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ID:798387

大小:3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练习一、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胡龁(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    予忖度(  )之    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  莅(  )中国    商贾(  )皆藏于市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二、重点实词解释1、无以,则王乎?(    )      2、保民而王(    )      3、莫之能御也(    )4、若无罪而就死地(    )      5、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7、齐国虽褊小(    )      8、彼恶知之(    )9、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10、牛羊何择焉(    )    1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2、王说(      )          13、于我心有戚戚焉(    )14、有复于王者曰(    )15、百姓之不见保(  )        1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17、挟太山以超北海(    )18、为长者折枝(    )        19、刑于寡妻(      )    20、以御家邦(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22、权,然后知轻重(    )2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                  2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5、朝秦楚(    )          2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27、犹缘木而求鱼也(    )      28、盖亦反其本矣(      )2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3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31、吾惛(    )            32、我虽不敏(      )33、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            3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35、俯足以畜妻子(    )      36、故民之从之也轻(  )  3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38、树之以桑(    )          39、五十者可以衣帛(    )40、谨庠序之教(    )41、申之以孝悌之义(    )(  )  4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      )2、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  (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3、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      )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四、虚词归类,标明词性或语法作用1、之  臣未之闻也(      )                  牛何之?  (      )  以羊易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然  然,诚有百姓者也(      )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五、句式理解1、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王坐于堂上。      C.若是其甚与?    D.牛何之?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数之以桑。      B.臣未之闻也。    C.何以异?      D.何由知吾可也?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吾何快于是?    C.裹以帷幕。    D.未之有也?六、翻译下列句子: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3、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参考答案一、héwàng  wū  biǎn  cǔn  duó    bǒ    lì    gǔ    hūn  shàn    dài二、1、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仁政以统一天下  2、安定,安抚  3、阻挡,抵挡  4、走向  5、换;知道  6、本来7、狭小  8、疑问代词,怎么  9、怜悯,痛惜  10、区别  11、疏远,不接近  12、通“悦”,高兴  13、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意思是有所领悟  14、禀告  15、被  16、表现  17、跳过  18、通“肢”,肢体  19、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20、治理  2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22、名词作动词,用秤称轻重  23、难道;使受危害  24、还是  25、使朝见  26、统治;中原  27、攀登  28、通“返”,回到  29、通“途”,道路  30、憎恨,怨恨;同“诉”,申诉  31、糊涂    32、聪慧    33、名词作动词,处罚;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34、规定  35、养活  36、轻易,容易  37、足够38、名词作动词,种植  39、穿    40、重视    41、反复说明;尊敬兄长  42、通“斑”  三、1、爱  吝惜/吝惜/爱护/爱护/喜爱、喜欢/ 爱惜2、道 述说、谈论/说、讲  /道义、道理  /路、道路/取道,名词作动词3、明  明亮  /清楚、明白/视力/贤明的四、1、代词,齐桓晋文之事/动词,往/代词,牛/助词,的  2、一般用作谓语,“对或这样”的意思/连词  “那么”/用与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五、1、C(例句为主谓倒置;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介词短语后置;C项为主谓倒置;D项为宾语前置。)2、A(A项为介词短语后置;B、C、D均为宾语前置。)3、D(A、B、C三项均为介词短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六、1、孔子这一类人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2、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3、这到底是个什么想法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4、尊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去爱护人家的孩子。那么,要统一天下便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5、  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6、  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7、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8、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齐桓晋文之事》巩固练习一、一、基础巩固1.选出加粗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衅钟(xìn)        胡龁(hé)      B.彼恶知之(wū)                无以,则王(wànɡ)C.放辟邪侈(bì)        便嬖(piánbì)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      予忖度之(cùn)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现象。(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4)盖亦反其本矣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3)然后从而刑之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莫之能御                              (2)百姓之不见保(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未之有也6.请指出下面的内容分别概括为什么成语。(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一、1.B2.(1)吝惜 (2)统治 (3)陷害 (4)憎恨3.(1)“刑”通“型”,做榜样。(2)“涂”通“途”,道路。(3)“罔”通“网”,陷害。(4)“盖”通“盍”,何不。4.(1)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统一天下”。(2)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3)刑,名词活用作动词,“处罚”。(4)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5.(1)宾语前置 (2)被动句 (3)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6.(1)明察秋毫 (2)缘木求鱼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答:B、A、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隋书•李文博传》)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知:了解。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经典。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邀请。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    下考:指下等的考核。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开皇中,为羽骑尉  ②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③道衡为司吏大夫   ④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  ┏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 ┗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A、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B、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C、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D、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在选用官吏的事情上听取李文博的评论。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没有一般官吏的办事才干,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D、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1、B(“典”应作“主管”讲。)2、C(①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②句中的“为”是“被”之义,属介词,此句是“为……所……”被动句式;③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④句中的“为”是“做(事)”之义,属动词。因而只有C项正确。)3、C(两个“恒”都当“常常”讲;而两个“虽”的意义和用法则不同,前一个“虽”是“虽然”之义,是表转折的连词;后一个“虽”是“即使”之义是表假设的连词。因而只有C项正确。)4、D(①句是说李文博好学熟知治乱、忠臣烈士之事,③句也是写他熟知治乱之事,④句是写房玄龄对李文博遭遇的同情。只有②⑤⑥ 句才全是表现其“性贞介鲠直”的话。)5、B(B项中“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是不合文意的,原文为“恒以礼法自处”,是“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之意。)[译文]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坚定耿直,好学不倦。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和忠诚之臣、建立功业之士,未尝不反复诵读体会。隋文帝开皇年间,作羽骑尉之官,特别被更部侍郎薛道衡了解,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如果遇到治理政务方面的好事,就让他抄写记录;如果选用官吏疏漏谬误,就托付他来评论。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话,没有不高兴地听从它们的。后来李文博在秘书内省值班负责,主管校对典籍,他坚守正道,过着贫苦生活,心情很安定。虽然衣食缺少甚至断了接续,可是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不随便地交往宾客,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同辈人没有谁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贫困,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供应他财物。李文博商讨古今治理政务得失,像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一样,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他逐渐升为校书郎,后来调出动朝廷作县丞,于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几年不升调。薛道衡为司吏大夫,在东都(洛阳)尚书省遇到了他,很感叹同情他。于是向皇帝上书让他作尚书省从事之官。在洛阳时,他曾到房玄龄那里去,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现在政治源头混乱,即使每天免除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都是这类事情。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评论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