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朱德的扁担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朱德的扁担

ID:835056

大小:2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朱德的扁担学习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3.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感悟人物的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不怕苦累、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学习重难点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2.感悟革命领袖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无比敬爱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反馈听写《大禹治水》生字词二、课堂学习(一)看图导入1.(多媒体出示朱德的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朱德。认读生字) 2.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朱德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交流资料)3.师:是啊,朱德是人民爱戴的总司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有关朱德的一个小故事。(板书:朱德的扁担。指名读,齐读。认读“扁担”,biǎndɑn。)(二)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边听课文录音,边看书,想一想:课文讲了朱德与扁担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学生听录音,认真思考)2.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读文情况。(指名读,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大家争着去挑粮的是哪一自然段?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是哪一自然段?5.检查读课文,读准句子,整体感知。(1)请你用手势告诉老师,本课有几个自然段?(2)请四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字形。2.理解生字。给生字组词并试着说一句话。3.指导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书写生字。4.指导按笔顺描红,提示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5.学生练习书写,展评。三、练习巩固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反馈开火车读词语二、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的故事。谁来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呢?(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1.师讲述“井冈山会师”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2.结合教师讲解,自读第1自然段。(1)交流:“会师”指的是谁和谁会师?(朱德同志带领队伍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2)指导朗读: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强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这一段话。(齐读第1自然段)3.朗读第2自然段,引导交流:(1)红军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2)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到山下去挑粮?(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3)从哪里可以看出挑粮的艰难和战士们大无畏的精神?(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4)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4.朗读第3、4自然段,引导交流:(1)战士们都争着去挑粮,朱德同志是怎样做的呢?(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①“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②“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体会朱德同志的辛劳。)(2)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辛劳,是怎么做的?“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抓住“藏”体会战士们对朱德总司令的关心与爱护。)(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4)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爱戴朱德同志?(因为他们被朱德同志的品格和精神感动了,越发尊敬和爱戴他。)(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师述: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战士们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就不去挑粮了,不料,他又找来一根扁担,还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让大家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2.关于朱德同志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读熟,我们来开个故事会。三、练习巩固做语文黄冈反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