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ID:828770

大小:34.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论语》是我国国学的经典,在高中阶段开展《论语》选读课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根本没有对《论语》进行过通读。可以说,不懂《论语》是难以教好《论语》选读这门课的,由此而给《论语》教学造成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高中《论语》选读教学中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关键词】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问题;措施【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3-02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高二年级设置了《论语》选读良好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是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并没有欣喜地从莘莘学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儒家所一贯推崇和仰慕的君子之风。也许我们的教学评价太过于功利,过于理想化,只是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就想要学生即刻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毕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想,即使我们不能收获太阳,采摘到几颗星星也未尝不可。1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教材本体与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12 一是“选修”需正名。《论语》选读是以选修模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选修”二字无疑使得这门功课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显得先天不足。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选修二字使该课程的重要性在师生心目中大打折扣。为更好地品读《论语》,也为更好地适应高考的新要求,该给《论语》一个应有的名分。二是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用书功能有限。语文每周五节课,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既教授完十篇课文(还有五课让学生自读,不知有多少学生会凝神屏气地读过呢,)还要进行练习测试和作文教学,这绝非易事。而且每一课又能包括若干毫无联系的语段,加上教材又能没有提供相应的言语环境和时代背景,这让教师很难拿捏,补充得多了,教时不够,不补充又惟恐遗漏了什么。教师手头仅有的《教学用书》也难堪大用,除了提供一些大而无当的参考答案外,无非就是罗列了教材未选入的其他《论语》选段和一些意义相对寥寥的学术论文,这对等米下锅的一线教师而言基本没有什么价值。12 三是对教学资源的狭隘认知。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然而在大多数学校里,对这些教学设施的提供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现状。这也使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很难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1.2《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照本宣科不得已而为之。众所周知,《论语》这门课绝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当年曾经在大学课堂里聆听过自己老师的一些简略解读与零碎分析,可时过境迁,由于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不高,大多数内容已不甚熟悉,现在要真正教授这门课程,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参考资料、工具书或文献汇编,要想在45分钟内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地宛若于丹教授那样给学生娓娓道来,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胜任,于是广大教师只有课前恶补,查找资料,请教同行,翻阅不同版本的《论语》译著,查证个别意义多歧的词句解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撰写详细的授课内容,由于半生不熟而诚惶诚恐,所以课堂上所讲的无外乎是备课本上课前精心准备过的东西,课堂教学沉闷,无奈与尴尬可想而知,能照本宣科地顺风顺水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至于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又岂敢造次,谁也不想“对牛弹琴”抑或曲高和寡吧,特别是面对普通高中的学生。12 二是“文”与“言”难以取舍。《论语》选读到底是让学生仅仅背诵一些经典的传世句段还是深入领会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注重言语的教学还是紧扣人文主旨,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扰着很多教师。由于学生的课本上有详尽的词句解释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如果再煞有介事的老调重弹,学生肯定很反感,但是不“强调和重温”一下,很多学生根本是熟视无睹(特别是学习习惯不佳者),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如果是前者绝对是出力不讨好,如果选择后者极有可能架空与玄虚起来,学生是云里雾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坚决反对过于详细的文言注解,因为这会最大限度地剥夺学生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咬文嚼字的权利,导致学生思维退化,疏于表达,无形中会助长死记硬背的学风,可以说贻害无穷。这对提高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况且苏教版《论语》选读中所提供的一些解释与翻译其本身的确切性值得探讨。三是教学手段难以创新。由于学科资源的有限,因此有效的教学手段很难得到创新。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课程,我们如今所能采取地大多还是传统的讲述法(公开课另当别论)。《论语》言简意丰,旨趣遥深,要让学生开展有一定质量的高效讨论和对话,比较难操作,学生面对陌生的古圣先贤一般是除了仰慕、敬而远之之外,恐怕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再说文本中复杂的实词活用,令人困惑的虚词和句式,繁琐的人名字号,神秘的文化习俗,即使是专业教师也难以招架,更不用说学生了。12 然而,作为新课程的首轮实践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尽管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仍应殚精竭虑,迎难而上,引导学生进行儒家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科学通俗地解读《论语》的文化内涵。以下我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薄看法。2在高中《论语》选读教学中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2.1激发探究欲望,进行感性解读12 《论语》中有不少具有生活场面特征的语录,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我有意地将课本上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论语》语录原文投映出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原生态地自读。这样,学生在解读时会碰到相当多的困难: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困难,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原初动力。如《诲人不倦》一课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一章,学习这一章时,我将语录投映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自读。结果,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①“女与回孰愈”怎么解释?②“吾与女”中“与”译成“赞同”好呢,还是译成“和”好呢?③“闻一知十”说的是善思还是善迁?④如果将“吾与女”译成“我赞成你”的话,孔子是不是武断地说子贡不如颜回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多边谈论,深层探究,不断丰富对语录的解读。同时教师提供说话的背景、言语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出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神态、动作,让学生读到一个具有真性情的、能爱能恨、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2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理性解读正像于丹教授所讲:“《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既然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对《论语》进行理性的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家庭、朋友说起。12 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论语》中关于此类话题不胜枚举。《周而不比》中关于如何择友有这样一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在“生疑”和“探境”的过程中,基本上能把握孔子教导弟子交友慎重的这种生命关怀,于是,我首先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讲述我自己的交友经历来具体地诠释这条语录,这一举动鼓励了学生,学生开始联系自己交友的经历,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从自己交友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具体地诠释朋友这一概念。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2.3关注观点差异,进行广泛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作品《论语》历经千年读者的解读,常读常新。那么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教读呢?我以为不妨做一做贪婪的“拿来主义者”,一是将学者专家的经典解读拿来,作为学生对照解读的借鉴材料,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对《论语》文本本身的拿来,当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放开眼光,自己来拿,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赋予时代与个人的因子,将《论语》这所“大宅子”改造成“新宅子”,即做具有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的个性化解读。12 比如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时,可以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孔子的这一行为如何评价?它引起了怎样的联想?下面是课堂片段的实录:生1:明知道是行不通的,为什么还要“呆呆往前冲”呢?这是无谓的浪费资源。从当前追求生活高质量与高效益的角度,我不同意孔老夫子的做法。生2:如果说前面就是死胡同,你为什么不绕道而行?孔子真的很固执也很迂腐。生3:我听于丹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有一位茶师根本一点武功都不懂,却以内心的勇敢战胜了武功高强的武士。看来,这世上没有“不可能”,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强。生4: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需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勇气,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人人都学长沮、桀溺,个个都隐居山林,那社会还谈何进步?12 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处于思维的兴奋点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的表现大大超出课前预想。同时,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内涵有了各自的独特见解,此时我们不必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学生,只是以自己的名义说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这也符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观点,这才是属于21世纪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的课堂。课后的反思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灵气与睿智,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启发,缺少老师对学生“表达欲望”的调动,缺少老师给学生平等发言的机会。2.4选择内容精讲,进行有效解读《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有限的学习课时和学习内容过于繁杂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选择恰当的内容精讲。《论语》是一种训练学生阅读古代文学能力的优质教材。教师开展精讲,并不是意味着逐句逐字地进行解析,而是应当对高中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与整合,并根据学生的困惑开展有针对性的点拨讲解,从而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积累。12 一是要选定文化主题,做适合论述。要以课文中的选文为基础,精讲这一个主题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比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此,教师应当进行精讲。首先是讲解“仁”之内涵。其次是要从不同的情境来论述“仁”。比如,在颜渊问仁中,孔子之表述着重在于礼,将礼作为外在规范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崇高境界“仁”。英雄和圣人之间的区别是英雄重在征服别人,在圣人则是征服自己。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用外在之礼以征服人的内在欲望,从而实现“仁”。在仲弓问仁中,孔子主要着力于阐述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关系行,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要推己及人。在樊迟问仁中,孔子则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表述,也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子贡和孔子的交流中,孔子主要是从要“终身行之”的角度进行表述,人终生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自身为参照标准对待他人,这其实也是仁之境界。接下来,孔子表明了“仁”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的人生理想,并且要将在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身必须肩负的责任所在,从而做到死而后已。当仁和生命发生了冲突之时,孔子的选择就是杀身成仁。在讲解“仁”这一思想时候,孔子作为老师,对待弟子的提问做到了因人而异,这也是我们新世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12 二是要精讲各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且把思想贯穿于实践行为。《论语》选读均以孔子思想之内涵为专题进行文章编选,各篇选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关于“仁”的选文都是从《论语》二十篇当中选出来的,从各个不同侧面体现出“仁”的内涵和孔子毕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假如不综合起来进行理解,就难以真正领会到“仁”之内涵,同时又会让学生在既是“仁”,又是“克己复礼”,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中产生迷惑,从而难以感受到孔子伟大的精神力量。将这些选文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弄懂“仁”和“礼”之间的关系,“仁”的心理方式与行为实践方式、孔子所追求的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到“仁”的内涵,从而传承和弘扬“仁”之精神。教师在讲述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时,要及时的相互联系,引起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是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还能在理解的同时深深把“仁”这一思想引入脑中,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不愧对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称谓。三是要尽量选择容易被误读的选文开展精讲,言传身教教导学生。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尽管通俗易懂,但是常常会被误读为学习之后应当经常进行复习,这里的“学”和“习”就要进行精讲。《论语》当中的”学”主要指的是学问,但并不是指书本知识,而是指人格的修炼、道德的完善、做人的道理等;“习”也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对书本知识进行温习,而是实践与践行之意。所以,可以解读为:当一个人明确了一种做人的道理之后,就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践行,运用切切实实的行动以成就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是一件非常让人快乐的事。教师在解读这些容易被误导的文段时,要严肃对待问题,千万不能交出一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要精益求精不能不求甚解,并且在教师自身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感染自己的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学生。3结语12 综上所述,《论语》的魅力经久不衰,在《论语》选读教学上,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读后掩卷深思,思有所得,我想,语文教师应该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应当说,关于评论《论语》的材料十分丰富,而《论语》选读教学手段也是多样化的,这对于促进《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很有好处。我认为,既然教师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那么就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以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从而让学生通过《论语》选读教学能够真正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参考文献[1]周红阳.《〈论语〉选读》,究竟要求学生读些什么?――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构想[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2]张永飞.谈《〈论语〉选读》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09(7).[3]郑洪根.《〈论语〉选读》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9).[4]汪荣富.《〈论语〉选读》教学策略粗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1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