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4
加入VIP免费下载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4

ID:787955

大小:4.49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新闻第6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1先熟读课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然后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归纳人物通讯的写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通讯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习本课选材和设小标题的特点。3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1.走近作者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译著《荒海之鹫》[(日本)阿川弘之著]《巴黎断头台》[(法)巴巴拉·莱维著],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2.写作背景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和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奖项。袁隆平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袁隆平虽已70多岁,但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试验与应用。2003、2004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3.通讯简介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写好通讯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立意。一篇通讯,主题思想起点高不高,立意深刻不深刻,是不是具有时代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优秀的通讯,无一不是以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主题而赢得读者的。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此外,主题必须正确,不能出现思想性、政策性的错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主题要集中,要抓住核心点,把最有意义的人和物写深写透,挖掘出事实背后的深层内蕴,凸现主题的深刻性,切忌面面俱到。另外,写通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材料。写通讯还要善于谋篇布局,不宜平铺直叙,应当有起伏。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1.注音shūdōujǐnyùnnièmómínɡbǐnɡxiān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sǎnsànsāsǎmómú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2.写对字形蕴温瘟愠缊稻滔韬舀屏瓶摒饼谨瑾槿馑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淑菽叔孽蘖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3.解释词义(1)饥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义无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悬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饥荒。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反”也作“返”。相差很远。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3.解释词义(4)刻骨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给自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力排众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4.近义词辨析(1)退化·蜕化“退化”①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减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①鲸、海豚的四肢______成鳍状。②______变质。退化蜕化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2)偶尔·偶然“偶尔”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强调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跟“必然”相对。①他经常写小说,______也写诗。②______事故。偶尔偶然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精读探究(1)“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设问句?答: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的出现,是为了引出下一段的内容,也就是说,下一段从时间的先后介绍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2)“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这个过渡句起什么作用?是怎样表现袁隆平的?答:这是文章第三部分的一个过渡性语句。这个语句是作者的评论,为了引出下文介绍袁隆平对“杂交稻是‘三不稻’”说法的反驳,表现这位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捍卫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从下文的记叙中,大家可以看到,他“用平和的语气”和用大量的数字、事实有条有理地分析了杂交水稻的特点,反驳了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无知妄说,对推广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增产粮食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3)“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这句话是怎样评价袁隆平的?答: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相提并论,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4)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答:困难: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5)第一部分开头一段将袁隆平描写成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为什么要详细写他获得的是“由国家主席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答:一位“农民”的形象,以呼应后文的“泥腿子院士”。一是设置悬念,一个“农民”一样的老者怎么就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使读者欲罢不能,从而引领读者阅读下文。二是传神写照,突出了袁隆平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含蓄地表明袁隆平成功的原因。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眯起”“打量”“跨过”“蹲下”“挽起”“走下稻田”等,突出了袁隆平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对其所获奖项如此详细地叙述,意在突出其成就的巨大。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结构图解结构图解链接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写法赏析(1)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五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五件事既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关联,全面地再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袁隆平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特征。如写他“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土壤,接着挽起裤脚走下了稻田”,三言两语,便道出袁隆平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对稻田的情有独钟。白描手法叙写人物,虽笔墨简洁,却分外传神,耐人寻味。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2)小标题、过渡句的使用,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分四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全文来说,在四个部分之间,作者有的地方用了过渡句,如第一部分结尾“袁隆平的发现,不可避免地向国际知名权威和他们的结论发起了挑战”,而第二部分开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两个部分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熨帖自然,“不见裁缝痕迹”。小标题、承递性过渡语句的使用,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叙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3)使用大量关联词语,语言准确而严密,表现了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关联词语,既使语句准确而严密,又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缜密而严谨的思维。如“既然去年那蔸‘天然杂交水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就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么,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主旨感悟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学习目标课文导读预习自测探究与点拨栏目链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