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_教学设计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_教学设计1

ID:835187

大小: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第四单元单元设计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择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人类航天史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根据本单元特点,安排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获取信息的能力。2.学会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主观评价,据此掌握分析一篇新闻的内容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方法。3.新闻是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对当前重大政治事件、社会生活进行报道。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方法指导:1.本单元三篇课文虽属于新闻文体,但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如果脱离背景材料,学生就很难体会把握,因此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教师可安排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只有充分地了解了香港的历史才能深刻体会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2.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新闻文体的知识,学生在理解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后,依据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3.引导学生从品味新闻作品的语言入手,对细节揣摩体味,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整理文中采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文字,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评价,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课时安排:《短新闻两篇》2课时 《包身工》2课时《飞向太空的航程》1课时10短新闻两篇总体设计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写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港督旗帜的降落,写最后一位港督彭定康凄然从香港离开,从而来表明香港正式回归大陆。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学习本文,让学生在了解新闻体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对标题的分析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标题。作者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在学习本文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的是作者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的见闻和感受。二战虽然已过去多年了,但二战的血腥和残酷,仍然让人不堪回首,作者通过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过去的残酷战争。文章先写布热金卡阳光明媚,然后集中笔墨写了集中营的各个部分,从而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再现给世人。教授此文,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让人读来压抑激愤,心中充满对死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憎恨。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些描写加以体会。本文的细节描写也很突出,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学习两篇文章写作方法,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香港回归图片、香港回归影像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资料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中深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3.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文本解读知识积累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消息的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是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信息筛选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明确: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能力提升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合作探究1.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材料看上去并不杂乱无章,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香 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好在哪里?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3.香港的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分析鉴赏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用呢? 明确: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方法点拨学生读课文,标注主要信息,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制订答案,每组一至二人发言,其他学生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探讨明确。课堂小结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这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也是与本文的艺术再现分不开的。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本文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也应成为我们写作的典范。作业设计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2.根据新闻的特点,试着写一篇短新闻。3.搜集整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