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ID:794735

大小:58.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重点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二)相关知识    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预习:一、朗读全文,要求体会作品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文中的具体表达。-二、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      )    踱步 (     )    袅娜(      )     霎时(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敛裾 (       )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凝碧    缕缕清香    旋律     倩影稀疏B 风姿    斑驳陆离    袅娜     前途渺茫C 敛裾  格外风致     梵文     宛然存在D 灌木  气氛合协     树梢     没精打采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阅读4—6 段,赏析画面,涵咏语言,感受意境美。1、在这三段中,作者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请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上,为每段各拟一个标题。2、第4段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品味一组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说出二者的相似点,并能说明其作用)①“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有人认为通感属于一种特殊的比喻。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并作体会。5.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6.佳句品味(重点品味加点的动词,体会表达效果)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③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第三课时1、第6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2、品味一组叠音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3、写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看似与文章内容无关,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的呢?延伸拓展 关于本文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①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②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的愁苦的心情。③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你认为是哪一种情况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