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ID:795611

大小:4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背景材料】一补充注释1.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诗及译文如下:月出皎山兮,月儿东升亮皎皎,佼人僚兮,月下美人更俊俏,舒窈纠兮,体态苗条姗姗来,劳心悄兮。惹人相思我心焦。月出皓兮,月儿出来多光耀,佼人恻兮,月下美人眉目娇,舒懮受兮,婀娜多姿姗姗来,劳心慅兮。惹人相思心头搅。月出照兮,月儿出来光普照,佼人燎兮,月下美人神采姣,舒夭绍兮,体态轻盈姗姗来,劳心惨兮。惹人相思心烦躁。(译文选自程俊英《诗经注译》,载《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2.关于“御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3.关于“羽化”《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 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4.关于“客有吹洞箫者”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5.关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这里指水。二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示范教案】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思路脉络,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其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及景物描写的语言特色。二、整体感知《赤壁赋》是享有盛誉的传世佳作,古人曾称颂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其意境高远,灵气飞动,才思横溢,文采斐然,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作品在艺术上的高品位,主要体现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是它成为传世名篇的原因之一。课文展示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风格,又体现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精神和浪漫主义色调。它“以文为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它摆脱了堆砌典故、拘守声律的束缚,行文时句法自由,结构自由,韵律也自由。句式上骈散兼行,用韵对偶,都在若有若无似与不似之间,于参差之中见整饬,且又选字精当,取譬贴切,文情并茂。学习本文,于体悟诗情哲理时,亦应花较多气力,用于品味揣摩语言。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教师导语引入新课: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巨擘。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就连书法,也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同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度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即课文)和《后赤壁赋》。2.教师范读课文3.学生读注释,理解赋的第一、二段。4.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一、二段。(1)读准生字与多音字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少(shǎo)焉斗(dǒu)牛冯(píng)虚御风扣舷(xián)而歌桂棹(zhào)兮兰桨溯(sù)流光倚歌而和(hè)袅袅(niǎoniǎo)不绝如缕(lǚ)幽壑(hè)嫠(lí)妇(2)两节的韵字第一段:望章 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3.品读课文第一、二段(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渺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总结、扩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亦由写景起笔,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箫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引出作为全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全文。背诵第一、二段,熟读3—5段。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三、四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辩?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附:板书设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泛舟赤壁,(一)事举洒诵诗遗世独立,情羽化登仙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二)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如泣如诉,舞蛟泣妇悲[附]《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结合对作者身世经历的介绍,了解课文第三、四段借“主客问答”所表明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景、情、理交融特点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第三、四段的主客问答,是全文主旨之所在,也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主客问答是赋体的传统手法,主与客其实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遭到莫须有的诬陷,险些丢了性命。后又流寓黄州,他的满腔悲愤无从排遣,所以由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追忆,引出江山无穷、人生须臾、登仙乏术的慨叹,表现出思想感情消极、悲观的一面。但是,他的思想感情又有另一个主导方面,那就是从水之长流不竭、月之缺而复圆悟出“变”与“不变”相对关系,体悟到虽“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物与我皆无尽”的哲理,从而表现出豁达、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3—5段(1)读准多音字与生字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江渚(zhǔ)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洗盏更(gèng)酌肴核(yáohé)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yǔ)枕藉(jiè)(2)3—5段的韵字第三段稀飞诗鹿属粟昌苍郎穷终风东空雄第四段往长主取瞬尽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2.学生阅读与后三段课文相关的注释,理解文意。3.品读第三、四段课文(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2)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 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3)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总结、扩展苏轼作为我国古代第一流的文学家,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是一言难尽的。课外,可选取诸如《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这样的散文名篇及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阅读,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则读书笔记,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是怎样附:板书设计孟德周郎,而今安在?客(哀)主客蜉蝣寄身,沧海一粟问答盈虚有数,物我无尽(理)主(乐)(苏子)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