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和相应代表作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中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2.学生通过预习能概括出剧情(三个场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部分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3.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学生能参与戏曲语言的鉴赏并交流。《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方面获得发展。第二方面“感受·鉴赏”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4.学生能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六条目标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5.学生能对剧作超现实情节作出自己的评价,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八条目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学难点】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5
1.关于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板书简示为:⑴押赴刑场(指斥天地)⑵告别婆婆(交代身世、倾诉真相、微薄要求)⑶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第二课时5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二、鉴赏[端正好](一)女生齐读[端正好],全体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二)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同桌讨论问题,再陈述观点)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三)鉴赏[倘秀才][叨叨令],一个临行就死的人,为什么舍近就远要往后街里走?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四)善良还体现在哪?。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五)为什么要突出窦娥的善良,这样写是否有损窦娥的反抗形象?(学生讨论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明确: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六)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点评朗读)(同桌讨论,填表理解)(出示幻灯片,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应验时间瞬间一段时间三年(时间越来越长)应验地点法场荒野山阳(范围越来越广)监斩官态度答应呵斥怒喝(态度越来越强烈)(注: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问: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同桌讨论然后陈述观点)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七)窦娥许下三桩誓愿,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能有力地说明窦娥极其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联系已有的知识来讨论。同桌讨论然后陈述观点:(言之有理即可)1.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2.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5
3.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八)学生概括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齐读[一煞](同桌讨论然后陈述观点)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具有反抗精神。原因:①官吏腐败②流氓无赖张驴儿。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三、课堂练习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雪④亢旱三年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2.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C,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3.齐读《滚绣球》后,听读回答:[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①[滚绣球]是()(A)A.词牌B.宫调C.曲目D.曲牌②解释文中加点词()a、合:应该b、糊突:混淆C、错勘:错误地判断d、怎生:怎么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D)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5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4.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5.填空(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3)关汉卿,元代大都(现北京)人。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4)元杂剧的角色一般有末、旦、净、丑等6.背诵“端正好”“滚绣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