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春江花月夜导案

ID:835566

大小:56.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主备人:郑丽霞一、学习目标: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2.合作交流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激情突入感悟人生的真谛,分享学习的快乐。二、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2.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3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_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下列句子。(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6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5.给全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6.练习:搜集含有春,江,花,月的诗句各两句。春:_江:花: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赏析诗歌的景、理、情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与探究诗歌的能力。一、诵读第一层,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二、诵读第二层,探究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考?三、诵读第三层,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四、探究阅读: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发出了宇宙之叹,又为何写到思妇游子之离愁?(分组讨论,充分交流)五、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要分析。6 六、练习: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练习案一、默写:1.江流宛转绕芳甸,()。2.人生代代无穷已,(         )。3.斜月沈沈藏海雾,(         )。4.春江潮水连海平,(         )。5.此时相望不相闻,(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7题。把酒问月李 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6.如何理解《把酒问月》中“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比较《把酒问月》和《春江花月夜》两首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1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资料:《春江花月夜》诗意“断层”解读                 张莲芳      (重庆交通学院图书馆 重庆南岸 邮编400074)  [摘要]《春江花月夜》前16句与后20句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前者借明月高悬之象追问宇宙之永恒,空灵博大;后者借明月徘徊之景叙写人间之相思,细腻入微。前后两部分即使各自独立也皆是佳构,二者意境情调都似乎并不和谐,极难交融。但诗人却用爱情至上观、用一种“泛女性”视角将二者融于一炉,用笔奇正相生,堪为大手笔。  [关键词]意境 情调 断层 爱情至上 泛女性视角 被闻一多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意境和内容上有着一个明显的“断层”:前16句主要写江、天、海、月、月夜之景,后面20句主要写一对离别情侣尤其是思妇的思恋之情。前16句意象宏大,着力点在天宇之间,尤其是对明月之问意蕴极深,意境空灵博大,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悄然通神;后20句描写抒情则很细腻,着力点在尘世之间,以近镜头和特写为主,意象娟细。因此前后两部分在写法和着笔上似存在着一个“断层”。一些解读者用这样的文字来加以解释这个断层的存在:“这首诗,……在这种神话般迷人的月夜,自然生发出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索与赞美,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诗篇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花月良宵一对情人的两地相思之情,从而歌颂了人间纯洁真诚的爱情”[1]这段文字用了“同时……也”这样的表述,意在表明《春江花月夜》对宇宙的探索、歌颂与对爱情的讴歌是并列关系。但这种解说总让人觉得有一些牵强之感,首先,诗人没有必要在一首诗中并列表达两种意蕴;其次,紧扣文本来看,前16句与其说是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探索”与“赞美”,不如说是作者对宇宙、江月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千古浩叹更为妥贴。袁行霈先生认为“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托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相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2]这样的解读更符合文本实际,但至此我们仍不要停步,顺着袁先生的思路梳理下去,领悟使前16句与后20句之间那个“断层”得以衔接的中心意蕴,这才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感悟诗人本意的一个关键。前16句起笔宏大,满眼皆是江、天、海、月、花、树、雾、霰,再加上6句千古浩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使这前半部分已经可以独立成篇,其诗意诗情诗理甚至大有胜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处。其身处宇宙浩淼时空对人生短暂、孤独的感慨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惊人地一致,但全篇又绝不像陈子昂那样悲怆,有情有所待的江月,让人感到人间有一丝温馨在。张若虚并不是要探索什么宇宙,也不是为了单纯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6 他在此处提出了千古之问:举目茫茫宇宙,何处才是人类心灵的归宿?什么才能让渺小的个体生命在时空的汪洋中抵抗孤独和短暂?“对于个人不朽的渴求,我们坚持自身能无限存在的努力――……是我们真正的本质,这些是一切知识的情感基础与一切人的哲学的内在起点”[3]《春江花月夜》前16句的感慨,应该可以看成是一种对人类希望不朽的永恒愿望的表达。无生命的宇宙浩瀚永恒,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却不能永恒,深刻矛盾着的二者互相激荡,让诗人在春江花月之夜得不到片刻的安宁,要说诗人在探索什么的话,他是在探索短暂的人生怎样才能无限指向永恒,而决不是在探索宇宙那毫无疑问的永恒性。张若虚在发出千古浩叹之后、紧接着浓墨重彩地写一对离人思妇的相思,决非随意的转折,更不是寻找不到宇宙“永恒”的答案而被迫转向人间。在那轮多情明月全方位的抚照之下,下文油然而生。人类“无望的永恒”与“爱”有何关联?这是解读《春江花月夜》景、理、情三者关节的锁钥。诗人借有所待、有所思的明月,自然地转入对人间思妇离情别绪的叙写,暗示了全诗主旨:唯有爱情才能使人生永恒,唯有爱情才能抵抗浩瀚宇宙对渺小人类的无言威压。由于宇宙、明月的永恒,人类时时感到自己的短暂,这种短暂与人的本能愿望“不朽”时时处于剧烈冲突之中,为了抵抗人生的短暂,寻求生命中的永恒真谛,求得短暂中的不朽,人们须至深至诚地去爱(这种爱既是爱情,也是对生活、自然的广泛之爱)。这样,张若虚便将出世的、形而上的诗意哲学追问与入世的、形而下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在这浩瀚宇宙之中的每个自我,仍然是宇宙的中心,没有自我,世界就不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4]为了对抗宇宙那不可想象的永恒,人类必须将自己视为天地间最有灵性的主角。诗人面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张扬生命主体意识,将一对青年情侣在明月之夜的相思之情提高到与宇宙的永恒等量齐观的地步,这不啻是一种东方式的爱情至上主义,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应该说非常地不平凡。对时光短暂、韶华易衰、功业易逝的感叹,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古代诗人们往往用闲居林泉、游仙问道或沉醉于杯中之物来抵抗,或寄希望于建功立业、留芳千古来抵抗,而张若虚则以人间真爱来求人生永恒,感受确实非常。诗人用这种“宇宙间唯有爱情永恒”的信念,将前16句与后20句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前后两部分是逻辑相承、互相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离了正题去探索宇宙的始终。全诗并非有两个立意,而是为了更好表达同一个意蕴而有两个不同着笔点的区分,这个“断层”是有意而为之。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似断非断的断层,全诗融哲理、美景、柔情于一体,给人以多样的解读视角,《春江花月夜》这种多视角的表达,给人以多重感受:如果我们删去前面16句,仅仅保留后面20句对思妇游子相思之情的叙写,它完全是一首极佳的相思之诗,足以与白居易的《长相思》、苏轼的《水调歌头·6 中秋怀子由》等月夜怀人之作比肩;而前面16句则足以与《登幽州台歌》甚至屈原的《天问》媲美;如果我们仅仅注重它对于景色的描写,它也是一首绝妙的写景诗。《春江花月夜》确是一首奇伟之作:其前后两部分各自独立皆能成为不朽佳作,而全诗又无处不是情语,无处不是景语。景、理、情有机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单一的哲理追问、单一的抒情和单一的写景,使全诗凸现立体之感,虚幻空灵与现实温馨交融,能将这样互相矛盾的意境和情调统一起来,这在诗歌创作中非常罕见,因此也就奠定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地位。它的整体美感大于局部美感,而局部美感又能加强、衬托出整体美感。全诗就这样首尾呼应、回环相连,让读者既能在纵观大局中感受到诗作的磅礴大气,也能在细部的回味中感受到细腻与柔情。另外,《春江花月夜》除了以“情”为主脑贯串起前后两部分、并将全诗笼罩在一种极为优美的景色之中外,还以“泛女性”的大视角来串联了全诗,这样说的根据,便是全诗始终以“明月”为中心意象。从远古崇拜开始,“月”一直象征着女性、代表着阴柔之美:“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5]“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6]在《春江花月夜》中,月印万川之象何尝不是一种禅境,它体现了空有相融的境界。皎皎明月涵盖一切、包容一切,共同营建出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意境。《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有着双重的角色身份:诗人对明月发出充满“宇宙意识”的询问时,诗中的明月确有几分禅意,诗人的询问也潜藏着禅理;但在更多的地方,张若虚的“月”是有情的女性之月而非照彻空明之月,海上明月犹如一位多情的女子,共海潮而生。这轮明月将清辉洒在花林、芳甸、沙滩、闺阁甚至换捣衣砧上,月华将人间的春之夜装点得美妙无比,辗转反侧而不去,她是那样的轻柔,普照着天下的思妇游子、串联并强化着芸芸众生的相思,默默地诉说着人间美好的爱情。在这轮皎洁的明月之夜,诗人信手拈来一对苦苦相思之中的青年男女,突出地叙写了少妇的月夜思恋之情,与“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明月交相辉映,至此,诗人完成了他在泛女性视角下对人间真善美的诠释。诗中的明月犹如多情女子一般等待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无声的等待是永恒的、不变的,并未随着生命个体的短暂而衰减,这是一种旷古的等待、令人惊心动魄的等待,但同时又是一种如秋叶之静美的等待,它并不喧哗、并不造作,朴素无华,一句“皎皎空中孤月轮”把这种朴素演绎到了极致,而“不知乘月几人归”又让读者联想到明月那博大的胸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普世宏愿。在这样一轮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明月的映照下,人间的个体生命也因等待和思恋获得了永恒。张若虚将禅理追问与人间烟火巧妙地统一起来,使无生命的明月有了生机,使无名男女的相思在禅意背景下凸显出永恒。整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无不充溢着女性的柔美,略有伤感而不悲伤,略有孤寂而不凄冷,使相思这种“甜蜜的痛苦”充溢于宇宙和人间,而整个宇宙和人间却因这种甜蜜的痛苦而变得生机勃勃、美妙无限,这,大概就是《春江花月夜》最撼动人心的缘由。参考文献:[1]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袁行霈:如梦如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张天来、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1986年[4][日]滨田正秀《文艺学概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5]《礼记·祭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6]《五灯会元·三交智嵩禅师》,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2005年11月底寄《贵州文史丛刊》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