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韵律美。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虚实相生、形散神聚特点,了解文章的结构美。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3、创设意境,了解作者的主观心境,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4、赏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审美情趣,寻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品味语言,提高对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及掌握运用散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之咅。2、引导学生推敲悲凉情感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美读、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散文的结构美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学生已学的关于秋的三首诗词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
从表现作者不同感情这一点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同样的秋,不同心情的人看到的、感受到的、
写出来的都不一样,引出课文及作者。(可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适当拓展延伸)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2、释题“故都”即“北京”,当吋称为“北平”。作者为什么不说“北平的秋”呢?这是非常讲究的。“北京”曾为儿个朝代的都城,用“故都”从情感上写出对它的眷恋与热爱,从意韵上写出了这个地方作为经济文化中心浓厚的文化积淀。“故都”与“秋”体现人文与自然的相互契合。二、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1、范读课文(配乐素材)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韵律美,初步感悟作品的意境,捕捉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并I田i出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韵律美和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在大脑中收寻在情感与语言描写上与之相似的作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三、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散文的结构美学生思考回答:1、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中可明显地体现出来?明确:眷恋、热爱(A、我的不远千里,……这故都的秋味。B、秋天,这北国的秋天,……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2、作者不辞辛劳只为饱尝故都的秋味,那故都的秋味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具体在文中哪些段落描写出来?明确:清、静、悲凉。(3——11自然段)3、第2、12、13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第2和13自然段,写南国之秋,写出南国秋的慢、润、淡的特点,一方面使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让故都的秋的特点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从文章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12自然段插入中外诗文的议论,为文章创设文化氛围,同吋也呼应了题日。4、散文讲究虚实结合,文章哪些内容是典型的实写?哪些内容是典型的虚写?明确:(3——11自然段)实写故都秋景。12自然段屮外诗文的议论、13自然段南北秋景感受、
14口然段直抒对故都的秋眷恋、热爱之情的部分是虚写。
四、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小结并板书:板书设计:故都的人文浓厚的文化积淀中外诗文的议论秋(眷恋、热爱)郁达夫自然清、静、悲凉、对比(南国)慢、润、淡>故都秋景实]虚实相生南北秋景感受T直抒情感虚J形散神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欣赏北国秋景,体会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审美情趣,领悟作者心境,掌握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2^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教学过程:一、师生回顾前一课时主要内容,引出新课。二、探究课文重点内容1、学生朗读3-11自然段师:“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任何作品都能从中透出作家的很多信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北国秋景图,走进郁达夫。
2、探究北国秋景图(从意境美入手,品味五种景观所表现的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从屮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1)思考回答:为了写出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几幅秋景图?请找出相关内容并用简练的词语给每一幅图命名。[参考]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秋人、秋Z清果庭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意思对,有些意蕴即可)(2)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组合任选一幅根据下列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各抒己见,然后求同存异,形成组内一致观点,做好记录,选出代表陈述本组观点)①各幅秋景图分别选取了那些意象?用了哪些修饰词语来突出这些意象的特点,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天色-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鸽声-一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以闹衬静日光-一一丝一丝漏下来让本来温暖的阳光凭添儿分冷落与萧条。牵牛花一-蓝朵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秋草-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且长的让人感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房屋-一残破的给人以历史沧桑感槐蕊一-落给人凋零、凄凉之感扫帚的丝纹一-一条条给人落寞之感秋蝉-一衰弱的残声显现出无限的凄凉秋雨-一息列索落给人凄清悲凉之感枣子-一淡绿微黄也属冷色调,还有一份苦涩所有的意象共同营造了北国(故都)清、静、悲凉的秋的意境。②作者在写秋景时,有没有关于人的描写?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选择这些人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以“皇城人海”为背景,紧扣文题。选取“扫街的”与“都市闲人”还特别强调了“都市闲人”的青布衣衫、咬着的烟管、缓慢悠长的声调,显出了一种情调,尽管他们是些没有多少身份和地位的平民,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悠远
的态度,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景之间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显示了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那份平民意识。①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収上述秋景来写呢?(教师引导:从客观景物与预习课文时了解的作者的主观因素两方面着手)[参考]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写作时代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融入了对整个人生的感悟。第二、作家的生活感受和平民意识。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造就了他抑郁善感的气质;第三、作家的审美情趣。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他以静为美,以淡雅、悲凉为美。(3)思考回答:从对课文这个部分的赏析中,你能总结出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明确: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三、学生情景作业:借助秋景图的意象,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填一首小曲。例:天净沙•秋思浓茶破屋残垣鸽声蓝朵云天枯草漏光鸣蝉槐蕊姗姗落寞人在深院四、课文小结(由学生填空)《故都的秋》是一篇澀的散文。故都的秋味是那样的清、静、悲凉;那样的悠运、甚至有些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一同品茶聊天,真正感受到了纠结在先生生命中的那份畫爲味。(所填内容意思对即可)五、拓展延伸
1、学生收集关于秋的古今诗歌、名言名句,并简单说出英中承载的情感。2、以“故乡的秋”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板书设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作为记录员逐项板书)
故都秋(眷恋、热爱)郁达夫都市闲人(客观)秋的特质(主观)人的心境自然人文浓厚的文化气息皇城人海(背景)干民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写作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