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14课《静女》导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4《诗经》两首——《静女》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2、朗读感知课文,理解文意,合作探究,分析形象;二、《诗经》介绍: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___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___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__言为主。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___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________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______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___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__”“__”“__”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熹:赋者,____________。比者,_________。兴者,_________。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三、通假字:1、见:通(),()。2、爱:通(),()。3、说:通(),()。4、女:通(),()。5、归:通(),()。6、匪:通(),()。四、分析诗歌: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阅读第一章,回答问题。【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2、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二)第二章和第一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彤管”作用是什么?(三)“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第三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四)思考:“彤管”、“荑”的作用(手法)?五、分析人物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男主角的性格特点?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