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PPT课件剖析复习课程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木叶”》PPT课件剖析复习课程汇编

ID:804619

大小:59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木叶(mùyè)”》PPT课件剖析第一页,共19页。 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bǎwò)文章层次。引出话题(huàtí):“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1段)举例探讨多用“木叶(mùyè)”的理由(2段)“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3段)第一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4段)第一特征是由诗歌暗示性特点决定的(5段)第二特征暗示黄色、干燥(6段)总结(7段)第二页,共19页。 阅读训练题1、“木”与“树”的意味有何异同?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5、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duìyú)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二:理解内容,弄清“木”的艺术(yìshù)特征。第三页,共19页。 参考答案:1: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使人更多的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现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zhīyè)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第四页,共19页。 参考答案:2、“树叶”“树”“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以枝繁叶茂、浓阴匝地(zādì)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和“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五页,共19页。 参考答案: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xiǎnde)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到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第六页,共19页。 参考答案:4.(一)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kěnéng)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二)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第七页,共19页。 参考答案:5.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shǐde)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第八页,共19页。 梅 花王安石墙角(qiángjiǎo)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3.为:因为。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三:运用文中理论(lǐlùn),进行文学鉴赏。第九页,共19页。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1961年12月 读陆游(lùyóu)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第十页,共19页。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línɡluò)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第十一页,共19页。 凌雪腊梅唐.黄檗希运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yīchǎnɡ);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这时黄檗希运禅师传颂千古的一首好诗。意思是说人生要超然于六尘的羁绊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红尘虽然使我们迷转,如果能够(nénggòu)掌稳绳头船桨,做一个好舵手,必能冲破无明大海的浮岩暗礁,安然渡至涅槃的津头。没有黑暗的恐惧,哪里有光明的喜悦?没有苦难的磨炼,哪里有成功的甘美?离开生死没有永恒的涅槃可证,逃避烦恼没有清净的菩提可得。平原上可以成熟一切万物,却长不了清净的莲花,惟有污泥中的白莲才更馨香;温暖的春天百花齐放,但是却开不出冷艳的梅花,惟有冰雪中的红梅才更淡雅!松柏后凋于几寒,腊梅独绽于霜雪,火中长红莲,泥里存菩提,成功立业,乃至成佛作祖,不都需要一番水沁火煎,霜打雪凌,才能傲嘨于三千吗?“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修行如哑巴喉中含热丸,如悬空攀附树枝,在绝处死地,回身之境豁然呈现。如是!如是!第十二页,共19页。 雪梅(xuěméi)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mócā)”,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第十三页,共19页。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shuǐhuā)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yīɡè)“迥”字,一个(yīɡè)“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yīɡè)“不知”加上一个(yīɡè)“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第十四页,共19页。 山园小梅林 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shūyǐnɡ)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第十五页,共19页。 花犯宋周邦彦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qīngtái)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第十六页,共19页。 本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宦游无定,到处漂泊的寂寞感伤之情。上片由眼前之梅联想追忆到去年之梅,下片由今年之梅联想到未来的梅子。在赏梅中融进自己游踪不定之憾。上片前六句写眼前“净洗铅华,无限佳丽(jiālì)”之梅花。“粉墙低”写梅花所在之院落,“照眼”写梅花的晶莹可爱。“净洗铅华”则写出梅花的本色天香之质。后五句回忆去年独自雪中赏梅的情景。“香篝熏素被”描写雪中之梅的形与味,极其精彩。下片五句又回到眼前,写赏梅匆匆,而梅已飘坠,最后四句跳到未来。想象江上以梅荐酒及梦中寻梅的情景。全篇处处写梅,而又结合自己的行踪,写出飘泊不定的生活。结构圆美流宕,浑化无迹。这首词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去写梅花,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情怀,而且以梅花自喻,委婉曲折。整个词句不紧扣梅花,也句句紧扣作者自己,前后呼应,一下串插,迂回反复,井然有序。第十七页,共19页。 林庚祖籍福建福州,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qīnɡhuádàxué)中文系后即在诗坛崭露头角,接连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四本诗集。大学毕业后,林庚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qīnɡhuádàxué)任教,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楚辞、唐诗和《西游记》的研究上造诣颇深。从四十年代起,林庚就潜心撰写《中国文学史》,1947年出版时得到朱自清教授的高度评价,并亲自为之作序。1954年,在《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又出版《中国文学简史》上卷,由于种种原因,下卷一直拖到1995年才付梓印刷。从1947年担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任北京大学教授。第十八页,共19页。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biānjí)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第十九页,共19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