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 苏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 苏教版必修2

ID:826124

大小:8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项,①读“pù”,②读“bào”;C项,①②都读“sànɡ”;D项,①读“shí”,②读“sì”。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解析:A项“暴”通“曝”;C项“厌”通“餍”;D项“当”通“倘”。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患:祸害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毛病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解析:速:招致。答案:C4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题干和D项的“于”都表示比较,译为“比”。答案:D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赂未尝: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变革消灭解析:D项中“革灭”应解释为“革除消灭”。答案:D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是谁之过与③李牧连却之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解析:①解释为“亲近,依附”;②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③④都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后退”。答案:A7下列句子中句间关系属于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向使三国各受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解析:B、C两项都是因果关系,D项是假设关系。答案:A8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解析:④⑤强调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答案:C9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解析: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六国论(节录)春秋之末,至于战,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度共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之富贵,此与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安定)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xū,脸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如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苏轼《三苏文选》)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靡衣玉食靡:轻软。B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类:大抵。C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少:缺少。D不知其将噬人噬:咬。解析:“少”是“稍微”的意思。答案:C11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A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不同。B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相同。C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也相同。D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也不同。解析:两个“归”都是“回到,往”之义;“使”,一为“假使”,一为“让”。答案:A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吾考之世变世变:指世上的事变。B此四者不失职失职:指失业。C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蠢迟钝。D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布褐:指富人穿的衣服,引申为安闲的生活。解析:“布褐”是麻布做的衣服,是穷人穿的,指艰难困苦的生活。答案:D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B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D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解析:“以客养之”的“客”前有“以”,故不是活用。A项“宾礼”,名词用作动词;B项“馆”,名词用作动词;D项“饥渴”是使动用法。答案:C14下列论述中全都符合作者观点的一组是()①谋夫说客,鸡鸣狗盗之徒都是奸民蠹国者。②宾客、士人都是智、勇、辩、力,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物。③把这一批人处理好了,老百姓就安定了。④六国的君主对待老百姓很好,所以没有一个叛变的。⑤秦始皇任法不任人,隳名城,杀豪杰,引起了人民的反抗。⑥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从前的士人、宾客散归田亩,生活无着,只能面黄肌瘦,老死布褐。⑦秦始皇对士人处理不当,犹如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⑧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比秦始皇明智。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⑥⑦C①③④⑥⑧D①②③⑦⑧解析:④六国君主不是对人民很好,而是“虐用其民”;⑤不合本文观点,本文认为是使四者失职;⑥他们应该是待时而动,不会老死布褐。答案:D二、语言运用15紧接下文,用相同句式,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另举事例)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报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解析:要注意句式对即可,事例可以不限。答案:宋末的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读书做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从而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正是“以史为镜”,借古讽今的。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更应该“以人为镜,以明得失”了。世上本无完人,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缺点,所以我们没必要害怕批评,讳疾忌医。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以人为镜,就是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不一意孤行,这样才能求真务实,避免失误。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善于“以人为镜”?你对“以人为镜”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