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教学素材(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教学素材(11)

ID:828711

大小:209.5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选读》教学资料(10) 《论语》教学反思本学年,我认为自己上的最失败的一节课是初一的第一节课,文言文《论语》。这是我进入分校以来上的第一节课,虽然我在暑假期间便做了大量的准备,备好了课并且进行了多次修改。但面对一群还没有接受文言文的学生,我明显底气不足。导致课堂上死气沉沉,课下学生也抱怨声声。这节课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导入新课。介绍孔子的生平。第二、重点文言字词讲解。第三、重点句子翻译。这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时,我已经大汗淋漓,而学生们更是哈欠连连。自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第一、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由于《论语》是由一则则短句构成的,有些散乱。学生们对文言文一向就有排斥情绪,需要老师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我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到初中了,他们只需要接受并牢记这些知识就可以了。以至于,让他们产生了对文言文的反感。第二、知道讲授过于枯燥。40分钟的一堂课,我才从文章的第一句讲到“温故而知新。”没有使用课件,还要求他们一个字一个字第记笔记,一句话一句话地翻译。学生们的课本上写满了,但脑子里却没有装下东西。只是机械地在应对我不断提出来的重点。第三、过多的讲授,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节课几乎成了一个满堂灌。我总担心这么长的课文会用掉太多的时间,于是,便没有给到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连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很少。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东性。使得本课成了一堂死课。第四、作业布置没有思考的空间。上完本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抄写书本下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然后背诵并默写所讲过的课文部分。下课后,学生问我:是不是不会用课件?这样上课累不累?听后我很心酸、很难受,但我知道,我必须要改进自己的上课方式。于是,我把我的课程放慢了一节课。每天,我都去听备课组其他老师的课,把自己当成一个好学生,认真学习每一课的知识,学习刘老师、朱主任、龙老师的教学方法。回去再仔细地思考、消化。等到我上课时,我就更加熟练并且详略得当了。经过这样的第一节的“洗礼”之后,我在备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一、我对教学资源的取舍是否精当。第二、我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否合理。第三、我的学生是否会对这样的方式感兴趣。第四、我布置的作业是否有质且有效。如果说,我害怕失败,毋宁说,我害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然而,幸运的是,我身边有那么多无私的老师在帮助我成长。他们的宽容与提醒让我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我知道,这样的失败不会再重演。论语名句录学而篇第一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今译】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今译】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今译】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今译】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今译】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今译】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今译】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今译】为政篇第二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今译】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今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译】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今译】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今译】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今译】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今译】8,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今译】八佾篇第三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译】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今译】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译】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今译】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今译】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今译】4,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今译】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今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今译】公治长篇第五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今译】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今译】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今译】雍也篇第六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今译】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译】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今译】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译】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今译】6,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今译】述而篇第七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今译】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今译】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今译】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今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译】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今译】7,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今译】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今译】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译】10,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今译】泰伯篇第八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今译】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们来,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无毁伤之处].《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会免于毁伤了.弟子们!"2,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今译】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3,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今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有气节而不动摇屈服.这是君子一类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啊!"4,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今译】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今译】6,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今译】《子罕》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译】1,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译文】2,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5,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文】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文】8,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译文】9,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1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1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译文】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15,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译文】1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17,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18,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译文】1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译文】"20,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2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22,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2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译文】24,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译文】2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2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2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译文】《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3十三、14•13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注释】(1)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公叔老先生该说话时才说,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②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叔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2、从公叔文子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做人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言行举止要有分寸。    【参考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道:“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老先生该说话时才说话:别人不讨庆他的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十四、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注释】(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3)忿:忿怒,气愤。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是改正了过失吗?②敢问崇德、修慝、辨惑。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过失,辨别迷惑。2、文中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话回答)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做事争先,享受在后。    【参考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过失,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工作在先,享受在后,不是提高了品德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是改正了过失吗?由于一时的忿怒,便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不是迷惑吗?”十五、5•26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把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②子曰:“盍各言尔志。”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2、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志向?(用自己的话回答)    让老年人安逸,让朋友信任我,让少年人怀念我。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意把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愿意不夸张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说:“让老年人安逸,让朋友信任我,让少年人怀念我。”十六、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7)苟:苟且,马马虎虎。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说得有理,一定行得通。②有是哉,子之迂也!您的迂腐竟到了这种程度哇!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做事要名正言顺才能成功。    【参考译文】    子路说:“卫国的国君等待着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说:“您的迂腐竟到了这种程度哇!为什么要纠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呀,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大概采取存疑的态度。名义不正,说话就不通顺;说话不通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豫}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说得有理,一定行得通。君子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一点马虎才罢了。”  十七、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②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2、孔子对于过错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可以向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这真是错误了。”十八、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②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2、文中关于交朋友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②    (2)与人交往,自己必须怀有宽容之心。    【参考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我是大贤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不贤的人,别人会拒绝我,我怎么能拒绝别人呢?”新课程背景下《〈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评述项余岸【摘要】本文结合本校的选修课教学对当前《选读》的七种课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丰富了《〈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解释;并通过网上的调查投票评述了新课程背景下这七种课型的运用情况。【关键词】新课程《论语》选读课型《选读》属于新课标规定的选修课程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是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ⅠA系列的第一种。《论语》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教育、哲学、习俗等各个方面,即使到了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依然是根深蒂固的。而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也才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选修课的教学还处于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待一线教师的探索发现。为此,省教研室编写的《〈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中提供了六种课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来帮助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说,这六种课型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而设置的,但在《学科指导意见》中言之不详,课型的解释合起来也才不到200字,缺少具体的操作过程指导。因此,本文试着结合我校这两年来《〈论语〉选读》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具体地对这六种课型做一个分析评述,同时也补充阐述另一种课型模式——辩论交流课型。一、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这是目前《选读》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最常见的一种课型。也是当今文言文教学的普遍应用课型。但要注意这种课型应该有别于传统的“逐句翻译字字落实”的串讲模式,因为教材已经有非常详细的注释和参考译文了,如果我们还一味地用传统的串讲法来上《论语》,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串讲课型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体地说就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教学的重点:⑴疏通文字、背诵名句名段。⑵比较准确地把握主题内涵。⑶经典重读,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们的教学才有的放矢,有章可循。要完成这个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串讲过程中应该以一篇或某几篇为主,穿插其他几篇进行教学,如《为政以德》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主,《知其不可而为之》以《荷蓧丈人》为主,而不应该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做到“文”“言”并行。“言”的教学,由于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并且语句都有具体的翻译,因此教学中我们在落实重要实词的基础上,文中丰富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以及古今异义的成语,应该是注意的重点。“文”的教学,既要重视内容的文学性,让《论语》中那些简明流畅、含蓄隽永的语言,让那些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也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性,在教学中以孔子的人格,孔子的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以上两点和我们的实践教学,具体的操作过程:疏通文章,解决文字层面的疑难——分析概括,注重文章层面的思想内容理解——讨论评价,探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二、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或者是一个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其流程大致如下:精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看法,打破课文的框架结构——精选外围材料丰富改善自己的看法,这里主要是参考《论语》的权威阐释,如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整合课内外资料形成观点与思路,完成主题的确立——制作课件或讲稿,为主题讲座做好准备——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该主题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这种课型在课型结构上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要有所拓展和提升,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主题要有针对性和可读性,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对学生的知识有拓展提升作用的主题,做到有趣、有效、有用;二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我校的做法是把全段的学生集中起来开设“《论语》大讲坛”,每月一个主题(如《论语》经典语录新解,于丹讲《论语》给我们的启示,历史上的孔子形象等),备课组每位老师负责一个主题,搜集材料,精心准备,同时发挥备课组力量集体备课,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确立一个成熟的适合于本校学生讲座的主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三、读书报告课型该课型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个性化阅读作为“阅读与鉴赏”的目标3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论语》这部两千多年的经典,深邃如千丈深潭,历史上对它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各种解读满目皆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举办读书会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读的内容可以是我们老师自己精心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材料,也可以是《学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那5课自读课文,因为那5课自读课文是让学生在课外自学,一般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和章节中涉及的主要问题,自主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章节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篇章,写成读后感的形式,最后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该课型的具体操作过程:定题——写作——选择——报告——评价——获奖或者推荐报刊。四、评点交流课型评点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古有脂砚斋批注《石头记》,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这些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因此,评点法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读书方法,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论语》乃国学经典,言简意丰,古往今来,对《论语》的阐释评点之书就有很多,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评点的范例和空间。而且高二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已经具备了评点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具体做法如下:1、方法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评点读书笔记的方法,如批读法,文字评点法,符号标画法等,使学生了解做评点的一般常识,为后面的自主评点做下铺垫。2、示范引路以课文中所选章节做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这个示范可以是教师示例也可以是古人典例。例如教学1.5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时,我们先出示名家的阐释评点:此说国家大事……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李炳南《论语讲要》)又如教学14.21章(陈成子弑简公)时,我们可以先出示教师的评点示例:陈成子弑(不用“杀”字,而用“弑”字,一针见血)简公。孔子沐浴(以示庄重和虔诚)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实属无奈,鲁国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都没有实际的决断权。)3、自主评点有了老师的示范评点,学生可以任选章节进行评点。如评点7.27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李俊同学认为:“孔子钓鱼不用“纲”,射鸟不射栖宿中的鸟。生活所需,只取适量。从现代角度来讲,有点‘可持续发展’的味道。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尤其是射鸟只射空中飞的,而不‘乘鸟之危’,不‘乘鸟之懈’。对于动物,孔子也抱有仁心,决非庸常之境界。”文本前后联系,而且有现实意义的解读,有一定的个性色彩。4、及时讲评学生评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馈,及时对评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当堂讲评,对评点好的给以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摸索,我认为指导学生用评点法学习《论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精心阅读的习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有很大帮助,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日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奠定了一定的评点基础。五、课题报告课型《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提出,“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心”。它指明了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型就是以《课标》精神为理论依据,“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改变学生传统语文教学中单一被动的以课堂学习为唯一途径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型比读书报告课型稍显正规,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为单位选择《论语》中的某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展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1、学生分组:每班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可以是前后排同学,也可以是以寝室为单位,确定组长和明确分工要求。2、选择课题: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的关键,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对研究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选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如孔子的君子小人观、《论语》中的吃穿住行、《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语》中的为政之道,《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等;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探究欲求,让学生自行确定研究课题,这种由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课题往往非常有个性和研究价值。如《论语》与现代企业管理、对《论语》中成语的研究、《论语》中的弟子形象比较研究、《论语》的现实意义研究等.3、课题研究:这是整个课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每个小组在选择课题之后,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研究时间,一般是半个学期。学生则通过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上网搜索资料,尽可能多地搜集、筛选、整合资料,最终以一篇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不时地进行指导,以体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4、交流展示:最后以课堂报告、粘贴、投影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六、作业练习课型作业练习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载体,语文作业设计也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目前,选修课教学的作业练习仍在摸索过程中。按照《学科指导意见》的描述: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笔者认为这种描述没有体现新课程理念和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这两个重要背景的特点和要求,而纯粹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作业练习阐述。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选读》作业练习课型要体现以下特点:1、练习首先要体现选修课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完成。”这就告诉我们,选修课的作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更加的是重视鉴赏、评价、比较、探究多方面的训练,而且要注意设题的多角度(文字、文章,文化),题型的多样化(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能力的多层次性(知识积累、理解运用、拓展提高、鉴赏探究)。2、练习不应只是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而要发动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形式来编制作业练习。传统教学法认为,学生只有做题的份儿,与出题毫不相关。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发现,在课堂上或在复习考试阶段,让学生出题,辅之以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措施,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种教学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出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认识和重建,解答过程又是对知识的再巩固和发展,而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也在此都能到良好的体现。由于学生自身水平和时间的有限,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拟制一份完整的试卷,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知识拟制4—8道题目,要求体现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探究。题目交上来之后,老师再经过评改筛选,把学生拟制的题目编成一份完整的作业练习,并且在每一题的后面注明是哪位同学拟制的。这样的一份作业练习无论是以课堂练习还是课外作业的形式出现,学生都异常地兴奋,全然不见平时做练习时的唉声叹气和千万个不愿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学生他们自己拟制的练习,不是老师拟制的,就犹如是自己烹制的一道美味菜肴,吃起来会特别有味。七、辩论交流课型《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那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令人羡慕。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开一些辩论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如学习了第一课《为政以德》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学习了第六课《君子之风》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重视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重义轻利和发展经济发生了矛盾,那么,我们该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呢?学习了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儒学的当代价值》等。这种小型的课堂辩论在实践过程中非常受学生欢迎,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读辩难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1、选题。组织辩论,选题很关键。针对小型课堂辩论的特点,选题不宜太艰深,但也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便学生有研究阅读的兴趣。因此,选题范围最好是跟课本紧密联系,力戒单调平板,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结论一定要多样化,惟其如此,才会有辩论的可能。2、策划。确定辩题之后,由学生自主表决观点,按照观点异同,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原则上每组不超过10人,具体分组要视班容量决定),每个小组要确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合议过程中研读、交流、讨论和总结等程序的组织工作。3、辩论。开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4、评议裁决。以上这七种课型应该说是囊括了目前各地各校《选读》课堂教学模式类型。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广大语文老师又是如何来运用操作这七种课型的呢?我们在语文轩网站上做了一个投票调查,为期一个月,广大老师共投票504张,整理如下:课型运用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辩论交流课型比较多200150一般3254少2018几乎不用30从这个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串讲课型和作业练习课型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有一定量的运用,而主题讲座课型和辩论交流课型则很少,至于课题报告课型几乎没人操作。由此可见,广大老师还是比较喜欢带有传统教学色彩的教师串讲课型和作业练习课型,因为这两种课型轻车熟路,做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其他五种课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少,可见,真正贯彻和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路还是很漫长,需要广大老师积极探索和实践。当然,这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七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从而达到有所创造,真正实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7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答: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2020届高三三月月考试卷(三)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高山仰止》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答:(1)____________(2)24、(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浙江省2020届高三一模试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24.孔子回答“子贡问友”,说明了怎样的交友之道?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什么?(4分24.(4分)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分)赞同孔子的观点。忠告善导,不可则上。与朋友相交,首先在交心,即在思想与品格上相互砥砺。如果朋友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过错,便应告诫之、批评之,旨在劝其改过向善。但是,在劝友改过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适可而止。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苦恼。(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只要符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湖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考查语文试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24.以上是关于“君子”的“质”与“文”的论辩,对此你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三)(4分)24.(4分)①赞成孔子和子贡的观点。(1分)②理由:作为君子,要“文”“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兼备,表里一致。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有外表的文采,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3分)(观点明确1分,能结合材料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台州市2020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考试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2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4分)24、“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2分)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2分)浙江省上虞市2020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教学质量(三)阅读《论语》中的句子,回答问题24.下面《论语》名句是对教学的认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和启发。(4分)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4.略(4分)2020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24(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浙江松阳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佛肸月个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注:佛肸: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当赵简子攻打范中行,围攻中牟县时,佛肸背叛了范中行,同时坚守中牟县抵抗赵简子。磷:薄损。缁:黑色。匏瓜:指不能实用的苦葫芦。23.孔子是先秦时期哪个学派的创始人?请再写出一个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24.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3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3.儒家;孟子(或荀子)24.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既要经世致用,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2020学年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三)20.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0.(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杭州学军中学2020学年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三)阅读《论语》中的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3.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3.(4分)要点:(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2)从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学年杭州学军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4.(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2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架构——兼论孔子的“一贯之道”王四达研究孔子的社会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架构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架构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和“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前一句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之全貌,后一句突出了孔子政治思想之主体。就前者而言,“命”是孔子所崇奉的“天道”,“仁”是孔子所弘扬的“人道”;换言之,“仁”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命”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宗教归宿。就后者而言,“克己复礼”是由“仁”这一道德内核展开的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造两方面的具体实践:“克己”指向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道,“复礼”则导向孔子的理想政治——先王之道,它们都统摄在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之中,并以体现“天道”的“命”作为自己的终极归宿。由此可见,“命”和“仁”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这两大支柱实际上是用西周以来的“敬天”、“明德”的思想范式浇铸出来的:“与命”是对“敬天”的继承,“与仁”是对“明德”的发展。“敬天明德”为了以德配天,以保天命;“与命与仁”是为了克己复礼,则天承命,“德”是配天的资格,“仁”是承命的依据,只有仁德方能下达人道,上达天道。因此,仁德之道既是孔子所推崇的“文武之道”、又是孔子“宪章文武”的“一贯之道”。孔子对西周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示意图(图1)则天承命配天敬天与命天道上达知天达命克己君子之道以德明德与仁人道下学复礼先王之道西周思想孔子思想图1一、“克己复礼”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架构,是“仁”为中心而展开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仁”的诸多诠释中既全面又扼要的表述:“克己”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观;“复礼”高度概括了孔子的社会观。孔子政治思想的主体架构基本上就是由这两大板块构成的。“克己”从消极的方面说,是克制约束自己(非礼的思想言行),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从积极的方面说,则是培养自己符合礼的道德,并把这种道德用来对待他人(“仁”字从人丛二,原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准则)。因此,当子路问君子时,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宪问》)。孔子心目当中的君子之道就是由“修己”与“安人”这两方面构成的。在《论语》中,孔子对“修己”的论述是极丰富的,既作出了总体性的设计,又提出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和修养目标,其总体性设计概括起来有七项内容,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它包括道德修养与才学培养两个方面。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道”是君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终极目标,而“志于道”则是君子“修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夫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这个“道”对自身修养而言,它表现为君子之道;对政治理想来说,它又是先王之道。实现君子之道是恢复先王之道的先决条件,而恢复先王之道又是追求君子之道的终极目的。君子的志向就是追求这种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的“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志于道”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君子既立志于道,则必须“据于德”,因为“道”与“德”不可须臾离也,故夫子曰:“君子怀德”(《里仁》)。对于君子之德,孔子一方面赞扬“主忠信,徙义”,“先事而后得”的“崇德”行为(《颜渊》),强调“中庸”这种“至德”;另一方面又反对“道听而途说”,及“巧言”,“乡原”这些“乱德”,“贼德”行为。他对这些不道德,不徙义,不从善的现象深为忧虑,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然而,“德”又是以“仁”为依旧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通常是“德”的抽象实体,“德”大多是“仁”的具体体现。例如,忠、信、义、直这些具体的德行就是“依于仁”表现;而“巧言令色”,“乡原”这些“乱德”,“贼德”行为,则是“鲜于仁”“违于仁”的结果。故夫子曰:“苟至于仁,无恶也”(《里仁》),“观过,斯知仁矣”(《里仁》)。正因为摒恶,改过,修德都必须“志于仁”,“依于仁”,故夫子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席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仁”与“德”作为君子“修己”的内在依据,还必须与“礼”联系起来。“礼”是“仁”、“德”、“道”的集中体现和表现形式,先王之道就是“周礼”(当然亦可包括夏礼与殷礼)。一方面,礼的实行要以仁为先决条件,故夫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另一方面,恭、慎、直这些仁德又必须“约之以礼”,因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礼成了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故曰“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又必须与“乐”相配合:一方面,“礼”和“乐”均是先王之道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即所谓“礼乐”是也;另一方面,“礼乐”对王道社会中等级名分的维护和君子思想感情的培养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孔子曾反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意思是说,礼乐难道只是玉帛,钟鼓这些外在形式吗?言下之意是,比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它们的精神实质,这个精神实质当然又“仁”,故夫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对于“乐”,夫子最推崇的是《韶》《武》,他对《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由于《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故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在致力于仁、徳礼、乐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兴于诗”的主张。在孔子看来,由于《诗》“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思无邪”,故可用来陶冶人的性情,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和增长知识。他对弟子们的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他对“二南”推崇备至,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而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因此,“不学《诗》,无以言”(《季氏》)。“游于艺”是孔子对君子“修己”在才学方面的一项总体要求,“艺”即六艺,据朱子对“游于艺”作注,“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但孔子还主张弟子应先做到“孝弟”,“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对此,朱子又谓“文”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按孔子之言“艺”,可能二者皆有:在“志道”,“依仁”、“据德”的基础上,“艺”指礼乐等六艺;在“孝弟”,“爱众”,“亲仁”的基础上,“文”(艺)又指《诗》《书》等六艺,但不管哪一种六艺,对追求君子之道和实现先王之道来说的来说目的一样,殊途同归,故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史记·滑稽列传》)。然而,除了这个总体性的设计外,孔子对君子“修己”还提出来一些明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概括起来主要有“道三”、“绝四”、“行五”、“思九”和“三畏”、“四教”、“三戒”、“三友”等等。所谓“道三”,即孔子提出的“君子有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在论及子产时,孔子又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所谓“绝四”,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这虽是夫子在自身修养方面做出的表率,亦可视为君子“修己”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所谓“行五”,为“恭、宽、信、敏、惠”,夫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至于“思九”者,乃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此外,孔子又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季氏》);“益者三友”:友直、有谅、友多闻(《季氏》);“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季氏》),以及“周而不比”(《为政》);“和而不同”(《子路》);“泰而不骄”(《子路》),“矜而不争”(《卫灵公》)、“见贤思齐”(《里仁》)、“见利思义”(《宪问》)、“讷言敏行”(《里仁》)等等,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孔子关于君子“修己”的理论。“修己”的另一方面是“安人”,也就是使他人安乐。其总的精神是“爱人”,因“爱人”故能“安人”、而使他人安乐,按不同的关系(对象)可以分为“孝弟”、“忠”、“恕”、“爱众”四个方面:“孝弟”是待亲的行为准则,即对父母孝,对兄长弟。夫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其弟子有若更进一步地把孝弟说成是“仁之本”(《学而》)。“忠”是把“孝弟”的原则推广于事君。夫子曰:“孝慈、则忠”(《为政》),“臣事君以忠”(《八佾》),“忠”表现为“事君,能致其身”(《学而》),“毋欺也,而犯之”(《宪问》)等等。“恕”是待人待友的准则,其基本精神是“能近取譬”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方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另一方面还应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对于亲、君、友之外的众人,孔子提出“泛爱众”的主张。“众”非专指“小人”,因为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可见“众”里含有“仁者”;但孔子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可见“众”既可包括君子,亦可以包括小人。此外,孔子还把“修己以安人”进一步阐释为“修己以安百姓”,朱子注曰:“百姓则尽乎人矣”(《论语集注》)。笔者以为这与孔子的“泛爱众”主张是相吻合的。上述这四方面就构成了孔子的“安人”之道。然而,孔子“修己以安人”的君子之道并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伦理观是从属于政治观的,“克己”只是“复礼”的道德前提,“复礼”则是“克己”的政治归宿。如前所述,“复礼”是“仁”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仁的精神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贯彻。孔子对“复礼”的论述,综合起来大致包括“弘道”、“复古”、“礼治”三个方面。“弘道”就是弘扬先王之道,由于先王之道即“礼”,故“复礼”必先致力于“弘道”;“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朱熹论语集注》),故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弘道”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学道”、“谋道”、“行道”、“达道”。夫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故君子“弘道”必先“学道”。夫子本人对先王之道非常神往,曾感慨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又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学”即学道。弟子子夏亦云:“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由于学道的目的是为了“致其道”,故君子应抱有“谋道”之志,“忧道”之心。夫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一旦形势许可,君子应替天行道。他多次强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如果“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公冶长》)。夫子的崇拜者也把他看作是替天行道的圣人,仪封人说:“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而夫子有时也以替天行道者自居,晚年他曾自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尽管如此,他仍然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努力弘扬先王之道。他极力宣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守死善道”,“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卫灵公》),在形势不利时,“隐居以求其志”;在时机成熟时,“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王道达致之日,即周礼恢复之时。“弘道”具体落实到对当时的社会社会改造上去,则必须“复古”。因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对尧舜文武等先王之道,只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即只能相信并传述先王之道,不要加以主观发挥。对于春秋这个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孔子十分反感,他曾针对当时把酒器觚的形体由原来的四棱改为圆筒一事质问道:“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在他看来,觚就应该恢复古时的形状才能算作觚:“天下无道”的春秋社会也应该恢复到“直道而行”的三代社会才算实现礼,所以要“好古”、“述古”。“述古”大致可分为“从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变鲁”、“为邦”、“归心”四部分。他最崇拜西周的典章制度,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在孔子看来,齐鲁是保存周礼最好的诸侯国,因此他主张通过“变齐”、“变鲁”来实现王道,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由于孔子主张“述古”,“从周”,故颜渊问“为邦”时,孔子答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卫灵公》)。对于如何恢复被破坏的旧秩序,孔子公开主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如此,则“天下之民归心焉”(《尧曰》)。当然,孔子并非为“好古”而“述古”,他之所以“述古”,是希望通过“复古”来匡正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社会,故“复古”的实质是“复礼”,他说:“为国以礼”(《先进》),意即以礼治国。“礼治”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正名”。正名是礼治的前提。子路问孔:“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子路》)。针对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状况,孔子对“正名”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明确要求,务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守名分。二是“尊王”。孔子认为,春秋以来出现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等僭越现象,是“天下无道”的表现,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因此,只有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不在大夫”,“庶人不议”的旧秩序,才是“尊王”和“天下有道”的表现。在评价管仲时,孔子本来对管仲的一些违礼行为是指责的,但他仍称赞管仲相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功劳,故而给他“如其仁”的评价。显然,“尊王”正是孔子肯定管仲的根本原因。三是“齐礼”。夫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故治国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在孔子看来,“齐礼”是治国最重要最可取的手段,“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四是“德政”。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对于如何实行“德政”,夫子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对内,应“先之劳之,富之教之”(《子路》);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孔子上述这些德政主张就奠定了后来儒家仁政学说的基础。总之,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是以“仁”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然后分别向“克己”与“复礼”两个方向进发,最后分别导向“君子之道”和“先王之道”。而“克己”、“复礼”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最终又回到“仁”这个思想的境界中去,故夫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前面作为出发点的“仁”只是抽象的政治理念;后面到达目的地的“仁”,已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成果。复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达成道礼行立于己道归学据于道于变从德礼乐仁心鲁周孝先正弟忠爱君名齐王礼恕子德之政众之道道“克己复礼”的政治伦理构架示意图(图2)二、则天知命的天命观《论语·子罕》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朱子断句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并引程子之语:“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论语章句集注》)。在这里,程朱把“与”字做连词解,有些现代学者亦沿袭此说。但这种解释并不符合《论语》的实际情况,因为在《论语》中夫子罕言的是“利”,“命”与“仁”并不罕言,而且言得最多的是就是“仁”;此外,这一解释也不符合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因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恰恰就是“命”、“仁”并举,“仁”“命”互参。其实,“与”之古义,有作“许”、“从”之解,即赞许,信从之意。从孔子的众多言论来看,这一解释更符合他的实际主张。只要我们对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进行结构性分析即可发现,“命”与“仁”正是这个思想体系的主体架构:“仁学”奠定了孔子政治哲学的伦理基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命学”构筑了孔子政治哲学的宗教殿堂;“仁”是人道的核心,“命”是天道的体现,孔子的“与命与仁”就是对西周“敬天明德”的天人之学的继承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是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亦不信有人格有意志的“天”,并引用《阳货》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句话来证明孔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虽凿凿有据,但他继承西周以来的天命学说,并把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构筑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在孔子说”天何言哉“之前,他已先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于是孔子反问道:”天何言哉……”其意是说,我虽不言但你们应知道我的意思;就像天虽不言,但四时行,百物生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又何必言呢?所以孟子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孟子·万章上》)。孟子这句话正式对孔子“天何言哉”的权威注脚。天既然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其意志所在就是“命”。“命”既可以表现为上天对社稷命运的支配,亦可以表现为对个人命运的主宰。在天命观方面,孔子一方面继承了西周以来关于天子奉天命的思想,作为先王之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君子知天命的思想,作为君子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前者包含三个层次:则天、成命、顺命;后者亦包括三个层次:畏天、知命、达命。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发展,两部之间又有横向的联系。对君子修身来说,“天”既然是决定“四时行”,“百物生”的最高主宰,君子对“天”和“天命”就不能不敬畏。在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畏”中,“畏天命”乃“三畏”之首。而“畏天命”又是与“知天命”联系的,因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可见知天命是作为君子的一个必要条件。孔子也曾自称他“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然而,仅仅“畏天”、“知命”还不够,还应做到“达命”,即对“天命”的安排达观,超然。孔子晚年对天命不兴周已有所认知,但他仍然称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对圣王治国来说,天既然是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故圣王必须敬天,则天。圣王“则天”就是君子“畏天”在治国方面的反映。孔子称赞尧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为尧则之”(《尧曰》)!因为圣王之有天下乃天命所归,王位的继承亦天命所授。所以尧在把王位传给舜时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尧曰》)!由此可见,舜继王位就是“承天命”。而圣王“承命”亦可视为君子“知命”的必然结果,因为既知天明则不能不承天命,圣王治国如此,君子行道亦应如此。孔子在努力复兴周道时也以奉天承命自居,在匡受困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在一生复礼无望的情况下,他曾叹到:“吾道穷矣”!并把这归之于天命,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道之行将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既然天命不可违,因此只能“顺天命”。“顺命”亦是君子“达命”的必然延伸。上述孔子天命观的各个部分,就是这样横向现纵向地联系在一起的。三、贵和执中的中庸之道(方法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无论是追求“内圣”的君子之道,还是导向“外王”的先王之道,都很强调“中”的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中”即“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转引自《论语章句集注》)。其基本原则是无过无不及,准确地把握理想的节度,故又称为“中和”。“中”的思想由来已久,《尚书·大禹谟》中有“允执厥中”之语;《盘庚中》说:“各设中于乃心”;《酒诰》说:“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金文《叔夷钟》:“眘(慎)中厥罚”。这些“中”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强调思想行为要符合节度之意,可见在孔子之前,“中”已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贯穿在君子修身和圣王治国的理论中:“设中于乃心”和“作稽中德”是对君子修身的要求,“允执厥中”和“慎中厥罚”,则是对圣王治国原则的规范。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从这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中道”思想的。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变革时代,旧制度日趋崩溃,旧道德日益沦丧,背中道走极端的现象非常严重,有感于此,孔子认为有必要把“民鲜久矣”的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最高道德来加以提倡,并把它贯彻到“克己复礼”之中。对君子修己说,要避免过与不及两种极端。孔子在评论弟子颛孙师和卜商时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故君子要注意掌握中和的原则,他说:“质胜则文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在待人处世方面,君子应“和而不同”,“无适无莫”(《里仁》);与人交往要“中行而与之”(《子路》)。对君王治国来说,同样要避免过与不及两种极端,《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是否说过这句话虽难以确证,但它符合其思想方法则无可怀疑,因为,执两用中正是孔子善用的方法,孔子自道:“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论语》中亦借尧之口告诫舜治国要“允执其中”,否则“四海穷困,天禄永终”(《尧曰》)。对于用礼来说,同样要处理好“礼”与“和”的关系;一方面要把“中和”的原则贯彻到礼中去,因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另一方面又要用礼节和,因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也”(《学而》)。可见“执中贵和”也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之道亦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上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贵达安命治敬克学知修己古古和达己天畏志天道道则弘天道人与命命命与仁与与命仁礼顺承复命执受复配天礼中以天命德“与命与仁”的政治思想构架示意图(图3)四、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究竟什么是夫子的“一贯之道”,他本人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曾子则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后人大多以此作为孔子的“一贯之道”的权威解释。但是,曾子的解释未必符合其师的原意,更不符合夫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实际情况,因为,宏观地审视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夫子之道”绝非“忠恕而已”。其实,“忠恕”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只是孔子所宣扬的社会伦理关系中“事君”与“待人”的二种准则而已,它们本身是建立在“孝弟”与“爱人”的基础上的:“孝弟”是“仁之本”,“忠”则是“孝弟”的必然延伸。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已;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孝弟者必不犯上作乱,这就发展为“忠”,故夫子曰:“孝慈,则忠”。同样,“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仁者爱人”,其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把这种“仁之方”推广开来,就是“不欲”、“勿施”和“立人”、“达人”的“恕道”。既然“孝弟”与“爱人”是“仁之本”,“仁之方”,故只能说“恕忠”是“孝弟”与“爱人”的逻辑发展,而不能本末倒置的说“孝弟”与“爱人”都是“忠恕”的体现。“忠恕”不但不能统摄“孝弟”与“爱人”,同样亦无法统摄“修己”的全部内容,孔子对君子“修己”提出的“志于道……成于乐”等七项总体性设计,以及前述的“道三”、“绝四”、“行五”、“思九”、“三畏”、“三戒”等具体修养目标,绝不能“忠恕”二字所能概括的。至于孔子的“复礼”思想及对先王之道的论述,亦比“忠恕”的内涵丰富得多。此外,孔子的“天命观”和“和中庸之道”,更非“忠恕”二字所能包含,因此我们认为,“忠恕”只是孔子所赞许的两种社会伦理规范,在孔子的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并不能占据统摄一切和贯穿始终的核心地位。那么,孔子的“一贯之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能把孔子的伦理观、政治观、天命观和中庸之道“一以贯之”,并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有“仁德”。“仁德”观念的出现始于西周,见于金文的“正德”、“明德”、“恭德”、“德纯”等“德”字,均是作为道德概念被应用的(殷则末见)。在《尚书》中,“敬德”已是周人政治思想的重要支柱之一。至于“仁”字,《尚书》中只见“予人若考”一例(《金藤》),意为“顺”(我祖考),其内涵显然比“德”狭小,是由“德”分化出来又从属于“德”的一项内容。到春秋时代,“仁”的应用开始多起来,内涵亦有所扩大,出现了与“德”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趋势,“仁德”逐渐演变称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道德概念。但总的来说,在孔子之前,德主要用来作为王者上敬天下保民的道德依据和训诫,用作对君子修身理论的论述还非常贫乏,而“仁”基本上还是从属于“德”的。这种情况与西周时代抽象思维不如孔子时代发达有关。孔子正是继承了西周关于“德”的观念,又在抽象思维方面发展了春秋以来“仁”的思想,建立了君子修身的理论,并把它与原有的以德治国的思想联系起来,终于形成了孔子以仁为主,以德掺和的仁德之道。其伦理观、政治观、天命观和中庸之道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从伦理观方面看,作为君子之道的主要内容---“克己”,就是以“仁”为基础的。它所包含的两大方面——“修己”与“安人”,均贯穿着“仁德”精神。孔子对君子“修己”的总体性设计,就是“依于仁”而“据于德”的;修己的诸多准则和规范,如“道三”、“绝四”、“行五”、“三戒、”“四教”、“九思”,亦是“仁德”精神的体现;至于“孝弟”、“忠”、“恕”、“爱众”等“安人”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伦理规范,更是以仁为“本”,以仁为“方”的。从政治观方面看,孔子为实现先王之道而提出的“复礼”主张,亦是“仁”在社会政治领域的体现。复礼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弘道”、“述古”、“礼治”,均贯穿着仁德的精神:首先,“道”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为“道”之本,“本立而道生”;而道的实现必须依靠行仁义,“行作义以达其道”(义亦是仁德的内容之一)。其次,由于“周之德其可谓至德”(《泰伯》),因此“从周”、“述古”就是崇德的表现,“兴灭继绝”,“天下归心”,所归的也是“德”。最后,“礼治”本身就是一种“德政”,因为“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对治国来说就像北辰,处于众星环拱的中心地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贯穿于君子之道与先王之道的“中庸之道”,亦是“仁德”的一种表现。《尚书》的“作稽中德”,已把“中”作为一种“德”来看待,孔子更进一步指出:“中庸之为德,甚至矣夫!”最后,从天命观方面看,“天道”与“人道”的连接点不是别的,而是“仁德”。在天人关系上,孔子继承了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仁德是天命的唯一依据。在他看来,尧、舜、禹、文、武这些圣王之有天下,是因为他们德配上天而天命所归。他称赞尧敬天则天,恩德荡荡,“民莫能名”(《尧曰》);又称赞“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与”通“举”,引申为攻取,这是称赞舜禹的天下不是靠夺取来的,而是他们的“巍巍圣德”所致,故尧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尧曰》)。孔子又称赞武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可谓至德”(《泰伯》),故天命落在他身上。孔子也自称他下学仁义而上达天命,“天生德于予”(《述而》),故复兴周道的天命就在他的身上(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所有这些言论均明显地打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烙印。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仁德”。孟子曾引孔子的话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其实,仁与不仁二道实质上就是一道,即“仁道”。不管孔子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孟子这句话是符合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实际情况的,“仁德之道”才真正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孔子政治思想架构总图(图4.第十页)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天命之道承命达命命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天敬天:天何言哉,百物生焉人能弘道天之历数在尔躬:承命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则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安也与,命也:顺命达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道与与-志于道:士志于道;天君子谋道不谋食:谋道弘命仁-据于德:君子怀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行道道修-依与仁:君子无终席间违仁;行义以达其道:达道克自复礼为仁-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君子之道复礼先周监乎二代……吾从周:从周修己-兴于诗:不学诗,无以言;克己仁复礼王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变鲁复述而还作己-游于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艺);之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为邦古信而好古以-成于乐:尽美,尽善;道兴灭继绝,天下归心:归心为安-孝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国一日克己复礼人-忠:臣事君以忠;-恕:能近取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尊王礼以天下归仁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齐礼治礼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人立人,达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德政-爱众:泛爱众;中君礼之用,和为贵:贵和致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允执其中:执中与中:中行而与之;子中庸之道学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学吾道一以贯之以致其道道其致以孔子政治思想架构总图(图4)论仁论君子论语文体语录体《论语》一书的文体特色形式:属语录体,以问答形式表达哲理.分章节,篇幅短.遣词用字:文字精炼明达,寓意深远,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语调:由於是记言体,所以多用语气词,切合说话人的性格感情,生动传神.《颜渊第十二》的意思《论语》以每篇的首二,三字为名,所以颜渊是篇名.第十二是篇序,即第十二篇.论仁要点说明仁者的修养(修己)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克己复礼:仁者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规范,一切行事以礼为依归,不合於礼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坚守仁德:仁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及环境都要坚守仁德.时间:君子不会在吃完一顿饭这麼短的时间内违背仁德.地点:即使到了文化落后的外族地方,也不可废弃仁德.环境:即使在仓忙急切及颠沛流离的环境下也应坚守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知者不惑」: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者不惧」: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例子:蔺相如是「不惑」的知者:相如在章台奉璧予秦王时,从秦王安排接见他的地方及其傲慢的举动,察觉到秦王并无诚意偿城,不受其所惑,便立即假称璧有瑕疵,骗回璧.又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及设九宾之礼於廷,藉以拖延时间,派人把璧送回国.璧送回国后,在秦殿上相如极力替送璧回国的事辩护,且力言秦过往的背信弃义,使秦王无言以对,自己也得以安全回赵.要点说明蔺相如又是「不惧」的勇者:相如在章台判断到秦王无意偿城时,以计骗回璧,更倚柱对秦王表示与璧俱亡的决心.送璧回赵后,在秦廷上义正词严地斥责秦王,更请求受汤镬之酷刑,把生死置之度外,可见他勇而无惧.仁者和不仁者在待人,处事方面的不同表现比较项目仁者不仁者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待人方面公正无私:仁者能用正确的态度去爱人及厌恶人.待人忠诚.好恶不辨:不仁者有私心,不能用正确的态度爱人及厌恶人.待人不忠诚.处事方面1.安贫乐道:不论长久处於穷困或安乐的环境中,仁者都安於实行仁德.仁者不会用不正当的方法来得到富贵及摆脱贫贱.不安贫富:不仁者若长期处於贫困的环境中,便会为非作歹;若长期处於安乐的环境中,便会骄奢淫逸.不仁者会不择手段,用不正当的方法来得到富贵及摆脱贫贱.2.心安理得:仁者不会迷惑,不会忧愁,不会畏惧.2.心绪不安:不仁者终日为个人利害得失所困扰,常感困惑,忧愁,畏惧.3.恭敬认真:仁者日常起居态度恭敬谨慎,办事严肃认真.3.纵己违礼:不仁者不克制自己的私欲,放纵自己,做出违背礼义的事情.4.杀身成仁:仁者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牺牲性命来成全仁德.4.求生害仁:不仁者往往为求保全个人性命而做出损害仁德的事情.论君子要点说明君子的仪表庄重,有威严.君子的自身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修养依义行事:君子懂得的是仁义,凡事以义作为依归,不会违背.心境宽和:君子心胸宽广,目光远大,不重视个人得失,问心无愧,凡事不会忧愁,不会畏惧.律己以严:君子要求自己博学多才,学问巩固.君子以言过其实为可耻,重实践,不作空谈.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学问不足,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丝毫不会松懈.君子的处事表现言谈:君子先做事后说话.君子言语谦逊.行事:君子行事注重忠诚和信义,态度诚恳,依礼行事.君子帮助别人做好事,不鼓励别人做坏事.交友:君子不与德行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藉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君子待友忠诚,讲求信义,态度谦逊.君子乐於帮助朋友完成好事,不鼓励朋友做坏事.改过:君子有过错便勇於改正,常常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比较项目君子小人立心(1)胸怀宽广,眼光远大.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发愤向上,尽力要求自己.只管向别人提出要求.(3)心境舒泰.心中忧虑不已.行事(4)以道义为准则.以谋取私利为目的.(5)鼓励,协助别人做好事.怂恿,引诱人家做坏事.总结要点说明孔子教导学生的方法著重启发:孔子教导学生,往往根据学生的程度,慢慢引导启发.如颜渊问仁,司马牛问君子,孔子先扼要提出见解,待学生追问时才详细说明.孔子又常用反问的方式去刺激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等.因材施教:孔子平日教学,注重个别开导,对学生所问,视各人人格修养程度不同,分别作答.如颜渊,樊迟同样问怎样才能达到仁,孔子给他们的答案便不同.颜渊领悟力高,修养工夫深,所以孔子就答以「克己复礼」;樊迟领悟力不及颜渊,孔子就答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三种具体的做法.仁者与君子的共通点仁者绝不用不正当的手法取得富贵及摆脱贫贱.君子「义以为质」,一切以义为原则,不为私欲所蒙蔽.仁者「不忧」,他们心安理得,乐天知命,所以没有忧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君子经常自我反省,「内省不疚」,问心无愧,所以不忧愁,不恐惧.仁者能「克己复礼」,言语,行为均以礼为标准.君子庄重而有威严,「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说话谦逊有礼,依礼为标准办事.仁者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平日态度端正庄重,待人忠诚.君子「主忠信」,也以忠信为主.修辞修辞例句对比/对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排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反问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借喻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借代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叠字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选读背诵检测题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2.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3)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4、,不令而行;其身不正,。(13.6)[01为政以德]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12.1)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3.1)7、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8、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02克己复礼]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8.5)10、丈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为夫子?”……长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04知其不可而为之]11、子曰:“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1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_________________。”……子曰:“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6)[05仁者爱人]13、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9)14、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4.16)15、子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_________,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7.16)16、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9)17、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乐,仁者寿。”(6.23)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生乎?__________,不亦远乎?”(8.7)[06君子之风]1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__________________。”(2.14)20、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16.4)2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人废言。”(15.23)2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12.24)[08周而不比]23、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7.8)24、子路问:“_________________?”子曰:“有父兄在,__________________?”冉有问:“_______________?”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求也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2)[11诲人不倦]25、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学道则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17.4)26、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12高山仰止]27、(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夫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11.26)[13沂水春风]28、曰:“然则师愈与?”子曰:“________________。”(11.16)2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13.23)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30、“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_______。”(13.24)31、子曰:“乡原,______________。”(17.13)[14中庸之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