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2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222

ID:799418

大小:3.1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打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为“十三经”之一。(看课文注释①并勾画)“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大家还了解哪些史书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如:《春秋》《左传》等。国别体: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齐读课文字音氾(fán)佚(gōng)(zhuì)(zhāo)杞(qǐ)(yuè)逢(fáng)戍(shù)(zhì)朝(bǐ)鄙缒阙(quē)(yì)说知共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标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为什么?质疑:退怎么办?结果如何?(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梳理:秦晋围郑 晋郑秦函陵氾水晋军秦军 烛之武退秦师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形势图 智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迫晋撤军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梳理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迫晋撤军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解疑(“退”)为什么?①无礼于晋②贰于楚也怎么办?①以秦的立场,亡郑有害②以秦的立场,弃战有利③以秦晋矛盾,离间双方秦晋退师(结果) 烛之武退秦师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烛之武退秦师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当时,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1.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知难而上的勇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3.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知识拓展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特点:1、有头有尾,层次井然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2、跌宕起伏3、详略得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常识通假字已:通“矣”,语气助词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宴客的主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一般尊称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2.名词做状语3.动词活用为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动词→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文言虚词以:1.以其无礼于晋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于: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以:1.因为,表原因2.连词,来于:1.对,表对象2.对,表对象且:1.连词,又2.连词,况且其:1.代词,它郑国2.代词,这事3.自己的4.副词,还是 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①(表承接,才)②(表修饰,不译)③(表承接,不译)④(表转折,但是)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多义:夫晋,何厌之有?(助词,无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示代词,那)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许之。(代词)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型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正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 课堂练习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AD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DC 烛之武退秦师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