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

ID:798371

大小:4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学案编制人:姜英使用时间:2015.10【复习目标】1.掌握“爱、度、朝、闻”等实词,虚词“之”。2.落实重点与难点。3.学习用课本素材写作。一、回扣课本: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6/6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6/6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翻译句子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6/6 7.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三、实词积累爱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④吴广素爱人度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王请度之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⑤置之度外6/6朝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②燕、赵、韩、卫闻之,皆朝于齐③欲辟土地,朝秦楚④朝辞白帝彩云间⑤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四、重点分析: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2.莫之能御也规律总结: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规律总结:6/6 5.唯利是图6.然则一羽之不举7.舆薪之不见规律总结:【高考链接】1.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天津卷)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2010浙江卷)3.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2009重庆卷)五、虚词积累【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③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6/6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六、文言虚词小故事:之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6/6七.写作素材积累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积极出世,游说诸侯,推行仁政。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肩膀担负着民族的大义。2.“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他不屈于权,不工于利,不随于世。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霸气与胸怀,满怀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3.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争霸天下,莫不纷纷采取功利主义的攻伐之术,以为孟子的“仁政”治国方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不肯采纳,但在孟子义正辞严的强大思想攻势下,不能不一时心悦诚服。而孟子并不为了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见而屈尊阿附,他无意于取媚讨欢,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反而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这些愚不可及的家伙们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每读书至这样的段落,便情不自禁再三嗟叹:孟子孟子,何其智勇!孔老夫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子路过于勇,而孟轲,其勇较之于子路则更胜一筹。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讲勇,但是,勇,实在是大丈夫的本色啊!4.孟子也同样是一个不能实现理想的人,然而坚忍也由挫折中体现。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纷乱的战国病不是他实现理想的时代,但却是彰显孟子思想时代。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的历史思想成长,有孟子思想的灌溉。5.孟子渴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八.写作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6/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