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ID:824651

大小:6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王安石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四、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           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文。2、翻译下列句子。(1)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原来读书人所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名实:名义和实际。得:明白。)(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5)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知:领教,接受)二、研读课文(一)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3、王安石认为他和司马光在议事上意见常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4、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5、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王安石什么态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表现王安石慎重,礼貌的态度。(二)讨论、明确下列问题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7、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8、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9、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0、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1、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2、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二、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      、      、      、      、     ,逐一加以驳斥。3、第3段:分析        对新法怨恨、诽谤的       ,并表示对士大夫        、        、        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         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1、缘由  2、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3、反对派  原因 不恤国事 苟且偷安 墨守成规  4、结束  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     )④、辟邪说(     )⑤、故略上报()         ⑥、故今具道所以()⑦、举先王之政()       ⑧、不恤国事()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①持 ②优厚 ③明白 ④排除,驳斥 ⑤简略 ⑥详细 ⑦推行 ⑧考虑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板书设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