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梁启超之子.十四岁入清华堂,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情有独钟.梁思成(1901-1972)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地安门内双子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
问题与思考中国建筑体系的时空分布是怎样的?(1)空间分布: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2)时间分布: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近代。
葱岭日本朝鲜越南缅甸黑龙江蒙古
中国建筑的特征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第一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时间空间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台基房屋本身屋顶
一、个体建筑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中国建筑的特征(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柱
梁
柱子支撑的亭子
中国建筑的特征(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四、斗拱
中国建筑的特征(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五、举折、举架
上一层的梁总比下一层的短
举折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
返回屋顶的坡度逐步增高,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中国建筑的特征(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中国建筑的特征(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霸王拳八、部件的装饰作用三福云
瓦当脊吻
门环
脊吻
瓦当
中国建筑的特征(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八、建筑材料的装饰彩漆木刻
浮雕琉璃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个别建筑构成群体建筑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结构特征装饰特征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外观装饰主次整体局部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总体特征结构方法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第三部分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探讨研究
概说九大特征结构装饰空间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对称斗拱:减少剪力(最显著特征之一)举折、举架:多层;上短;逐高木材结构:主要结构方法屋顶:瓦面弯曲(最主要特征之一)着色:颜色使用大胆构件外露:结构与装饰装饰特点:雕刻风格、手法—“文法”、“词汇”、“可译性”—中国建筑自成体系总结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探讨研究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明确: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明确: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明确: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