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课文赏析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何铭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新郑旦暮且破。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拯救郑国,唯外交一途。然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哉!郑大夫烛之武竟挽狂澜于既倒!不仅说退秦师,而且令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让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烛之武一番说辞,《左传》记125字,可抵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堪称一段绝妙外交辞令。面对偏隅西方急于东扩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一日“飞地难治论”。此言地域政治。秦国图谋东扩,中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有效控制的。——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不能不冷静思索。二日“亡郑陪邻论”。此言利益分配。泰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获益者还是晋。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罹大害,对此,秦穆公不能不认真权衡。三日“舍郑有益论”
。此言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一个思维角度:存郑,非独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共其困乏”。亡郑,东方多一仇敌;舍郑,东方多一盟友。——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四日“过河拆桥论”。此言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一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将如何?烛之武的潜台词是: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时此,秦穆公不能不猛然警醒。五日“晋国扩张论”。此言争霸现实。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毛骨悚然。短短百余字,意思说五层。层层铺垫步步进逼,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要破坏秦、晋的“战略伙伴关系”。烛之武是“实话实说”: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实情至理。秦穆公是“实事求是”:秦国最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将会心悦诚服一改初衷。说,难。倘烛之武如是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秦穆公会洗耳恭听吗?不!这是“蠢猪式的仁义”。秦晋攻城略地,此乃“不义之战”。——秦穆公会改弦易辙吗?不!泰国崛起依凭的就是剑与火。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逆料。——秦穆公会踌躇彷徨吗?不!秦穆公会付之一笑:那就以卵来击石吧!
显然,摇尾乞怜卑言求和救不了郑,浮言虚词空发议论救不了郑,义愤填膺抗辞慷慨也救不了郑。救郑,靠的是烛之武的头脑,烛之武的头脑是异常清醒的。他洞察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一南一北,声气难通,具备破坏秦、晋关系的条件;秦、晋联手出师,而又相互猜忌,存在张大秦晋矛盾的基础。这样的形势,一般人看不清,烛之武洞若观火。他剖析矛盾。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郑、晋矛盾是深刻的久远的无法调和的。郑、秦则无任何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暂时的、可以化解的。秦、晋联袂出兵,表面上步调一致没有矛盾,然而,大国争霸的格局注定其矛盾是潜在的、深远的、不可避免的。烛之武的游说策略是:避而不谈郑、晋矛盾,谈化消弭郑、秦矛盾,张扬扩大泰、晋矛盾。矛盾的转化,一般人看不到,烛之武洞幽烛微。他揣摩君心。秦穆公出师,一源于东扩野心,一碍于秦、晋同盟。烛之武陈辞,先客观分析秦国东进条件并不具备,令穆公好梦猛醒;继深入剖解秦、晋同盟不能持久,令穆公惊出冷汗!秦穆公在位三十一年,在他的“潜意识”中,何尝不明晓此中利害,只是被眼前利益一时模糊了自己的视线。针对这种心态,烛之武妙语点破,秦穆公幡然醒悟。穆公的心理,一般人看不准。烛之武洞见肺腑。这是烛之武过人之处。然而,不管烛之武头脑如何清醒,判断如何到位,思考如何缜密,无如簧之舌,仍难奏其功。《左传》记行人说辞,充分显示出春秋外交辞令的特色。文辞典雅言简意赅。烛之武说辞仅125
字,却以典雅的文辞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内容。从亡郑说到存郑,从历史说到现实,条分缕析,不枝不蔓,句句落在实处,字字皆有分量。陈述时语气平缓,关键处则以反问警醒对方。句无可删,字无可削,以简洁的文辞传达出密集的信息。委婉说理从容陈词。如此简洁的说辞,却不吝用了8个“君”字,处处表现出对秦穆公的尊重。烛之武关切的,似乎不是郑国的利益,倒是泰国的命运。烛之武说辞,令秦穆公听来,声声入耳句句动心,从而一步一步将秦穆公的思维引向了预设的轨道。迂回曲折层层推进。烛之武的目的是救郑,然而,一开始却说了一番令秦穆公十分意外的话:“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将郑事撇到一边,妙绝。然后一层层剖析利害关系,推出一个令秦穆公信服的结论:“晋何厌之有?”烛之武迂回说理,层层剖析,在读者看来这一结论是水到渠成了。烛之武以言辞说退秦师,炮制离间敌国一个蓝本,提供折服论敌一种艺术,留下春秋外交一段佳话。正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说明:《烛之武退秦师》收入新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顾险峰
文章的第一退是从郑伯开始的。郑国被围,危在旦夕,这一形势把久久不被利用的烛之武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在行将亡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国家的利益,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焦头烂额的郑伯才会听从佚之狐的劝说,起用甚至可以说有点低声下气地求他或许从未想到过要用,甚至还有点嫌恶的老臣烛之武,这对于郑伯而言,无论是在面子上还是在姿态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让步。第二次退发生在烛之武身上。面对突如其来的请求,烛之武倚老卖老:“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发出的是对青春流逝而无所建功立业的感叹,也隐藏着对郑伯的不满。面对郑伯的自责,烛之武肯定会感到自尊心的满足并且为之心动,但真正触动他的却是郑伯的最后一句话:“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郑伯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不仅仅是请求了,语气中更带着威胁的成分。面对这样的话,烛之武岂能无动于衷?个人利益是次要的,国家利益怎能不顾!如果自己真的拒绝了,将会背上怎样的一个历史罪名?国家危亡之际,却临阵逃脱,自己气节又怎样体现呢?再说,一旦拒绝,说不定,自己连今天都活不过了,思之再三,于国于己,都该承担下来,更何况郑伯的道歉已经给足了他面子,于是烛之武退了。烛之武的退牵出了本文最关键的一退——秦国的退。烛之武在这一退中尽显其英雄本色,运用其三寸不烂之舌,竭陈利害得失。他先陈亡郑对秦无益,但这远不是主要的。接着叙述保存郑国的意义,可以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给秦国提供缺乏的东西,这对秦是不小的吸引力。之后又叙晋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这说到了秦的心坎上。最后又骂晋贪得无厌,灭郑于秦无利却有害。秦国是个投机分子,是个不讲信用、惟利是图的国家,在烛之武如簧之舌的陈述下,自然而然地倒向了郑国,跟晋连个招呼都没打一个便退兵了。此三退。第四退比较隐秘,细细琢磨,发现是郑国的退。烛之武为郑伯在生死存亡的迷雾中带来了一线生机,但事情远没有结束。秦的退,并不就意味着胜利,强大的晋国依然围着,在这种情况下,郑国是怎么也乐不起来的。于是它向后退了一步,让泰国来替自己守门,这不仅实现了烛之武的承诺,向秦表明了自己的诚心,同时顺手把矛盾推向秦晋。秦晋两大军事集团一旦对峙,郑国可以说已经是胜券在握了,而这闲闲的一笔,又为后文埋下了两笔,一是为两年后的崤之战埋下了伏笔,二是引出了晋国最后的退兵。晋国的退兵,似乎是意料之中的,它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真正目的,但又是精心构建的。面对秦的倒戈,晋只能忍气吞声,做出最后的让步,虽然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面上看是感念秦国对自己的旧恩,但其基本目的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无利之事而大伤元气,秦郑的结盟已经使晋失去了一个盟友,而与秦作战。只会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煮熟的鸭子瞬间飞了,虽然千般不愿,但还是只能找一个冠冕一点的理由“吾其还也”。至此,文章的五次“退”完美的完成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国与国之间、国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巧妙地完成了其中的五次“退”。这五次“退”层层依托,互为因果,又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使我们能在一篇文章中充分享受《左传》叙事风格:语约意丰。
(选自《语文报》2003年1O月2日高中版)二、焦点争鸣也谈“夜缒而出”曹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8~9期刊登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方案A中,对“夜缒而出”是这样处理的:“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细加思索,略存疑问,请述之。“夜缒而出”中的“夜”显然是名词作了时间状语,“缒”呢,本为“用绳子吊着重东西”,在此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缒”与“出”乃烛之武逃亡的二步曲,“缒”为动作之一,“出”为动作之二,这两个动作皆是实实在在、各自独立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着不可更改的先后性。“而”字,在这两个动作行为之间起到了承接作用。其次,“缒”乃垂直方向上的行为,“出”乃水平方向上的行为,让纵向的行为去修饰横向的行为,似有些费解。因为“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尤其是前后两项都涉及动作行为时,可能是状语修饰中心词,也可能是承接关系,极易混淆,故试着再以例子辨之。“侧目而视”与“侧目而视之”相较,“而”的前后,皆存在“侧”
与“视”两个行为。不同的是,“侧目而视之”中增加了“视”的宾语“之”。由此,“侧目”与“视之”构成了并列对称的动宾词组,都是实实在在的动作行为,“侧目”在先,“视之”在后,“侧”与“视”存在着具体性而各自独立,“侧目”对于“视之”便不存在修饰关系。而“侧目而视”中,“侧目”与“视”并不并列对称,其核心动作在于“视”,而伴随着“视”的是“侧目”这一状态,也就是说,此时的“侧目”带有描绘的性质,它强调了“视”的过程中的伴随情况,“侧目”与“视”有着动作行为上的同时性。总之,“而”作为一个连词到底是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词还是连接带承接性的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关键在于前后的动作行为是否并存。如果并存,则为修饰;如果各自具体,各自独立,各占一段时间长度,有着不可更改的先后次序则为承接;再有,如果前一个动作行为不具备动作性,而仅仅是描绘的状态,则对后一个动作行为也是修饰作用,如“老妇恃辇而行”中,“恃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只是起到描绘“行”之状态方式罢了,故而对“行”起一个修饰作用。言不逮意,疏漏与失误,还望指正。(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烛之武退秦师》析疑(浙江)童志斌一、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理解这句话的话义不成问题,笔者要提出来讨论的是“阙”
字的读音。笔者以为,教材注解“阙”为“jué”是不恰当的,确切的读音应该是“quē”。“阙”是个多音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阙,门观(guàn)也,从门,欮声。”这是“阙”字的本义。该义项“阙”的读音是“què”,这是毫无疑义的。“阙”这种建筑物“通常在左右各一……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由“阙”的本义引申开去,便有了“空隙”“豁口”“过失、残缺”以及“损害”“削减”等后起义项。这些义项的“阙”的读音为“quē”(“阙”字的这一读音及其部分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现代汉语词典》有相应解释)。笔者手头查阅的《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这两本工具书都列出了“损害(伤)”这一动作义,并且都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作为例句。而教材中所标注的“jué”音,确实也是“阙”字读音之一。不过。读“jué”音时,“阙”字的唯一义项是“挖掘”。例如《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对比,上引两种工具书以及《辞海》的意见完全相同,连例句也都是同一个。二、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不武”(主要是“武”字)的理解。教材译“不武”为“不勇武”,笔者以为与语境不符。在原文中,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后“与郑人盟”。子犯请求“击之”(攻打秦国),晋文公认为“不可”。他的三点理由很明确,与秦国冲突是“不仁”“不知(智)”“不武”的。前两者很好解,关键是何谓“以乱易整,不武”。这里的“以乱易整”,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说的“以对抗(冲突)
代替和平(稳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按教材的解释。是表现了晋国的“不勇武(缺乏勇气)”吗?讲不通。笔者从新出版的商务版《古代汉语词典》中找到了圆满的答案。现将该词典在“武”字条下的第③个义项的说明照录于此:③指在使用武力时应具有的道义准则。《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武。”《国语·晋语二》:“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这一解释是再清楚不过了。这里的“武”是一种“道义准则”,所谓“不武”是指“不符合道义准则”。而且从词典所引例句来看,这种用法的“武”字也并非仅有本文一例。其说言之有据,因而是可信的。(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第11期)三、美文荐读晋楚城濮之战鲁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公元前633、632年)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华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终日而毕,鞭七人,贝由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
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欲縠可。卧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戍,魏犨为右。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以上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戍申,取五鹿。二月,晋郤縠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晋侯、齐侯盟子敛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恕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燕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宋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籍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充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
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子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亩亩,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河山,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恩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且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晋车七百乘,革显、靷、鞅、靽。晋侯登有萃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教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奕枝使舆曳柴而为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晋师三日馆、谷,及癸西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乡役之三日,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奕枝入盟郑伯。五日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匕凶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糜。”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菜黄谏,弗听。荣季曰:“
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己!吕臣实为令尹,秦已而已,不在民矣。”提示: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大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性大战。宋、齐、秦和曹、卫、郑、鲁、陈、蔡等许多诸侯国都不同程度地卷了进来。作者通过双方内政、外交和军事上一系列斗争的记述和许多细节的点染,展现了一幅晋楚争霸的有声有色的壮阔图景。文章大体上依照时间顺序,对交战中两大营垒的种种活动交错地进行记叙,以晋楚两国在争霸中的矛盾关系为主干,其他国家和有关的大小事件有条不紊地穿插进来。通过许多不同的侧面,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双方斗争、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态都表现得非常生动和清晰。一场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矛盾复杂、头绪繁多的大决战,在作者笔下表现得首尾完整、层次井然,奇峰迭出,气势磅礴,《晋楚城濮之战》不愧为是描写战争最见功力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