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祝福》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祝福》导学案

ID:806969

大小:12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祝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2.理解典型环境描写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3.理解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封建宗法思想的对中国妇女的命运造成的根本原因。【重点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描写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2.理解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封建宗法思想的对中国妇女的命运造成的根本原因。【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生前出版小说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五部、通信集一部,文学史著作两部。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2、背景资料《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小说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完全实现,整个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和压迫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地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祝福》就是在这种探索下产生的。【课前预习】钝响()陈抟()悚然()踌蹰()负疚()俨然()桌帏()草窠()蹙缩()歆享()牲醴()搭讪()唾弃()烟霭()镯子()一瞥()窈陷()渣滓()【学习过程】一、整体把握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二、细部探微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4.祥林嫂是否对生活做过反抗?结合课文总结这一人物形象。5.结合全文,分析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6.结合全文,分析卫老婆子及文中侧面提到的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这三个人物形象。【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监(jiān)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抟(tuān)B.镯(zhuó)(镯子,戴在手腕上的一种环形装饰物)荸荠(bí qí)(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C.暄(xuān)(大声说话) 讪(càn)(难为情的样子)D.惴(chuǎì)(忧惧不安的样子)歆(y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B.朱拓聊赖鄙薄俨然沸反盈天C.鬼秘窈陷逍遥炮烙宽洪大量D.蹙缩歆享怨腑渣滓走投无路3.下项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C.既然  也  所以D.即使  也  就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西省临汾市“9·8”特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社会上特别恶劣的影响。B.曾经撰写著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于8月24日 告别人世,消息传出,被他的作品所感染教育的几代广大读者无不为之惋惜和痛悼,我们只能与他道一声别,祝愿他在天堂的旅途中一路走好!C.中国旅游者对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南面三百公里处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纵观20世纪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具潜力的因素。二、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描写祥林嫂的片断,回答文后问题。(1)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2)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3)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5.《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描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请仔细品味,概述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6.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请试作分析。7.“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改为:“她一手提着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吗?为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8.对祥林嫂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请你结合着小说中的“出逃、抗婚”和“捐门槛”相关的内容,简要地分析一下。【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三十一年前读的鲁迅,一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经是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9.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而“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又说明了什么道理?10.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11.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1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四、语言运用13.《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14.仿照示例,从鲁迅、巴金、老舍、曹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有所增减)向你致敬,冰心。你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向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15.当巴金先生逝世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缅怀先生。对联的主要内容是由巴金先生的作品构成的,对联如下: 巴金离去家中无春秋,寒夜英雄儿女传;尧棠盛开雾里看雨电,随想人民艺术家。请你模仿上面的对联,为鲁迅逝世70周年写一副对联。(不超过45个字)五、随堂练笔16.和其他同学组成课外“探究”小组,学习剧本的写法,然后搜集资料,写一个《祝福》课本剧并组织同学排练,在班内或校内演出。【学习反思】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参考答案】【课前预习】dùntuánsǒnɡchújiùyǎnwéikēcùxīnlǐshàntuòǎizhuópiēyǎozǐ【学习过程】1.提示: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④利于剪裁。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2.提示: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 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3.提示:(1)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绘祥林嫂外貌的语段可以发现祥林嫂的外貌有如下变化:①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红,顺着眼。②再来鲁镇,三十一二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③临死之前,四十岁上下,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2)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初来鲁镇时她青年丧夫,勤劳善良,安分耐劳,她本想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可却仍被婆婆再嫁到深山里去,可是不久丈夫又病死了,儿子给狼吃了,生活中的惨重打击,使她重新回到鲁镇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当她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以及柳妈的关于死后要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的惊语,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她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精神麻木,已陷入极度悲哀。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与恐怖。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祥林嫂一步步被逼上死亡的道路。4.提示:“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同时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吞噬。5.提示:①直接原因:婆家逼她改嫁;柳妈的地狱、报应的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精神上产生的重压;鲁四老爷家在祝福时对她的态度。②深层原因:封建而愚昧的社会。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6.提示:这三个人都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对祥林嫂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卫老婆子与祥林嫂的婆婆合伙把她劫去,她们是坑害祥林嫂的帮凶,但她却认为这是婆婆应当做的。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里,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基础达标】 1.B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字音和字义,能力层级分别为A、B。识记字音、字义可以据音释义,亦可据义识音。A项,监jiàn,抟tuán。C项,暄(温暖),讪shàn。D项,惴zhuì,歆xīn。2.B解析:A项,纰谬—纰缪。C项,鬼—诡。D项,腑—府。3.B解析:注意分句间的关系。4.D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在社会上”后面补上谓语“造成了”;B项,句式杂糅,应将“被”改为“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或者将“所”删掉;C项,语序颠倒,应为“位于……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给中国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1)是一个用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2)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然在勉强维持着生计的妇女形象。(3)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跨掉的形象。6.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祥林嫂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7.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已经”表明祥林嫂做乞丐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的事。8.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是“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她认为再婚是耻辱的事情。她捐门槛是出于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一句话,祥林嫂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作为自己的生存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可悲的。【拓展提升】9.①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②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10.(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11.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12.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周作人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②当前,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等阿Q主义的味道正在国学中疯长。我们需要鲁迅的精神来批判阿Q精神,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四、语言运用13.(1)喂,是您呀,(毕恭毕敬地、小心谨慎地)您有什么指示吗?我一定照办。好,好,好。 (2)喂,是你小子,有什么事吗?(随意地说,毫不客气)聚会,好,你做东,不要耍赖啊。(3)喂,你是谁?找谁?不在,不知道。(不耐烦地放下电话)14.向你致敬,巴金。你的《激流三部曲》激励了我。从此,什么挫折也不能把我打入绝境,唯有不屈的精神把我引上奋斗的轨道;什么失败也不能使我陷入迷惘,唯有坚贞的信念能伴我走向理想的天堂。解析:本题将文学常识与语言表达放在一起考查。对作家与作品(内容与主题)的熟悉是解题的先决条件,题目要求中的几位作家都很重要,应该掌握。其次,对例句要了解。要注意“什么……也……,唯有……”句式和“把”字句。难点在于后面的文字内容要和作品符合。15.例:先生作古世上存祝福,呐喊南腔北调集;百年树人长空起热风,彷徨文坛忆巨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