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ID:789602

大小:27.5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琵琶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3、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园林建筑,名叫琵琶亭。为什么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园林,会以琵琶来命名呢?话还得从公元815年的一首诗说起,就是现在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二、作家作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生活的七十多年,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一是长篇叙事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三、相关知识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2、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3、琵琶、琵琶琵琶:弹拨乐器名。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民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随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进“曲项琵琶”,犁形、曲项、四弦,下腹 共鸣性强。四、字词梳理1、字词正音渝p6(江名)贾gt(商人)思si(名词,思绪)嘈cm(声音粗重)舫fTg(船)虾蟆hmio钿di山(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i(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Guy《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啦zhgzh《象声词,声音细碎)2、补充注释左迁: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元和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明年:次年,第二年。和现在使用的“明年”有区别。色衰:姿色衰老。谪:封建时代特指贬官。因为(wei):为,动词,跟副词因连用,可以解为“就写了”。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后上了船。“主人”和“客”同做“下马”和“上船”的主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发:出发,动身上路。江浸月:江水映着月影。涩:凝滞。等闲:寻常地,随便地。老大:年龄大。唧唧:叹息声。向前:从前,刚才。五、概述段意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六、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背诵二、内容和结构分析: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分为五段。第一段,浔阳江头闻琵琶。此段是全诗的引子,“浔阳”两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这段中作者着力写送别的悲凉、凄惨心情,用来反衬琵琶乐曲声强大的吸引力。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声。这一段开头六句,极简练地交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之后,就细致地描写了弹琵琶的全过程。作者把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和神情、琵琶声的美妙动人、乐曲声中包含的满腹愁思以及听者的感受融合在一起,这样写,即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才能,又表现了乐曲的丰富感情,为下面两段琵琶女叙述自己经历和诗抒发自己的感慨作铺垫。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在这段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典型。“沉吟”两句是过渡。“自信”以后二十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分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控诉。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开头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感到自己和琵琶女有着共同的命运,因而发出 天涯沦落、同病相怜的感慨。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主要写迁谪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的原因。最后,用“如听仙乐耳暂明”来赞扬琵琶女,并提出“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请求,引出结尾段。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写诗人重闻琵琶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第三课时一、句意梳理(提问)二、创作特色1、形象逼真。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时,不仅注意故事的真实,而且注意细节的真实。例如,在诗中,诗人除动情地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外,还细腻地从音乐在她内心掀起的波澜上去刻画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因而使人物刻画和故事全系统自然融合,逼真地塑造了一个受摧残、被压迫的女艺人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2、结构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形成了种整齐兼变化美。诗人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音”“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毓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别各为一个场面,合则为一篇动人的诗篇。全诗完整、和谐、统一。3、音乐形象描写真切动人。用语言表现音乐形象,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为使语言能表现音乐形象,诗人彩了摹写弹奏动作、巧用比喻、体会弹奏感情、运用和谐的韵律等多种手段,通过联想从视觉听觉、韵律变化等方面,帮助读者在无声的文字之中,体味楚楚动人的“情声”。另外,利用写景制造悲凉的气氛,通过叙事联系自己遭到的遭遇抒发感情,也是本诗的成功之处。如,景色烘染, 作者三用“江月”,却丝毫不觉得重复。诗的艺术表现力确实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了。附带说明一下,乐曲的终此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三、结构艺术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了一幅幅动人的天罗地网。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也不知,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安的悲伤气氛的,都是烘托安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到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只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从“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四、人物形象1、琵琶女的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常吟诵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道明 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即写动作表情,也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其他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述,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冷落寂寞形成对比,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所有这些塑造了饱含沦落之情的歌女形象令人同情,为之添泪。2、诗人的形象送客时的离愁别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过敏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真让人为诗人无故衩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愤。五、主题《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六、课堂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冏贾(jia).B.迁谪(zhe).C.恬然(ticn).D.悯然(min).阑干(lm).荻花(di).萧瑟(sh6).转徙(xi).幽咽(ym).教坊(fmg).涛阳(xm).憔悴(qido).解析:A项中的“贾”读g口“咽”读ye;B项中的“坊”读fmg;C项中的“瑟”读se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为( A.琵琶声停欲语迟.B.去来江口守空船.C.如听仙乐耳暂明.D.莫辞更坐弹一曲.语:说话。来:回来。暂:暂时。更:更加。解析:B项“来”,与“去”组成偏义复词,无实义;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更”,再。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都一致的一项是()A.整顿衣裳起敛容呕哑嘲哳难为听....B.似诉平生不得志小弦切切如私语....C.今年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D.铁骑突出刀枪鸣凄凄不似向前声....解析:A项“整顿”,整理;“难为”由“难”和“为”两个词构成,其中“为”是介词。C项“颜色”,容貌。D项“突出”,冲击;“向前”,前面的,刚才的这些都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其余几个词“平生”“私语”“明年”与现在基本一致。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贬官、降职。B.予出官二年..出官:(京官)外调。C.谪居卧病滑阳城谪居:选择居室..D.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予官职.解析:C项中“谪居”指贬谪。答案:C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格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对饮无管弦。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D.涛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解析:A项中“管弦”和D项中“丝竹”均代指音乐,C项中的“秋月春风”代指时光、岁月。答案:B5.从《琵琶行》一文中,选出运用互文手法的一句()A.主人下马客在船B.未成曲调先有情C.妆成每被秋娘妒D.绕船月明江水寒解析:A项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客人下马上船)采用互文。答案:A6.对《琵琶行》中有关诗句及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送客至江岸,主人与客人同时下马,客人与主人又相继上了船。为了诗句的简约,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格。7.“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要与朋友分别了,心绪难平;内心与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茫然。8.”春江花朝秋月夜”一一寥寥七字,容量却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不凡的炼字功夫。9.”凄凄不似向前声”一一前面已对琵琶女演奏技艺作了细致描绘,这里用简笔,避免重复。演奏技艺仍然高超,只是情感转为凄惨悲凉。解析:C项对诗句的解释太过落实。作者是用“春江花朝秋月夜”代指各种风景美好的时刻。答案:C附录乐随情生,曲和事谐——《琵琶行》音乐美随谈《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寄托了作者的迁谪沦落之感,既表达了人生理想不如意的悲苦,又暗含着仕途理想失意的叹息。在艺术表现上,曲尽其意,采用的是“借他人的酒杯,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关键之一,是准确地理解诗中对音乐的描述。 因此,以音乐描写为线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就成为《琵琶行》的教学要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出场不俗有一种写作方法,叫欲擒先纵。《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出场就是如此表现的,本写琵琶的出场却极写她的难于露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结构上说,既是过渡,又是后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呼应。更为重要的,是从音乐的效果上为琵琶女的出场铺垫。“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洒回灯重开宴。”从叙事上,由惨将别到重开幕宴,是感情的一次起伏。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来说,已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了,但主人公还不露面,而是对客人的询问欲语还疑,这是从态度上对琵琶女出场的第二次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人公终于出场了,但却是这么一种欲遮还羞的身影,这矜持之态的描绘,是对琵琶女出场的第三次铺垫。欲擒故纵,一铺三垫,使得琵琶女出场不俗。至此,可启发学生留意人物出场时这一不寻常的神情、举动暗示着什么,表现何种隐情,使学生能从“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有特征性的细节中,来体会琵琶女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未成曲调先有情”总领全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龙活虎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谈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一这一段在描写上,和后面的具体描绘音乐呈概括和细描的分工,从弹琵琶的过程讲,是演奏前的校弦定音,从情感的演绎历程看,是奠定感情的基调。曲调未成情先露,既是琵琶女特有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的外泄,又是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首次共振,演奏者和听众同时进入角色。“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音乐来抒发思想感情的目的,面对他人,终于一叙平生之事,一叙心中之情,指导学生理解这几句诗,重点是扣住情字,其中,声声思、不得志、无限事将乐曲所体现的情感具体化,既对“未成曲调先有情”进行诠释,又和后文《霓裳》《六幺》的演奏过程及琵琶的身世自叙相勾连。“掩抑”所显示的低沉抑郁的曲调,“低眉”所表现的愁眉不展的神情,和谐一致,与“转轴拨弦、信手”所体现的娴熟技艺构成了抒发天涯沦落之恨的注脚。“冰泉冷涩”“铁骑突出”一曲绝唱诗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即进入对音乐的描写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节可以人作为两层来看待,“转轴拨弦”等六句为抽象写乐曲,具体写情感; 而从“轻拢慢捻”开始,则是具体写出音乐,抽象写情感了。换句话说,人生的蹉跪,心中的感叹,全蕴含于音乐的节奏起伏、抑扬变化之中。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曲绝唱,有三个要点。一,将有声无形的音乐有形化,让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感受,这样的通感表达形式,例描写呈现出立体色彩。而通感描述,往往要借助于比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生动的比喻和摹音绘改朝换代和通感妙用,就能闻声而见景,见景而闻声,由此产生声律实感,从字面到空间,读者的想象就可有依凭地发挥补充。如“嘈嘈切切”的象声词直接绘声,就使“如急雨、如私语”的喻体形象真切如微,而后者又使前者具体可感。另一方面,“嘈嘈切切错杂弹”本来再现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使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从而极尽其工,表现出音乐的内在意境。二,以乐曲的起伏跌宕来表现“似诉平生不得志”的思想情感。全曲旋律的变化,是通过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来表现的,全曲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旋律构成,意在让读者通过不平的人生。请看,乐曲演奏的构成是:叮叮冬冬,清脆入耳一一嘈嘈切切,舒徐流畅一一问关莺语,宛转流利一一冰泉冷涩,逐渐沉咽一一幽情暗生,间歇暂停一一银瓶乍破,激越感叹一一四弦裂帛,动人心魄。这样清晰的节奏流程,不正是琵琶女思想感情的流程吗?三,音乐与叙事紧密结合,“说尽心中无限事”。以摹声通感再现音乐形象,这是作者描写技巧的高超。通过音乐节奏的发展变化,来诉说琵琶女起伏不平的情潮,将音乐意境又升高的一个层次。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乐曲和自叙身世是浑然一体的,如果将两者分开理解和讲授,无疑将拆散全诗的音乐意境。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对比,诗描绘音乐从“弦弦掩抑声声思”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与琵琶女自叙身世从“自言本是京城女”至“梦啼妆泪红阑干”二十二句,从情节、情感到意境配合得天衣无缝,默契和谐。乐曲时起时伏、时急时缓的旋律,除表现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的技艺精湛外,实是昭示琵琶女人生道路的坎坷波折和思想感情的起伏不平,乐诗前后配合,浑苦边弹边唱的曲和词。同时,作者描绘琵琶,叙述琵琶女,也是在展示自我内心世界。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失意之情来聆听乐曲和进行描写,主客观高度统一,拟声缘情,诗人仕途失意的内心情愫与琵琶声所表达的琵琶妇的人生波折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叹才水到渠成。 “唯见江心秋月白”余音绕梁深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二句,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一节中,是唯一不直接写身世经历,而借梦写内心感受和凄苦的,恰恰就是这二句,将琵琶女人生感叹,好梦成空的心灵感受表露无遗。与此相对应写音乐的二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正好有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之妙,不直接写音乐,而借环境作侧面烘托,恰恰又将音乐效果描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乐曲终结,而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在场之人的国思绪还没能从如泣如诉的音乐境界里摆脱出来,所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江心浸泛着秋月惨淡的银白色。这种余音绕梁、经久不息的情味,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凄凄不似向前声”以酬知音琵琶女的一曲绝唱,一生遭遇,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涛,“谪居卧病冷阳城”的仕途际遇与“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人生波折感同身受,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自然出于胸臆。由“我闻琵琶已叹息”的音乐共鸣,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共鸣,将全诗情感线索归于一处,点明了诗的主旨情结,即借生活上的孤寂来表现政治上的失意。正是人生道路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使得诗人“今夜闻君琵琶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主张,是不反感“山歌与村笛”的“呕哑嘲日折”的,这里却拿来与琵琶的仙乐反衬,其实是作者仕途失意,江州之贬后的感伤使然。诗人身世感受的自叙,又转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两人在音乐心灵上的同步共振,至此完成。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与见面前的“琵琶声停欲语迟”截然不同,此时真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客观效果,欲说还休,不说也罢,于是“却坐促弦弦转急”,再弹一曲,以酬知音。这时的琵琶南瓜,之所以“凄凄不似向前声”,完全是因为在场之人对两个命运相似的不幸者寄予了深切同情的结果,音乐的情调与思想的情调达到完全和谐统一。以情领声,以音乐的美感体验,应和着人生的感受,来陶冶人的情感。这正是《琵琶行》感人之所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