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ID:790222

大小:86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对比借古讽今或者写人喻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宋宁宗赵括即位,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之后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1)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学习目标: [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从我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遥望中原,扬州路烽火连天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凭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人喻己,借古讽今他们都曾在历史上建功立业,令人仰慕。词人运用典故,写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上片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仰慕,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借古讽今: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3、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有什么目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麻木地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4、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词中用典孙权佛狸祠刘义隆廉颇刘裕 用典赏析: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全词总结: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兜鍪mόu: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翻译]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赏析]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讽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拓展延伸:《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1、相同点:①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②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③主旨上均为借古讽今 2、不同点:(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从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的角度来看,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运用典故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这是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