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本色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本色

ID:791529

大小:15.71 KB

页数: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本色本书开篇以“乡土本色”为题,简要地介绍了乡土社会的概况。费孝通认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属于乡土社会,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看到了土地的价值。他们以土地为生,并依靠土地完成各种社会行为,诸如种地、租佃、交税、构建乡里等。这种社会行为的完成是缓慢持久的,历经千百年才基本定型,但是一旦定型,就会非常稳定,稳定到祖宗与后代的人生近乎雷同。他们长久地黏着在土地上,即使变动,也会想尽办法恢复旧有的生产秩序。费孝通首先强调,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现在提及“土”,似乎是一种很蔑视的意味,有点看不起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可是,确是这个“土”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社会,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既然要从农,首先就要有土地,中国大部分的人口是系在泥土上的。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就是发源于肥沃的中原土地之上。即使我们的祖先搬离到其他地区,首先还是从农业开始。因此,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其次,农业人明白泥土的可贵。因为植根于农业,所以不能像那些游牧人一样逐水草而居,也不能像商业一样选择最佳地点。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很少有集体性迁移,即使是大灾大难也很难让他们迁移,数不清的大小地震、泥石流、自然灾难之后,他们依旧会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却不曾想过移居他乡。当代中国有了一个新的有意思的现象。大批的农村人争先恐后移居城市,只留下妇女、老人、幼童等留守乡村。虽然中国社会世代定居是常态,可是却不是不存在流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不仅没有增多,反而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生长在土地上的人却在不停地繁衍生息。同等多的土地上,人口增多,达到饱和后剩下的人口肯定要另辟他路,以前的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同于社会。费孝通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有些飞不上天地的样子。”他肯定了我们的泥土文化有过光荣的历史,我们封建社会的科技创新文化进步,直至今天都是历史长河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又说“因为骨子里植根于泥土,因此很难飞向天空。”华夏文明起源于泥土不假,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摆脱我们的“泥土性”,开放思想,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