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师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三、设计理念: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抓手”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然而综观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课程内容有二:一是古汉语知识系统;二是传统“五段式”教学模式影响下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主题思想”。这种课程内容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串讲分析肢解”成风。其中第二种课程内容的危害尤其严重,往往披着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外衣干扰正常的文言文教学。“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以白话为主要交际工具的现代社会,文言文的“实践”缺乏应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得“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话到文言面前大打折扣,再加上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小家子气”十足,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古人心中,古典文化也走不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劳神费力学了文言却不具备古今文化沟通、转化、互补的能力和习惯。这从根本上剥离了文言文学习的“生态环境”。因此本教案设计旨在强化一种“文言实践意识”的教学观,最终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在“实践”魅力和“文本本身”魅力的映照下,通过精心组织的大量诵读活动和师生交流焕发出新的光彩。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1、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2、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六、教学方法: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七、教具运用:多媒体八、教学课时: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二、课堂进程:(一)答疑,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听出学生读错音、读破句的地方并加以指正;出示字音,正音。第一段: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第二段:句读(dòu)或不焉(fǒu)通假字,通否。第三段:近谀(yú)第四段:郯子(tán)聃(dān)苌弘(cháng)第五段:经传(zhuàn)贻(yí)蟠(pán)2、出示自测题,考查学生对写作背景的掌握。三、环节一以真实案例导入1、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2、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救难人员发现一幕感人的现象:在废墟中听到一丝微弱的求救声,工作人员挖开废墟看到了这一幕,一位年轻的男教师用两只手臂支撑着身体紧紧保护着两个学生,他身下的四名学生还活着,但这位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老师已死去多时,他两只手已经僵硬了,工作人员费了很大劲才把四个他紧紧保护着的学生救了出来。(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尊师重道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过渡: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环节二研读第一段,探究自读。1、解题,解释“说”这种文体特点。2、师: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环节三交流讨论3、学习第一段:(1)学生自由读,把关键的句子圈点出来,还把有疑难的地方也圈点出来。(2)、学生齐读这段。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满意吗?你们觉得怎样来读才好呢?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揣摩一下,谁来范读一下?读之前’要告诉大家:你将要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依据是什么?①学生朗读读第一段(明确:用冷静的,客观的语调来读出作者忧虑的情感)但尽管如此,我读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神圣的口气读一开始的两句,读出韩愈心中“为人师者”的高尚形象和崇高的使命感,然后我就也会用像鲁迅一样的口气,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允许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气演绎出不同的心情。(然后教师范读第一段)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交流:学生回答,可能会用现代文,均要求学生找到文本的原文,在明义的同时点拨重要字词。(3)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传道受业解惑也)等同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吗?第一步:先整理关键句子。关键句示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传儒家之道,授六艺经传)(2)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学生讨论回答。联系当前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范围,让学生知道现在的教师担负的责任更多更重大,而学生更尊敬老师。(3)本文还有很多句子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板书:生活中的文言文)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第一段中找一句话来描述此时——“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老师没学生丰富,老师应该向学生学习”的情形。1: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唉,作为老师的我在有些理解方面还不如学生呢?此刻我心里难受,你们能不能从该段中找一句话安慰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小结: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理出思路简图。(课件出示)并板书④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四、总结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课件出示)五、练习:(1)(课件出示)实词: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所以,固定用法,是“以所”的倒置,以是介词,用来、、、、、、的。3、找出“师”的词性及意义。选出对“师”的词性和词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不耻相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吾师道也 ⑦孔子师郯子 ⑧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⑨吾从而师之 A、①/④/⑧/③⑥/②⑤/⑦⑨ B、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 C、①⑧/④/③⑥/②⑤/⑦⑨D、①/④/⑧③/⑥⑦/②⑤/⑨(2)虚词:之、其、乎、也(3)翻译重点句子。(课件出示)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课后练习:作业二:整理字词,完成相关练习。作业三:背诵第一段,下节课检查。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二、齐读第1自然段:(力求背诵)三、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重点句子解释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⑤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1.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2)阐述型立论文(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第二个阐述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见表格)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2.写作训练:(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12
2012年中小学教学法设计语文科《师说》板书设计:附表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职能、必要性、标准)(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正反对比)(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三)圣人无常师:(引用、举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良好的师生关系(四)写作目的:赠李蟠(激励后进,以期恢复师道)师说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