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声声慢》说课稿

ID:790628

大小:2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声声慢》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六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总结与拓展,六是探究性作业。(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4、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5、课时安排:一个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教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7 (2)、探究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背诵词文,自主探究文本。(2)讨论合作法:采用此法来理解文中意象的情感内涵,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说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欢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二.李清照生平简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回答)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八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家庭美满幸福。7 (后期)但是好景不长,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高宗皇帝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避难,从此,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不幸染病身亡,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带着名节被毁的耻辱再嫁,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嫁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了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中晚年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1、学生齐声朗读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2、在感情上,与〈醉花阴〉的共同点是什么?——“愁”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3、学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四.鉴赏〈声声慢〉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起句)同学们有感情读一遍。看看你对哪一句的感触最深?(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感觉怎么样?觉得第一句写得特别好吗?好在哪里?开头十四个字就营造了一个非常凄清悲惨的氛围。(孤单凄凉无助)“寻寻觅觅”她在找什么?从前的快乐美好的日子,与他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请你想象一下她当时寻寻觅觅的时候眼神是怎么样的呢?明知道找不回来,还要在那里寻寻觅觅。一路寻寻觅觅走来,历经沧桑,结果呢?却是四壁清冷,孤苦一人,内心自然悲怆异常。凄凄惨惨戚戚三个字的顺序能不能换?悲怆的程度也是叠加的。先是凄凄到惨惨到戚戚哽咽不能语。后人评价:《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十四叠字,情景婉绝。不仅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所以我们一听这首词就感觉特别凄婉。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①7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嫁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先让学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这是忧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秋风”意象略讲“风急天高猿啸哀”“万里悲秋常作客”问: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问: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李清照看到大雁伤心些什么呢?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过雁吗?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7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词人一人独自徘徊伤心。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李清照特别喜欢黄花。黄花就是菊花,这会儿怎么不去赏花呢?是人憔悴还是花憔悴?李清照想起年轻时跟自己的丈夫踏雪寻梅,插花折柳情景,当时是那么的幸福,而如今黄花还是像往年一样开得灿烂,但是却再也没有摘花人,赏花人,任黄花开落一地,人已憔悴,何况花呢?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5)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顿挫凄凉之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问: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梧桐给你什么感觉?悲愁、寂寞、凄苦比如“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加上黄昏细雨,又是什么感觉?这点点滴滴敲打在心头,是什么滋味。老年人是最听不得这样的雨的。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问:听着雨,你说李清照会想到什么?心情如何?(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显愁。这愁以不是早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人比黄花瘦的闲愁,这愁是国愁家愁情愁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的爱恨情愁!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用愁没法说清她的感受了,不是愁而是痛是苦。7 6)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这一句:痛——天上人间——各半,恨——美满姻缘——难舍伤——半壁江山——沦陷,悲——偏安一隅——用奸苦——形影相吊——晚孀,愁——慢慢余生——难捱总结: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景中寓情的,词人所选景物与表情达意之间有何联系。解决此问题,要对意象进行分析,依托于常识和已学诗歌,教师出示与意象相关的幻灯片,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把握意境体诗情。(五)总结与拓展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课外拓展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耐归期未可期。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参考答案]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其叫声像是“不如归去”,联系“行人”一词,就可知本词主题是游子怀乡。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争奈“意”无奈“,正式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六)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板书设计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借景抒情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