方法。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学过程非常顺利,课堂上环环相扣,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环节略嫌紧凑,在引导学生回归到平时作文这个环节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做好,是这节课的一个遗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