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Word_文档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木叶”》导学案Word_文档

ID:804547

大小:6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说“木叶”》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重点难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预习案】一、自己归纳掌握文本及名师一号中的字词。二、积累下列成语:不落于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万应锭:三、自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明确: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四、概括本文的层次:明确: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五、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什么?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2、作者是从怎样的个例分析中阐明观点的?明确:从古代诗歌中“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         无妨(fǎnɡ) 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          方枘圆凿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          毫无二致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明确:1.解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 答案:D 2.解析: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探究案】一、课文研读1、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2、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什么问题?明确:暗示性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黄色-- 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绿色--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 微黄--木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 绿色--树叶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明确:不好。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行文思路。2、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落木”“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多个意象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下面,我们一道赏析古诗中常见意象“月”或“梅”:1、赏月: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参考答案:1、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2、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2、品梅体会诗中“梅”暗示性《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总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检测】一、本月考点检测: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3.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明确: 1、.解析:“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答案:C2、答案:D3.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答案:B4.解析: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答案:A二、能力检测:品柳,体会诗中“柳”的暗示性。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提问:这三首诗中的“柳”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拓展练习】高考炼字方法指导:第一种:寻找关键字词。例:(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题步骤〗①找出关键字词(或引述关键字词)。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④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 第二种:赏析关键字或词例(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 第三种:比较分析例:(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答述理由。〖答题步骤〗①表明观点。(同意哪种说法或哪个字更恰当)②说明理由。(具体分析其意境,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效果)【答案】 当然,对炼字的赏析,绝不是孤立地分析一个字,而要结合语境及其表现手法,甚至语法,分析它在营造意境中的表达效果。组织答案,用语要简洁,注意语言的锤炼。 附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步骤四)“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秋天)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的心灵深处难以名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